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傳有一次乾隆皇帝在飲酒時作詩說:一片兩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九片十片千萬片,下一句乾隆皇帝不知怎么說了,此時紀曉嵐接出了下一句:飛入蘆花皆不見。解了乾隆之難。此時乾隆對紀曉嵐說,有賞!就賞給了紀曉嵐一個賞瓶。
自左至右分別為:乾隆,道光,同治,光緒,宣統(tǒng) 賞瓶是清代帝王用于賞賜的瓷器,也稱“玉堂春瓶”。創(chuàng)燒于雍正,以后歷朝都有燒制,是清代官窯的經(jīng)典品種。其形為:撇口,長頸,圓腹,外撇圈足。頸部繪青花蕉葉紋,腹部繪纏枝蓮紋,以取“為官清廉”之意。 清雍正青花纏枝蓮紋賞瓶 僅面世兩件,極其珍貴。其肩部有三道凸弦紋,器外繪青花紋飾??谘叵吕L海浪紋及如意紋,頸部繪蕉葉紋及回紋,肩部繪纏枝蓮及如意云頭紋,腹部繪單層纏枝蓮紋,脛部繪變形蓮瓣紋,外足墻繪卷草紋,外底青花書“大清雍正年制”二行六字楷書雙圈款。
高37.5cm,口徑12cm,足徑14.3cm 清乾隆青花纏枝蓮紋賞瓶 有兩種制式,其一承襲雍正舊制,肩部有三道凸弦紋,腹部繪單層纏枝蓮瓣紋。外底青花書“大清乾隆年制”三行六字篆書款“。
高37.9cm,口徑9.6cm,足徑12cm
另一件制式為乾隆本朝創(chuàng)燒,腹部繪雙層纏枝蓮,肩部沒有凸弦紋,但頸部輪廓秀美,腹部圓渾,外足端起唇邊。外底青花書“大清乾隆年制”三行六字篆書款。
高38cm,口徑9.5cm,足徑12cm 清乾隆青花釉里紅纏枝蓮紋賞瓶 僅見西藏博物館,為乾隆時期的珍品。口沿及足墻繪青花卷草紋,頸及腹部以青花繪枝葉,釉里紅繪蓮花,肩部青花釉里紅繪如意云頭紋,脛部青花繪變形蓮瓣紋。肩部沒有凸弦紋,外底青花書“大清乾隆年制”三行六字篆書款。整器青花和釉里紅發(fā)色純正鮮艷,構圖嚴謹工整,紋飾器型皆美。
高39.5cm,口徑9.5cm,足徑12cm 清乾隆斗彩纏枝蓮紋賞瓶 也僅見西藏博物館,為乾隆斗彩器中的佳作。通體以斗彩裝飾纏枝蓮紋,輔以變形蓮瓣紋,如意云頭紋和變龍紋。外底青花書“大清乾隆年制”三行六字篆書款。
高40cm,口徑9cm,足徑12cm 清嘉慶青花纏枝蓮紋賞瓶 承襲乾隆制式,肩部沒有凸弦紋,腹部繪雙層纏枝蓮紋。外底青花書“大清乾隆年制”三行六字篆書款。
高37.3cm,腹徑25.7cm 清嘉慶粉彩荷蓮紋賞瓶 整器以粉彩裝飾,頸部為黃地粉彩勾蓮托壽字,腹部繪鷺鷥及荷蓮紋。內壁施松石綠釉,外底書“大清嘉慶年制”款。這只賞瓶器型較小,非常特殊。
高18.6cm,口徑5.8cm 清嘉慶粉彩雙龍紋賞瓶 整器以粉彩繪雙龍紋,輔以番蓮、如意云頭,變形蓮瓣等。內壁及外底施松石綠釉,外底紅彩書“大清嘉慶年制”三行六字篆書款。此器尺寸略小。
高30.9cm,口徑8.8cm,足徑10.5cm 清道光青花纏枝蓮紋賞瓶 一種承襲雍正制式,肩部有三道凸弦紋,腹部繪單層纏枝蓮紋。外底青花書“大清道光年制”三行六字篆書款。
高39cm,口徑9.5cm,足徑12cm
另一種承襲乾隆創(chuàng)燒制式,肩部沒有凸弦紋,腹部繪雙層纏枝蓮紋。外底青花書“大清道光年制”三行六字篆書款。
高36.9cm,腹徑23cm 清咸豐青花纏枝蓮紋賞瓶 承襲雍正制式,肩部有三道凸弦紋,腹部繪單層纏枝蓮紋。外底青花書“大清咸豐年制”二行六字楷書款。咸豐朝僅十一年,時間較短,又逢太平天國運動,社會動蕩,致瓷器生產(chǎn)數(shù)量較少,故今咸豐官窯瓷器少見,較為珍貴。
高38.8cm,口徑9.6cm,足徑12.5cm 清同治青花纏枝蓮紋賞瓶 承襲雍正制式,肩部有三道凸弦紋,腹部繪單層纏枝蓮紋,外底青花書“大清同治年制”二行六字楷書款。
高38.8cm,口徑10cm,足徑13cm 清同治青花雙龍戲珠紋賞瓶 肩部沒有凸弦紋,通體青花繪雙龍戲珠紋,輔以云紋,火紋及海水江崖與回紋邊飾。外底青花書“大清同治年制”二行六字楷書款。繪雙龍戲珠紋的賞瓶極為少見。
高39cm,口徑10cm,足徑13cm 清光緒青花纏枝蓮紋賞瓶 承襲雍正制式,肩部有三道凸弦紋,腹部繪單層纏枝蓮紋,外底青花書“大清光緒年制”二行六字楷書款。
