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趣校園文化:一步一景,像一首流淌的詩 聊城市實驗小學校長、首屆齊魯名校長彭華言 教育是一個龐雜的系統(tǒng)工程,唯有抓住教育的本真,“以生為本”,教育就會變得晴朗,就會變得簡單。 ——彭華言 日前,中央文明委評選表彰了第一屆“全國文明校園”。在表彰上榜名單中,聊城市實驗小學赫然在列!這是聊城市唯一一所獲此“國字號”殊榮的學校。 應該說,每一所“文明校園”都有自己獨特的面孔,而“真趣”是聊城市實驗小學的顯著標簽。打造學生真正喜歡的校園文化,開設學生真正喜歡的校本課程,該校都立足于“真趣”。 先說真趣校園文化。 從古城狀元街9號搬遷到站前街68號,這所百年老校換了新顏,辦學條件有了極大改善。高起點、高標準、高規(guī)劃,這在該校樓宇文化的建設上有淋漓盡致的體現(xiàn),一步一景,一層一主題,像一首流動的詩,潤物無聲。 綜合樓(4號樓)一層大廳:整體設計色彩古樸,造型簡約,彰顯穩(wěn)重大氣的風格。國學元素的使用,讓大廳充滿濃郁的古典文化氣息,極具傳統(tǒng)文化底蘊。 其中,正面大墻是三風一訓,即“和諧向上”的校風,“以愛育愛”的教風,“樂學善思”的學風,“求真求趣”的校訓。這旨在激發(fā)學校師生的文化認同感及歸屬感,提升學校師生的凝聚力。 東側大墻,展示著中國地圖和世界地圖,寓意胸懷祖國、放眼世界,引導學生開闊眼界,志存高遠,涵養(yǎng)博大高遠的心境。西側大墻,介紹學校概況,展示著校歌,學校簡介讓人一目了然,校歌展現(xiàn)了學校的精神氣概,帶給師生巨大的鼓舞和激勵。東側小墻,是校長風采,記錄著歷任校長,見證著學校的成長和進步。西側小墻,是校史沿革,是學校發(fā)展的時光記憶,是學校風雨歷程的真實寫照,蘊含著催人奮進的力量。 文化櫥窗包括8幅大圖,即四真(真知、真理、真情、真人)、四趣(興趣,情趣,志趣、雅趣)。四真四趣緊扣學校的理念文化,具有濃郁的國學氣息,讓整個櫥窗韻味斐然,別具魅力。 綜合樓的二至四層,以“求真”為主題,分為求真知、尋真理、存真情、做真人四個層次,綜合呈現(xiàn)“真”的文化內(nèi)涵。 三號樓多為低年級學生的教室,因此以“求趣”為主題,綜合展示“趣”的文化內(nèi)涵。其中,一層主題為激興趣,包括學生笑臉墻、作品展示區(qū);二層主題為得情趣,開放的閱讀區(qū)命名為“慧源齋”;三層主題為存志趣,開放的閱讀區(qū)命名為“致知社”;四層主題為有雅趣,開放的閱讀區(qū)命名為“藝品閣”。 一號樓多為高年級學生的教室,該樓立足于傳統(tǒng)文化、國學做文章,一到四層分設文化墻,分層展示“四書”的經(jīng)典內(nèi)容,讓儒家思想在新時代重現(xiàn)光芒,發(fā)揮其勸學勸善的教育功能。其中,一層為大學,二層為中庸,三層為論語,四層為孟子。大量傳統(tǒng)文化元素的應用,滿含國學氣韻,成為一道道亮麗的人文景觀。 聊城市實驗小學的5座教學樓、綜合樓由連廊連在一起。因此,該校充分利用連廊展現(xiàn)校園文化。其中,一號、四號、五號樓的三、四層連廊,展示“八端”的文化內(nèi)涵,即“禮義廉恥、孝悌忠信”,再現(xiàn)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和魅力,讓美德浸潤學生心靈,熏陶學生品性,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道德認知和行為習慣。 真趣校本課程:“玩”中學,培育“核心素養(yǎng)” 衡量教育是否成功,只看這一點就足夠了:孩子進校門是否有笑臉,出校門是否有笑容,孩子童真的臉上藏著教育的大密碼。