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盂鼎,現(xiàn)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 中國青銅重器中,大盂鼎和大克鼎,是兩件被稱為“重器鴻寶”的西周銅鼎,均被列入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二鼎與毛公鼎一道,并譽為“海內(nèi)三寶”。如今,這三只寶鼎分別藏于國家博物館、上海博物館和臺北故宮博物院,作為鎮(zhèn)館之寶,引人們駐足、流連、驚嘆。 大盂鼎全篇銘文291字,記載了周康王在宗周訓誥盂之事。銘文中,周康王向盂講述文王、武王的立國經(jīng)驗,告誡盂要效法其祖先,忠心輔佐王室,并賞賜盂鬯、命服、車馬、邦司、人鬲、庶人等。銘文中語句“丕顯文王受天有大命”體現(xiàn)了周人的天命觀。 大盂鼎銘文 而大克鼎又稱膳夫克鼎,是西周晚期一名叫克的大貴族為祭祀祖父而鑄造的青銅器??说墓俾毷巧欧颍f白了也就是宮廷的廚師長。能鑄就如此大鼎,可見周王給克的權(quán)力非常大。鼎腹內(nèi)銘文290字,主要記錄克依憑先祖功績,受到周王的策命和大量土地、奴隸的賞賜的內(nèi)容。 大盂鼎和大克鼎的長篇銘文是研究西周社會的重要資料,我們?nèi)缃裨诓┪镳^的玻璃前觀賞它們時,那些文物背后的故事也是值得我們?nèi)チ私獾摹?/p> 大盂鼎清道光年間(公元1849年)出土于陜西郿縣禮村,出土后便被販賣至文物市場。清朝道光時期的岐山首富宋金鑒把銅鼎買下,因為器形巨大,十分引人矚目,鼎很快被岐山縣令周庚盛占有,他把鼎轉(zhuǎn)賣到北京的古董商人。宋金鑒在考中翰林后出價3000兩白銀又購得了寶鼎,在他去世后,后代以700兩白銀賣給陜甘總督左宗棠的幕僚袁保恒。 大盂鼎銘文拓片 袁保恒深知左宗棠酷愛文玩,得寶鼎后便將大盂鼎獻給上司以表孝心。咸豐九年(公元1859年),左宗棠被永州總兵樊燮讒言所傷,遭朝廷議罪。幸得時任侍讀學士的潘祖蔭援手,上奏咸豐皇帝力保宗棠,且多方打點,上下疏通,左才獲脫免。 潘祖蔭乃當時著名的金石收藏大家,左宗棠得大盂鼎后遂以相贈,以謝當年搭救之恩。此后,大盂鼎一直為潘氏所珍藏。1890年,潘祖蔭的藏品又錦上添花:他得到了另外一件西周青銅重器——大克鼎。 大盂鼎銘文內(nèi)容 大克鼎于1890年出土于陜西扶風縣法門寺任村。與它同時出土的還有小克鼎、克鐘、克傅等120余件青銅器,大克鼎是其中最大的一件。大克鼎出土后,首先被天津人柯劭態(tài)買下,潘祖蔭又用重金從柯氏手里購得,成為大克鼎的主人。從此,大盂鼎、大克鼎這兩件周朝時期最大的青銅器齊聚潘府,成為當時京城的一大新聞。 潘祖蔭特修建了一間“攀古樓”,專門用于收藏大盂鼎、大克鼎等文物,并鐫刻一枚“寶藏第一”的印章,以表達自己得寶后的高興心情。大盂鼎、大克鼎引起了國內(nèi)外收藏家的普遍關(guān)注。1892年時,兩鼎的銘文拓本,黃紙本每本值銀1兩,白紙本每本值銀2兩。足見大盂鼎、大克鼎的價值之珍貴。 大克鼎 現(xiàn)藏于上海 就在得到大克鼎的當年,即1890年12月,潘祖蔭在北京病逝。潘祖蔭只有一個弟弟,名叫潘祖年。