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紐約東北部的撒拉納克湖畔,醫(yī)生特魯多的墓碑上刻著這樣一段話:To cure sometimes, to relieve often, to comfort always。 偶爾治愈,常常幫助,總是安慰。 醫(yī)者治病,也治心。 普通人同樣會以不同的方式處理傷心的人。有些人是安慰別人的藝術方面的專家。有些人惶恐不安束手無策,有些人假裝看不見對方難過,有些人自己變得傷心,于是傷心的人不得不反過來安慰他們。 這個世界會令人很沮喪,不如意事常有,但你真的會安慰人嗎? 錯誤的安慰方式 1、我理解你 蔡康永在《蔡康永的說話之道》第30篇寫:一個人很難理解另一個人所受的苦。 主角古古一直以為自己很會安慰人。每次有朋友來找她哭訴,不管是工作被整,還是失戀被甩,她都會邊聽邊安慰對方:“我懂……我懂……你真的很倒霉……你好委屈哦……我知道那種感覺……” 古古是個善良的姑娘,但她的安慰真的有用嗎? 調查之后,蔡康永發(fā)現(xiàn),有一半朋友不領情。雖然感激,但毫無用處。因為他們覺得,“你根本不了解我受的苦。” “我說大海很美,你卻說淹死過很多人?!睕Q定感受的不是這件事的發(fā)生,而是對方對此事抱有的態(tài)度和看法。 世界上并沒有感同身受這件事,人類的悲歡也并不相通,所以別輕易說理解。 2、好為人師 加繆講:“我們很少信任比我們好的人,寧肯避免與他們來往。相反,我們常對與我們相似、和我們有著共同弱點的人吐露心跡。我們并不希望改掉弱點,只希望受到憐憫與鼓勵?!?/p> 需要安慰的人此刻最不想見到的,就是老師;最不想聽到的,就是大道理。 有對談了六年戀愛、結婚沒幾個月的夫妻吵著要離婚。 有一天女方辦事需要輸密碼卻一下忘了,給丈夫打了20多個電話他都沒接,回家時還淋了雨,于是進門就有點抱怨,想著他能安慰一下。 結果丈夫說:“咱們都是成年人了,不能碰到一點點問題立刻就火了。你火了肯定是因為你當時心里想不到什么辦法解決這件事情了……” 絮絮叨叨講了一堆大道理。 “道理我都懂,但生活不是談判,一定要分個你對我錯。很多時候我就是希望能哄哄我,多關注我的感受,這樣的話我心里還能舒服一點。哪怕你給我倒個熱水拿個毛巾也行啊,結果上去就是你得怎么怎么……我得怎么……我嫁了個教導主任啊我。” 安慰重點是關注情緒,而不是事實本身。 3、自以為善 雖然是一種關心,但其實用處不大。 湖北襄陽一個10歲的男孩,母親被診斷出白血病,在另一個城市做化療,爸爸也得了混合性生殖細胞瘤。 家里已經負債累累,男孩除了干農活,還要照顧生病的父親。每天他都會和奶奶做好飯菜,自己用飯盒裝好送去醫(yī)院。一天三頓,頓頓不落。 他的故事被一個拍客記錄下來,拍攝者在鏡頭中問:“如果爸爸跟媽媽的病都治不好了,你怎么辦?” 孩子只沉默幾秒,滿臉無奈地回答,“留一個行嗎?” 可以理解的是,拍視頻的人想給予同情,他擔心孩子的未來,所以想看看孩子有沒有做好打算。但是這樣直白的善意,甚至是有些“居高臨下”的安慰,未免太過殘忍。 自以為是的善良,沒準取得反效果。 4、與人比慘 心理專家提醒安慰者一個重要觀念:“安慰并不等同于治療。治療是要使人改變,借改變來斷絕苦惱;而安慰則是肯定其苦,不試圖做出斷其苦惱的嘗試?!?/p> 當你難過向朋友傾訴,他說出類似的經歷安慰你,當下你或許會產生同病相憐的感受,覺得慰藉。但過一會兒你會發(fā)現(xiàn),他并沒有讀懂你的情緒,而只是看到了這件事??赡茉谀阊壑械拇笫?,在他眼里不值一提。而你也并沒有得到緩解。 羅振宇在《你的女神你不懂》中舉了這樣的例子: 朋友本來和老婆說好回家吃晚飯,臨時加班走不了,給老婆打電話說“今晚加班,回不來了?!崩掀抛匀缓苌鷼?,男人回家進門見她拉著臉,也暴怒“我還不是為了這個家?我加班我容易嗎?”