高38cm,口徑9.8cm,足徑12.5cm 清光緒祭藍釉賞瓶 肩部有一道凸起的弦紋,這種制式前朝沒有。通體施祭藍釉,外底青花書“大清光緒年制”二行六字楷書款。
高38.5cm,口徑9.8cm,足徑12.8cm 清光緒祭藍釉金彩雙龍戲珠紋賞瓶 肩部有一道凸弦紋,為光緒創(chuàng)燒式樣。通體以祭藍釉為地,自上而下以金彩繪制如意云頭紋,八寶紋,寶相花及壽字紋,腹部繪雙龍戲珠紋。脛部繪變形蓮瓣紋,足墻繪回紋。 濟南市博物館藏 高38.2cm,口徑9.4cm,足徑13.3cm 清光緒祭藍釉粉彩桃蝠紋賞瓶 通體以祭藍釉為地,口沿以粉彩繪如意云頭紋,頸部繪山石花卉紋,肩部一周花卉桃蝠紋,腹部繪六桃二蝠桃蝠紋,脛部繪變形蓮瓣紋,底金彩書“大清光緒年制”二行六字楷書款。
高38.5cm,口徑9.2cm,足徑12cm 清光緒祭藍釉金彩皮球花紋賞瓶 肩部有一道凸弦紋,并施金彩。通體以祭藍釉為底,以金彩繪皮球花紋,并輔以如意云頭紋,纏枝蓮托壽字,變形蓮瓣紋,外底金彩書“大清光緒年制”二行六字楷書款。
高39cm,腹徑28.6cm 清光緒粉彩花蝶紋賞瓶 口沿粉彩繪回紋,肩部在紅藍兩道卷草紋間繪折枝花蝶紋,頸及腹部繪花蝶紋,脛部繪變形蓮瓣紋。外底紅彩書“大清光緒年制”二行六字楷書款。
高38cm,口徑9.7cm,足徑12.5cm 清光緒粉彩二龍戲珠紋賞瓶 口沿下分別以粉彩繪回紋,如意云頭紋。肩部二道金彩弦紋間繪纏枝寶相花及壽字紋,頸部及腹部紅彩描金二龍戲珠紋,并輔以祥云及火焰紋,脛部繪海浪紋,外底青花書“大清光緒年制”二行六字楷書款。
高40cm,口徑10.2cm,足徑12.8cm 清光緒粉彩龍鳳紋賞瓶 口沿下分別以粉彩繪如意云頭紋,八吉祥紋。肩部兩道金彩弦紋間繪蓮托壽字紋,腹部飾紅彩龍紋和粉彩鳳紋,并間以祥云、火焰紋,脛部繪變形蓮瓣紋,外底紅彩書“大清光緒年制”二行六字楷書款。
高38.9cm,腹徑24.5cm
高39.4cm,口徑9.9cm,足徑12.6cm 清光緒粉彩百蝶紋賞瓶 口沿繪如意云頭紋,頸及腹部繪蝴蝶紋,肩部一道金彩弦紋間繪蓮托壽字紋,脛部繪變形蓮瓣紋。外底紅彩書“大清光緒年制”二行六字楷書款。
高34.3cm,口徑8.1cm,足徑10.9cm 清光緒粉彩云蝠紋賞瓶 頸及腹部繪云蝠紋,余與前者相似,外底紅彩書“大清光緒年制”二行六字楷書款。
高39.1cm,口徑9.8cm,足徑13cm 清宣統(tǒng)青花纏枝蓮紋賞瓶 器型紋飾與雍正相仿,但青花發(fā)色已逐漸由藍發(fā)展到藍中帶黑,外底青花書“大清宣統(tǒng)年制”二行六字楷書款。
高39.7cm,腹徑24.2cm 清宣統(tǒng)粉彩云蝠紋賞瓶 整器裝飾風格與前述“清光緒粉彩云蝠紋賞瓶”相類,外底紅彩書“大清光緒年制”二行六字楷書款。
高39cm,腹徑21cm 綜述: 1、青花纏枝蓮紋賞瓶有兩種制式,一種為雍正創(chuàng)燒,腹部繪單層纏枝蓮紋,其肩部有三道凸弦紋,器型較為硬朗;另一種為乾隆創(chuàng)燒,腹部繪雙層纏枝蓮紋,肩部雖然沒有凸弦紋,但頸部線條更為流暢,腹部更接近球形,外足墻起了一道唇邊,整體器型更為柔美。 2、雍正青花纏枝蓮紋賞瓶僅面世兩件,極其珍貴;咸豐只有十一年,又逢太平天國運動,社會動蕩,故咸豐賞瓶少見,較為珍貴;宣統(tǒng)僅三年,故宣統(tǒng)賞瓶數(shù)量也很少。 3、青花發(fā)色從早期的藍色發(fā)展到宣統(tǒng)時的藍中帶黑,重筆點染的手法越往后用的越多,釉面逐漸變薄,胎質也由緊密逐漸下降到疏松。 4、脛部變形蓮瓣紋的畫法從道光開始逐漸變化。 5、光緒起瓷器有很大的發(fā)展,新創(chuàng)燒肩部一條凸弦紋的器型,粉彩瓷及祭藍釉品種豐富。 6、主體高度在37-40cm。 7、雍正的款識為二行六字楷書雙圈款,乾隆、嘉慶、道光的款識為三行六字篆書方款,咸豐,同治,光緒,宣統(tǒng)為二行六字楷書款,款識大部分為青花書寫,光緒起出現(xiàn)大量紅彩及金彩款識。
人物介紹:管金林,網(wǎng)名養(yǎng)心草堂,上海市人,知名瓷器收藏家。上海市收藏協(xié)會古陶瓷沙龍負責人、專職講師,上海市文聯(lián)藝術品鑒定中心瓷器雜件鑒定專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