——彭華言 學校課程是學校文化的核心,只有為學生提供合適的課程,才能為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 目前,聊城市實驗小學初步形成了“立足校內(nèi)-鏈接家庭-走向社會”的“三位一體”的“真趣”課程體系。 其中,鏈接家庭,充分利用校外教育資源,發(fā)揮家長的一技之長,根據(jù)家長的不同職業(yè)、知識與專業(yè)背景,請家長上講臺。利用家長這一寶貴的資源,請家長進課堂當“教師”,為學校教育尋找到了一種新的教育資源,不僅彌補了教師教學的缺陷,開拓了學生視野,也加強了家長與教師的溝通,有利于構筑學生教育的立體平臺,可謂一舉數(shù)得。 走向社會,是充分利用社會資源,組織學生走出校園,到生活中去實踐。該校組織“共栽童心樹”“與小樹共成長”“福利院慰問孤寡老人”“災區(qū)捐款”“義賣國旗、報紙”“幫助貧困學生”等活動,使學生在社會這個大環(huán)境里收獲成長和快樂。 再說立足校內(nèi)。 該校校本課程包含四大類:知識拓展類、才藝提升類、生活技能類、行為習慣類,并積極探索走班教學模式,大大彌補了國家課程的不足,充分彰顯了學生的個性。 其中,知識拓展類有誦讀欣賞《文壇擷秀》、書法欣賞《墨軒雕龍》、語言表演《聞聲情動》和《翻開數(shù)學的畫卷》。 如,《文壇擷秀》誦讀系列,根據(jù)學生年齡段收錄了朗朗上口的兒歌、現(xiàn)代詩歌、古詩、《三字經(jīng)》、《弟子規(guī)》、《笠翁對韻》、美文等作為必背經(jīng)典誦讀內(nèi)容,孩子們不間斷地記誦,培養(yǎng)了聚精會神的品質,潛移默化中傳承了中華美德,了解了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提高了文化修養(yǎng)和知識儲備?!斗_數(shù)學的畫卷》是數(shù)學類拓展課程,讓數(shù)學超越課本、超越課堂、走進生活,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欲望,提高了學生的數(shù)學素養(yǎng)。 才藝提升類課程包括:音樂課程《節(jié)奏飛揚》、體育課程《體韻》、美術課程《心靈手巧》等。如,音樂課程分三個部分:小打擊樂、爵士鼓、快板等,用這種喜聞樂見的方式,培養(yǎng)了學生對音樂的熱愛。 生活技能類《學會生活》,以衣食住行為主線,分年級編排,內(nèi)容包括“自立篇”“自理篇”“家居篇”“遠足篇”四個方面,從低年級的整理書包、學會洗菜,到中年級的學做簡單菜、疊被、泡茶,再到高年級的冷拼熱炒、修剪花草,這些內(nèi)容有教材、有評價、有展示,讓孩子們在學習生活技能的過程中體驗生活。 行為習慣類課程《雅行花開》,把行為習慣提高到課程的高度,以“行為習慣、生活習慣、學習習慣”為主要內(nèi)容,旨在把學生行為習慣規(guī)范化、標準化。如,該校老師彭麗娟開設了心理課,通過“沙盤游戲”引導學生學會表達自己,進而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在一個大沙盤中,眾多學生可以任意擺放沙具,營造自己喜愛的場景,可以是硝煙彌漫的戰(zhàn)場,可以是祥和的花園。其間,學生會有沖突,進而就有溝通;不同學生會暴露不同的情緒、性格等,老師便借機跟進適時輔導。 該校完全站在學生的立場上,在開足開齊基礎課程,夯實常規(guī)教學的基礎上,在不增加學生負擔的前提下,開設校本課程。 校本課程的開發(fā)與實施,站在兒童發(fā)展的立場上“求真、求趣”,為學生的個性發(fā)展搭建舞臺,真正實現(xiàn)讓課程文化引領學校特色發(fā)展,打造“童真、童趣”的真文化,做“求真、求趣”的真教育。 記者 于新貴 林志濱 通訊員 蔡玉娟 林宏 趙鑫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