老婆也委屈,“我做了一桌子菜,你不回來就算了,回來還發(fā)火?!?/p> 比慘就是剝奪對方“宣泄”的權利和欲望。當你回家很累,最討厭聽到的一句話一定有“我比你還累……” 5、重復疼痛 安慰可能是揭人傷疤,如果不能解決問題,請不要隨意說話。 維密大秀,奚夢瑤摔倒后微博發(fā)文,一圈好友在下面安慰,吉克雋逸這樣說:我家寶就是摔了一個世紀時髦摔怎樣~~大長腿就是比較不方便了啦~驕傲的繼續(xù)大步向前,愛!你??! 一句話字字無錯,合起來怎么讀怎么不舒服。 再次點明“摔倒”這一事實;配上“世紀時髦”倆形容詞。疼痛被放大、加深了印象,起不到安慰作用,被網友反諷一遭。 本是為聲援,卻傷口上撒把鹽。 在某歌唱類節(jié)目上,陶晶瑩演唱了自己的成名曲《太委屈》。開場前,陶晶瑩賣了個關子,說把這首歌送給自己的一個朋友,沒提是誰。 氣氛很好,唱到一半時她走下臺,徑直走向李維嘉,喊了聲“維嘉”,被點到的李維嘉一臉錯愕,很明顯看出表情不自然,有些尷尬。陶晶瑩演唱完畢還和李維嘉擁抱,拍拍對方的肩膀以示安慰。 那時李維嘉身形暴瘦,曾在錄制節(jié)目時大哭,傳言不斷,快樂家族也三緘其口,可見他并不想提及此事。 表達安慰,但不要戳人痛處,這是你能做到的慈悲。 開口前你自問過嗎? “天空一無所有 ,為何給我安慰。” 安慰不是價值交換,也不是正負相抵。它以一方為中心,所求是自我的舒服感。海子這句詩闡釋了,雖然天空空無一物,雙方對彼此也并無所求,但偏偏得到救贖。 如何恰當安慰,可以用心理學家卡爾·羅杰斯在進入他所希望的“幫助關系”中提到的幾點自問作解: 1、我能夠使對方認為自己在某種深層次上是值得信賴、可依靠、前后一致的嗎?我能夠完全將自己作為一個人的真實自我表達出來而使雙方毫無誤會地進行溝通嗎? 你是否能夠保守秘密?在傾聽過程中是否會產生動搖、搖擺不定?是不是個可靠的人?因為有些傷心需要安慰,卻不能隨便說給人聽。 在聆聽過程中,你是否以微妙的方式傳達出“自己感到煩擾”,如果是的話,這跟你說出的話就是相悖的,就會使對方感到困惑,產生懷疑。 2、作為一個人,我能夠做到足夠堅強而與對方分離開來嗎?不被對方的依賴吞沒?能夠使自己對對方產生積極態(tài)度嗎? 人對他人情緒有恐懼感,體驗對方情緒時,自己也可能深陷其中,情緒一旦傳染,自身也可能難過。 如果自己很容易便受到對方情緒影響,就需要讓自己與他人保持適當的距離,也就是羅杰斯提到的“疏遠感”。 3、我是否能夠讓自己完全進入他的情感和個人意義的世界而感同身受?不做任何評價? 你是否能夠完全進入對方的私人世界,并精準地感受到他的情緒。 羅杰斯的一位當事人說“每當我發(fā)現(xiàn)有人理解了我的一部分時,那么我就知道,他們肯定不會再理解我了……我一直在尋找的就是有人能理解我?!?/p> 理解很難,多數人終其一生也找不到一個人。自以為理解的人,他們往往只看到了一個點,并不能讀懂完整的你。 4、我能否把另一個個體作為一個正在成長中的人來對待,或者我會受他過去所束縛嗎? 安慰人之前,你是否一開始就給對方打上了標簽:幼稚不成熟、神經質、無知患者。 存在主義哲學家馬丁·布伯曾提出:證實對方。 “證實意味著……接納對方的整個可能性……我能從他身上認出、理解他一直在重新成為的那個人……“ 拋開偏見,才能真正認識對方。 正確的安慰姿勢 1、傾聽轉移 愛是深深的理解與接受。 “每當我得到人們的傾聽和理解,我就可以用新的眼光看世界,并繼續(xù)前進……這真神奇??!一旦有人傾聽,看起來無法解決的問題就有了解決辦法,千頭萬緒的思路也會變得清晰起來?!?/p> 但聆聽不等于沉默,當對方不愿說時,可以以話語誘導:“看你不太開心,是發(fā)生什么事了嗎?” 周末特別累,和外婆打電話,瞎說一通就一個小時了。她說很少,基本是我在嘮叨,適時地接一句,讓話題延續(xù)下去。 同時放慢節(jié)奏、繞開話題。 “我真的好累啊?!?