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約在先,有約在先生 一年前,我們奔赴深圳,采訪拍攝前《鳳凰周刊》主編、策展人 、紀錄片人鄧康延,在他家中的二樓工作室,我們聽他講述了編纂《老課本,新閱讀》系列圖書、拍攝《先生》紀錄片、策劃《先生回來》展覽的始末,了解了他在還原歷史真實與弘揚民國美育之路上不斷奔走的點點滴滴。當時有約,若有機會,定然會帶先生們走進西安。 朔風吹渭水,長安月正明。 一年后,鄧康延來了。帶著他的先生們一起,回到了西安這片他闊別已久的故土。 “我是西安的孩子,也是先生隔代的學生,從靠近海的南方,回到立著塔的故地,不拘一格地請來先生,不為能建樹些什么,只想能保留些什么,不止于黑白文字,還有歷史影像,還有心靈感應。但信氣場契合,自是萬物融通?!睂τ跒槭裁匆獊砦靼?,鄧康延在《先生回來》展總序中如此陳述。 的確,長安自古文明鄉(xiāng),秦嶺上有漢賦的流云,渭河畔有唐詩的余韻。地理雄壯,城邦厚重,民風耿介。哪怕人世間挖過多少苦難的坑壑,歲月里也會長出多少挺拔的文章。這樣的土地,先生們一定是欣然前來的。 在陜西省美術博物館,鄧康延親自參與布展。搬、抬、扛、提,鋪、拉、壓、拍,他弓背彎腰,不辭辛勞,確保每一處細節(jié),既怕怠慢了先生們,也生怕哪個地方不到位,影響了觀展人對先生們的認知。 12月3日,《先生回來》致敬展開幕式順利舉行,鄧康延稍稍舒了口氣。本次西安站致敬展,包含了民國先生、老雜志、老課本三個展區(qū),匯聚了文圖書法、著作書刊、紀錄片、動畫片,各成一脈,又相融成河。先生們守著教育和文化,守著百年顛沛中的儒雅和沉靜,讓我們從中品到師者的大智,學子的幸運;讓我們看到年代的日積月累,歲月的錦繡華章。 先生的背影,民族的正面 先生,原本只是一個稱謂,體現(xiàn)的是一種修為;后成為鄧康延拍攝的一部紀錄片、編纂的一本書,而后再延伸為一場巡回中國深圳、北京、南京、杭州、廣州及臺北等地的全媒體致敬展《先生回來》。 與先生們的初次相識,緣起于鄧康延在2005年在云南騰沖拍攝紀錄片《尋找少?!窌r,無意間得到的幾本民國老課本。這次與民國童年的邂逅,成為出版《老課本新閱讀》和拍攝《先生》的契機。 “老課本質樸明亮,讀著溫馨,又有些憂傷。字詞又熟悉又陌生,隔離六十年,語境已大不同了。為什么面對當今教育,全社會都會搖頭,而民國的教育,不管是抗戰(zhàn)前的黃金十年,還是抗戰(zhàn)中的西南聯(lián)大,卻能做成經(jīng)典?因為他們是有理念有方法的,教育家說話頂用的。戰(zhàn)時教育平時看,國民政府不但不削減教育經(jīng)費,還會增加,計劃到戰(zhàn)后還要建設新中國。那些年,前方戰(zhàn)士死拼,后方師生苦讀,師生們知道每一寸學習光陰都是前方將士的血換來的。每當逃難到一個地方,空襲剛結束,學生們就搬出小板凳上課——在那種苦難堅忍的環(huán)境中,‘先生’就凸顯出來了?!?/span> 經(jīng)過再三篩選,鄧康延和他的團隊以“開風氣之先,不墜青云之志”作為準則,最終第一輯鎖定了十位先生。不管是蔡元培和胡適的北大、馬相伯的復旦、張伯苓的南開、梅貽琦的清華、竺可楨的浙大,還是晏陽初、陶行知和梁漱溟的平民鄉(xiāng)村教育、以及陳寅恪的學術風范、學問自由……莫不與人類的教育精神息息相關。后第二輯又再甄選了林語堂、梁實秋、錢穆、傅斯年、豐子愷、張季鸞、王云五、于右任、司徒雷登、魯迅十位先生。 這些先生,是學業(yè)的長者,做人的榜樣,是“授人以魚”和“授人以漁”的人。他們不是為了表率而去做表率,是經(jīng)過晚清民初歷練之后,一種本性的自然流露,在他們舉手投足之間,薈萃了東西方的知識學養(yǎng)和科學文明,這種氣場,用中國傳統(tǒng)話來說,就是天時、地利、人和。 鋪展開二十位先生的生平,像是民國年間寄來的一疊信箋,云中字,故人心。他們用皮膚上的冷暖、骨子里的矍鑠、人性中的從容,站在國家講壇上,至今。 鄧康延說,每當暗夜讀先生,總有一種崇敬悲涼感——后人可能再也達不到那樣的境界了。在先生身上,博愛悲憫、人性理性,像鏡子一樣比照著世間的丑惡。萬事先做人,高人萬世仰。所以,在北京798展覽時,陳丹青先生才會在現(xiàn)場痛呼:“先生回不來了,回不來了……” 可鄧康延又覺得,這些先生,他們也曾身為學生,唯理想至老不滅,或者說破滅一次,再理想一次,終成國之先生。在波瀾壯闊的文化民國、烽火連天的戰(zhàn)亂守拙、大江大海的南渡北歸里,他們宛如燈塔,各自照亮一方山河。即便他們回不來了,作為先生們的學生,自己也有責任為今日的中國教育立鏡一面,呼喊十聲。再深入想想,這個時代能讓自己辦這樣的展覽,似乎也沒那么糟糕,所以,他還是選擇相信,相信哪怕步履蹣跚,先生也會以另一種方式,回來。 多一些這樣的先生 多一些別樣的色彩 先生們所在的年代,滿眼都是同胞浴血奮戰(zhàn)的紅,民族滿目瘡痍的黃,可他們卻依然努力為孩子們留住一片純凈的藍。 所以,即使曾經(jīng)山河破碎,可孩子們在笑,他們能在茫茫硝煙中看見絢麗煙火。所幸,還有人記得,還有人拂去灰塵,請回那些真正的先生,告訴未來:什么才是真正的教育。 身為教育者應該保有一腔赤誠。因為,先生在看,天地在看。 身為炎黃子孫應該弘揚傳承民族文化之美。因為,那些良善的教育才是我們通向希望的燈塔。 讓我們共同努力守住那片純凈海洋。因為,即使路途再遙遠,風浪再猛烈,總會有一條魚抵達。 值得欣慰的是,我們在現(xiàn)場看到了很多老人,甚至有人拿著筆和本,認認真真地摘錄,眼里滿是敬畏和虔誠;我們也看到了很多年輕人,他們駐足停留,靜靜思索;同時,我們看到了很多小朋友,雖是懵懵懂懂地仰望,但是,他們眼底有星火。 我們相信,這點點星火,終會燎原。 |
|
|
來自: 昵稱37263053 > 《文件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