|
Kelly原創(chuàng)第295篇分享 有一段經(jīng)典的對話,相信它在每對父母和子女的溝通中都出現(xiàn)過,那就是: “知道自己做錯了嗎?” “知道。” “錯哪了?” “不知道?!?/p> 這時候父母的內(nèi)心是崩潰的:我都說得這么清楚了,你為什么還不明白??? 而孩子的內(nèi)心則是無奈的:你雖然說了很多,可我真的不明白。 孩子和父母的溝通中為什么會經(jīng)常出現(xiàn)這樣的狀況?因為我們的溝通中處處充斥著“噪音”。 這些“噪音”來源于以下方面: 不同的發(fā)展階段 成人能夠運用經(jīng)驗推理理解很多事情,但2歲前的孩子思維發(fā)展還處在感知運動階段,它能理解部分客觀世界的因果關系,但還不能理解語言上的因果關系,所以這個時候成人想用說道理和懲罰來讓孩子不碰熱水,那是達不到效果的,反而是讓孩子在看護的狀態(tài)下輕輕碰幾次水杯,他就能理解這種行為是危險的;對于前運算階段的2到7歲的孩子,要讓他們結(jié)束游戲,我們最常用的“再玩五分鐘”也只是自我安慰,他們的思維水平就決定了他們對時間沒有概念,所以用具體的“再玩兩個游戲”或可視的“當沙漏漏完了我們就結(jié)束”方式,才能實現(xiàn)更有效地溝通。 不同的語言 雖然我們通過“說話”來和孩子溝通,可是分析一下說出來的“話”就很有意思?!霸挕本褪恰罢Z言”,但有一種痛苦的溝通叫做“你說的每個字我都懂,但放到一塊我就不明白”。這就是“社會方言”。 “社會方言”在現(xiàn)代分工詳細的社會普遍存在,老師有教學術語,戲曲有程式語言,每個行業(yè)都有每個行業(yè)專屬的語言。3歲以后孩子總問“這是什么,為什么”,如果我們用成人世界的語言給他們解釋,孩子們聽到的就是“術語”,當我們呵斥孩子浪費水的時候,他們只會滿腦袋問號“為什么洗完臉的水不能隨便倒?什么是干旱?什么是污染?”。他們這個階段只能理解身邊能看見的事情,而用比喻交流就能幫助他們理解:“你回外婆家時是不是發(fā)現(xiàn)泥巴地都裂口子了?這就是干旱,因為沒有水。自來水管抽不上水來,人就沒水喝了?!薄澳愫鹊乃锶绻暨M了灰,就沒有之前那么干凈了,就被污染了?!薄八瓦@么多,我們多用了,別人就得少用,所以我們少用點,別人就能夠用?!?/p> 不同的人生閱歷 郭德綱曾經(jīng)在節(jié)目里要沙溢的兒子安吉叫他“爸爸”,在他和一些成人看來這只是拉近關系調(diào)節(jié)氛圍的一種手段,沒什么大不了。但看看快要哭出來的安吉,我們就知道孩子并不能這么理解。 《小王子》里有一句話:“所有大人都曾經(jīng)是孩子,只不過很少有人記得?!庇變簣@階段的孩子就能夠覺察到他人的感受,而作為成人的我們,在看到孩子害羞、委屈甚至憤怒的表情時,為什么還不能停止自己的行為?成人的老成世故是建立在你的身體長了幾十年,你經(jīng)歷了幾十年的歲月基礎上的。而孩子,人生才剛剛開始,而且他要經(jīng)歷的人生也和你不同。所以成人不要用你的“幽默”來體現(xiàn)孩子的“傻”,小心十年后孩子用網(wǎng)絡語言來還擊你的“土”。 我們該如何消除“噪音”? 看到語言背后的感受 研究《非暴力溝通》的盧森堡博士尊提醒我們,溝通要看到孩子語言背后的感受。當孩子說“我就不按照你說的做”時,背后其實傳遞的是“委屈、憤怒”的感受。當我們過濾掉那些話語,看到他背后的無助時,就會知道孩子并沒有我們認為的那么粗魯、不講道理。 三次獲諾貝爾和平獎提名的“溝通之父”戈登博士就進一步提出,溝通要學會“解碼”。 如何“解碼”? 如果一個人能夠非常準確地表達自己,那么溝通就不會復雜。但事實是哪怕只是表達自己“餓了,想吃東西”,這個“編碼”過程也不容易。孩子可能就直接抱怨“媽媽你做飯怎么那么慢啊,一會兒我還要找小朋友玩呢!”而作為媽媽,很可能把這個解碼為“這個孩子怎么那么不耐煩,就知道玩,一點都不體諒人。” 為了避免這種情況,我們需要初次“解碼”之后和孩子確認:“你是想著趕緊吃完和小朋友玩嗎?”“不是的,我就是餓了?!边@時候,孩子再次“編碼”,我們就能夠正確“解碼”孩子的需求:他只是餓了。 這個方法對于任何年齡段的孩子都適用: 1歲的孩子啊啊啊地一邊叫一邊顛顛著朝一個玩具走過去,你可以解碼“哦,你是想告訴媽媽你看到了一個有意思的東西嗎?”當你說完這些話的時候孩子如果點了點頭,那就說明你成功解碼了。如果孩子還拉著你的手叫個不停,那他很可能要表達的是“我想摸摸這個東西”,你就要抱著他去摸一摸。 4歲的孩子在商場里“媽媽給我買這個”“我還要買那個”,我們很容易就解碼成“你怎么看到什么都要,這個敗家孩子!”于是我們馬上黑下臉拉著孩子就往外走,并且威脅孩子“下次再也不帶你來商場了!”可是如果你多嘗試解碼幾次,就會發(fā)現(xiàn)孩子其實只是在表達“媽媽,我喜歡這個玩具,我想多看一下?!碑斠晃粙寢尦晒獯a了女兒的話之后,發(fā)現(xiàn)孩子真的只是想表達喜歡,逛了一晚上女兒什么玩具都沒讓媽媽買,還高高興興地跟著媽媽回家了。 和孩子的溝通,背景里的“噪音”是不可避免的,我們沒辦法讓它消除,但我們可以認識它、過濾它,然后通過認識孩子話語背后的感受,耐心解碼孩子的話語,我們會發(fā)現(xiàn)其實親子溝通真的能變得簡單,高效!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