/p> “我熬了銀耳湯,你要不要回來喝?!?/p> 2、解決問題 人的一切痛苦,本質上都是對自己無能的憤怒。比起感同身受,對癥下藥才是良方。 幾年前何炅曾說起張杰謝娜的故事。 那時的張杰是自我否定的,他們倆人都跟自己說過想要分手。 “娜娜打給我說,我真的撐不下去了,她說我現(xiàn)在沒有辦法,已經半年了,我那么快樂一個人,我暖不了他。” “沒隔多久,張杰又打給我說,他撐不下去了,他覺得自己配不上娜娜,說他總是把握不好時機。說他特別后悔她生日時給她擺那么多玫瑰花,看到她一路在花里翻,其實他知道是在找戒指,之前卻沒想到要準備?!?/p> 何炅沒有任何勸說,只問了謝娜一句,“那你告訴我你還愛他嗎?”張杰一句,“那你還愛娜娜嗎?” 一句話,讓倆人難過之余明白最重要的是,愛還在。 演員雷佳音的狗有天被撞死了,晚上還要去劇團演出,郭京飛和其他哥們知道了,在雷佳音回家之前就在他家等著。本來雷佳音想著回家誰也別打擾自己,但是一進家門,看見自己的哥們就忍不住哭了,他一哭,郭京飛等人就樂。 這是一種很好的安慰方式,比不痛不癢的一句“我能理解你的痛苦”有效多了。 《爸爸去哪兒5》Jasper委屈指責爸爸“你每天都生氣。” 陳小春第一反應不是辯解,而是安慰他:“我不是故意發(fā)脾氣的。好吧,我再也不發(fā)脾氣了好不好?” 安慰的重點,是解決它,而不是回避。 3、同理心 同理心(Empathy)是 EQ 理論的專有名詞,指的是正確了解他人的感受和情緒,進而做到相互理解、關懷和情感上的融洽。 它不等于同情心,它促使發(fā)生連結,同情心卻令連結失效。 短片《同理心的力量》中有一個特別好的比喻:同理心就好比某人陷在一個地洞里,他們在底部大聲喊:我被困住了,這里好黑,我快受不了了。 我們看到了說“嘿”,并爬下去說:我知道這下面是什么樣子,你并不孤單。 “回應”很難讓事情好轉。 “每當我們遇到這些讓人難過的事情時,我們都企圖做些什么,讓事情感覺好轉一點;但當我和你分享一件非常難過的事情時,我寧愿你告訴我,雖然我不知道現(xiàn)在該說些什么,但我很謝謝你愿意跟我說這些。” “我不知道說什么好,但我真高興你跟我說?!?/p> 4、肢體接觸 發(fā)展心理學家亨利·哈羅用恒河猴實驗證明了'接觸安慰'。 同樣是'代理媽媽',柔軟的'毛巾布母猴'比起冰涼的'金屬母猴'會更受幼猴喜愛,即使后者那里有更為充足的食物。 網易云音樂評論下,用戶@二十四度陽光留過一段話: 聽對方說,適時遞上紙巾,送上擁抱。最好的安慰便是:當你擁抱一個人,他竟然把你抱得更緊。 《How To Take Care Of A Sad Person(10 Steps)》 5、暢想未來 《瑯琊榜》中,景琰知道梅長蘇就是林殊后懊悔不已,覺得自己應該早點發(fā)現(xiàn),早點承擔下一切。 他的母親靜妃是這樣安慰他的:“我只有一句話,完成小殊的心愿,那也是你的心愿,我們所有人的心愿?!?/p> 將對方注意力由眼下的痛苦轉移到未來,也就有了力氣。 “小殊對你的期許,與他人不同,你明白嗎?景琰,現(xiàn)在仍沒到你可以傷心難過的時候,前面還有很多事情要做,你和他都不能停下腳步?!?/p> 聽到這,景琰的表情重新變得堅毅。 美劇《靈書妙探》里有這么一句經典臺詞:總有一天,你回過頭來看看,就會發(fā)現(xiàn),你的每個經歷,每次錯誤,每次失敗,都幫助你走向了你應該成的那個人。 微博上曾幾次有人發(fā)問“誰知道手上動脈在哪個地方嗎?” 下面的評論出奇一致: “你還好嗎?我愛你?!?/p> “愛你,你沒有動脈。” “在我心里,愛你。” …… 任何的安慰,如果受傷的人不愿接受,都不能奏效。最終拯救自己的,也只有自己。但我們依然可以盡自己所能,給對方多一絲光亮。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