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菜根譚》是明朝還初道人洪應(yīng)明收編的一部論述修養(yǎng)、人生、處世和出世的語錄集,常讀此書,可正心修身、養(yǎng)性育德。 【善人和氣,兇人殺氣】 【原文】: 善人無論作用安詳,即夢寐神魂,無非和氣; 兇人無論行事狠戾,即聲音笑語,渾是殺機。 【譯】: 心地善良的人不要說一言一行都很安詳,即使是睡夢中的神情,也都洋溢著祥和之氣; 兇狠的人不要說其為人處事兇狠狡詐,即使是在談笑之中,也一樣充滿了肅殺恐怖。 【悟】: 一個人的內(nèi)心在想什么,其他人是看不出來的,但一個人受外界生活變化影響產(chǎn)生的日思夜想會慢慢地沉淀在他的內(nèi)心里。這些想法日積月累,久而久之形成了一個人的心性;心性通過人的言行舉止,臉部的喜怒哀樂愁展現(xiàn)給身邊的人,身邊的人通過觀察這個人的外在,從而了解了他的秉性。 因為心性會通過一個人的外在表達來表現(xiàn),所以善心善于表,惡心惡于形。任何場合,無論一個人多么想隱藏他內(nèi)心的想法,他已經(jīng)成熟的心性總會不自覺地去對抗他想表達的意圖:善人如果想表現(xiàn)兇惡的形象,他的善相總是會出賣他,告訴別人這是一個好人;惡人想通過表面行善來改變他過去邪惡的形象,他的心性所表現(xiàn)出來的惡形,會告訴別人此人不是善茬。電視劇《方世玉》的雷老虎想做“善人”,開口必言“以德服人”,但他的惡相出賣了他。不過他的心性也在這個過程中轉(zhuǎn)向善的一面,所以他的面相隨著時間的推移也在變得祥和起來。都說人生如戲,但想做好一個演員,控制好自己的心性是一件很難的事,所以好的演員一般只能演繹出一套戲路,或善或惡;如果能在善惡之間自如轉(zhuǎn)換通過外形表現(xiàn)得出神入化,那這個演員就是戲精了。 曾國藩十分推崇看人的面相,通過觀察一個人的面相來決定此人是不是可用之人。近百年來,曾國藩的“面相學(xué)”很受世人的推崇,可惜他通過面相挑選的女婿,四個有三個走了眼。其實,這也怪不得曾國藩,一個人的心性,從小到大,隨著時間的推移,環(huán)境的變化,總是在善惡之間轉(zhuǎn)換。此時,善人善面;彼時,惡人惡相,以一個人一時的面相來推斷他后來的前程并不是那么可靠。 我們經(jīng)常會有這樣的感覺:身邊的一些人以前看起來很面善,現(xiàn)在卻感覺到一股惡氣;反之,另一些人以前是個惡人,現(xiàn)在言行舉止之中總是煥發(fā)著善意。這就是心性隨著時間和環(huán)境的變化而產(chǎn)生了轉(zhuǎn)換,進而通過面相表達出來。 善人不一定一直善,惡人不一定一直惡。此一時,彼一時。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