因為潘祖蔭沒有子女,潘祖年曾把自己的兩個兒子都過繼給了潘祖蔭,作為子嗣,可是兩個孩子都因病早殤。潘祖年赴京料理完后事,把包括大盂鼎、大克鼎在內(nèi)的眾多文物裝船運回家鄉(xiāng)蘇州。從此潘祖年接替哥哥潘祖蔭擔負起保護這些國寶的使命。 潘祖蔭在世時,潘家的收藏就受到不少人覬覦,端方就是其中的一個。端方聽說潘家藏有西周寶鼎,曾幾次派人到潘家求取銘文拓片,并且還親自登門,希望潘家能出讓寶鼎,結(jié)果都被潘祖蔭婉言謝絕了。潘祖蔭是清朝老臣,德高望重,所以端方不敢輕易妄動。如今潘祖蔭去世了,端方認為奪寶的機會來了。 端方,清末大臣,金石學家。滿洲正白旗人,官至直隸總督、北洋大臣。 結(jié)果,潘祖年剛把大盂鼎、大克鼎運回蘇州,端方就趕到了蘇州。此時的他已經(jīng)升為陸軍尚書、直隸總督,大權(quán)在握。當時的端方權(quán)重一時,他自信寶鼎已是囊中之物。但不知是歷史的偶然巧合,還是命運早有安排,就在端方自以為寶鼎唾手可得的時候,辛亥革命爆發(fā)了,端方率軍到四川鎮(zhèn)壓保路運動,結(jié)果被起義士兵給殺掉了。 兩鼎這才得以繼續(xù)留在潘家。以為最艱難的日子挺過去了,其實遠遠還沒有。可此時的潘祖年也病入膏肓,而接替他擔任收藏任務(wù)的是年僅19歲的孫媳婦潘達于。潘達于原本姓丁,嫁到潘家后改姓潘。誰料想,潘達于嫁到潘家才三個月,丈夫潘承鏡就撒手人寰。沒多久潘祖年便也過世了,潘達于只得臨危受命擔負起保護大盂鼎、大克鼎等國寶文物的歷史重任。 大克鼎細部 1937年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日寇節(jié)節(jié)進逼,蘇州城危在旦夕。為了防備珍藏的青銅器出現(xiàn)不測,潘達于經(jīng)過深思熟慮,做出了一個果敢的決定,請可靠的攝影師把珍藏的所有青銅器逐個拍照,留存底片,然后把青銅器等文物分別秘密掩藏。 幾經(jīng)選擇,潘達于決定把大盂鼎、大克鼎等青銅器埋在自己居住的庭院里。她和姐夫潘博山以及家里的兩個木匠秘密挖掘了一個深五六尺的長方形大坑,先放進大木箱,再把大盂鼎、大克鼎成對角裝進木箱,空當?shù)牡胤饺M一些小件的青銅器和金銀物件,隨后蓋好箱蓋,填平泥土,按照原樣鋪好方磚,不留絲毫痕跡。 大克鼎耳部紋飾 剛剛掩藏好文物,日本侵略者就占領(lǐng)了蘇州。一批又一批的日本強盜到潘家搜索、搶劫,有的是漫無目的的亂搶,有的是得知了潘的收藏情況后有目的地搜索。日軍駐蘇司令松井曾受上司之命查問過潘家的收藏,派了一批軍隊在潘家的庭園掘地三尺,最終也沒有找到寶鼎,他只好以毀于戰(zhàn)火作搪塞。 到了1944年,埋在地下的木箱腐爛,地面塌陷。潘達于和兒子家懋以及幾個叔伯兄弟秘密挖開大坑,把大盂鼎、大克鼎重新掩埋。然后,他們把埋藏青銅器的房間門窗釘死,既不住人也不走人,保存地點更加隱蔽。就這樣,大盂鼎、大克鼎躲過一次次劫難,被完好地保存了下來。 大克鼎范線痕跡 1949年5月,蘇州、上海相繼解放,同年8 月,上海市成立文物管理委員會,頒布了保護文物的法令和政策。經(jīng)歷了幾十年的坎坷,潘達于認識到,單憑她一家人的力量,根本無力保護好這兩只寶鼎,只有交給人民政府才能妥善保護好它們。在征得了家人的同意后,1951年7月6日,潘達于主動寫信給華東軍政委員會文化部,要求捐獻大盂鼎、大克鼎。信的原文如下: 謹啟者,先祖舅伯寅公當遜清光緒間,學尊公羊,啟新民之初軔,網(wǎng)羅金石,創(chuàng)考古之先河。遺篋彝器有盂克二鼎,為舉世所稱重。公逝世后,保存迄逾六十年,中間雖滿清兩江總督端方一再威脅利誘,堅拒未為豪奪。達于旅滬日久,所有器物均寄存同族寓廬。迨八一三之役,日寇陷蘇,屢經(jīng)指點搜索,幸早復壁妥藏,未罹洪劫,而宅中什物掠奪殆盡矣。竊念盂克二大鼎為具有全國性之重要文物,亟宜貯藏得所,克保永久。近悉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正積極籌備大規(guī)模之博物館,保存民族文化遺產(chǎn),發(fā)揚新愛國主義教育,惟是上海為華東重要地區(qū),全國人民往來輻輳,誠愿將兩大鼎呈獻大部,并請轉(zhuǎn)交上海文物管理委員會籌備之博物館珍藏展覽,俾全國性之文物得于全國重要區(qū)域內(nèi),供廣大觀眾之觀瞻及研究,藉以彰先人津逮來學之初衷。 潘達于謝絕獎金的親筆信 在潘達于家人的陪同下,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的工作人員把大盂鼎、大克鼎從蘇州運到上海。1951年10月9日,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舉行隆重的潘氏捐獻盂克兩鼎授獎典禮,向潘達于頒發(fā)了文化部褒獎狀。同時,國家還獎勵潘達于2000萬元(相當于現(xiàn)在的2000元)。但潘達于慨然謝絕獎金,將其捐獻為抗美援朝所用,表現(xiàn)出了極為感人的愛國熱誠 1952年,大盂鼎、大克鼎被上海市博物館收藏并在那里展出。1959年,為了支援即將建成的中國歷史博物館新館(今天的國家博物館),上海博物館將大盂鼎調(diào)撥給中國歷史博物館。從此,大盂鼎、大克鼎分別珍藏在北京和上海。
2005年二鼎一起展出時影像資料 此后很多年,潘達于老人和女兒一直過著普通人的日子。光陰荏苒,時光如梭,2005年在潘達于老人100歲的時候,上海博物館和國家博物館聯(lián)合舉辦了“百歲壽星潘達于捐贈大盂鼎大克鼎回顧特展”,1959年調(diào)往北京的大盂鼎,被從北京專門請了回來,和大克鼎一起展出。 潘達于老人坐著輪椅,興致勃勃地來到上海博物館參加開幕式。剛剛進人上海博物館大廳,她就迫不及待地對前來迎候她的上海博物館顧副館長說:“我現(xiàn)在就想看看大盂鼎、大克鼎。”老人看到久別的大盂鼎、大克鼎,就如同見到了親人,從輪椅上走下來,圍著兩件國寶轉(zhuǎn)了一圈,一邊仔細觀看,一邊喃喃自語:“沒變,一點沒變,實在是太好了。擺在這里比在家里時強多了。” ![]() 潘達于老人像 2007年8月,潘達于老人走完了她的傳奇人生道路。如今老人離開我們已經(jīng)整整十年,她的一生,把她一片熱愛祖國、熱愛中華文化的拳拳之心,鐫刻在大盂鼎、大克鼎兩座寶鼎上,讓后人在瞻仰歷史名器的同時,我們更該記得這位平凡而偉大的蘇州女人。她的名字,將與她捐獻的大鼎一樣,百世流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