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張輝,來源/輝哥奇譚(ID:huigeshow) 每次大家聽到我住在距離公司25公里遠的地方,上下班得40-60分鐘,都會問我: 為什么要住那么遠? 每當被問到這個問題,我在腦海中都不由得快速回顧自己這些年來上下班的經(jīng)歷。自從2001年來到北京,我的上下班通勤距離基本上都在20公里左右,每次需要耗時一小時左右。期間也有兩段時間住在距離公司非常近的地方,近到走路只需要5-10分鐘左右就能到公司。 在搬家到公司附近前,我曾經(jīng)有過這樣的如意算盤: 每天上下班如果可以節(jié)省1-2小時,那么這段省出來的時間就可以用來做很多更有意義的事情,比如讀書或者工作。 但不幸的是,我所設想的這種情況并沒有發(fā)生,雖然搬到公司附近后,每天的確在通勤時間上節(jié)省了將近兩個小時,但我并沒有覺得生活中多了兩個小時。 相反,因為距離公司近了,我反而在公司待的時間更長了,但工作效率,工作產(chǎn)出并沒有明顯的增加;自我學習和讀書的時間也沒有非常明顯的增加;省出來的時間到哪里去了?為什么住的近了反而沒有獲得預想中的更多時間,更多輕松? 后來有一天我突然意識到: 把家搬到公司附近是一個錯誤的選擇,其原因是工作和生活之間的界限變得模糊了,你缺少一個充分的緩沖地帶,用來把自己的工作和生活隔離開來。 現(xiàn)在有更多的人已經(jīng)理解到,我們每天需要的不是去管理時間,而是要去管理自己的精力,管理自己的情緒,管理自己的欲望,管理外界的預期。 因為時間本質上是無法管理的,它只是均勻的、不受干擾的流逝而已。我們能管理的,是那些對于效率、結果有本質影響,同時又可以在我們的關注下,可以改變的因素。 舉個例子,如果我晚上9點回家之后就開始直接做需要動腦筋的事情,比如寫作或者策劃,那么一定是冗長、痛苦和低效的。 相反,如果我能打個12分鐘的盹兒,加上入睡和醒過來的時間,總共多花20分鐘,但事情的結果會截然不同。雖然看起來浪費了20分鐘,但是我在休息之后,精力會變得非常好。原本一個小時也寫不好的文章、匯報材料,此時可能只需要30分鐘,就能非常高效的寫好,不僅最終的結果質量更高,而且整個過程充滿了快樂和滿足。全部時間加起來(50分鐘)還要少于那種看似勤奮的連續(xù)作戰(zhàn)。 而每次通勤的時間,就仿佛在工作和生活之間做了一層隔離,又是一種緩沖,能讓你的大腦有充分的休息過程。 有人可能會抱怨通勤路上的擁擠和嘈雜,但是相比于工作和生活界限的模糊帶來的低效和疲勞,通勤道路上的狀況其實是你自己可以管理的。 比如你可以選擇出行的時間,只要稍加注意,你就可以錯開最高峰,通行時間會大大減少,也沒有那么的嘈雜擁擠;你可以選擇出行的工具,可以是公交、步行、地鐵、出租、專車、自己開車,在不考慮出行成本的前提下,你有非常多的選擇。 在能確保1小時內能到達的前提下,我愿意嘗試各種方式;你還可以選擇在通勤路上做什么,比如打個盹兒,聽音樂,聽書,拍照等等。 記得以前有一個帖子很流行,講的是很多人為何在地庫停車之后愿意在車上再待一段時間,這個帖子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鳴,所以一時間也是刷了屏。原因很簡單,這是當代人難得的獨處時間和留白時間。 我相信未來的交通工具會給更多的人創(chuàng)造出這種獨處時間和留白時間。在這個時候,交通工具真正的成為辦公室和家庭之外的第三空間,一個緩沖空間,一個獨處空間,一個可以放空的空間。 我的同事中,有幾個喜歡走路,他們會提前幾站下車,特意走一段路,據(jù)說這是很多內向的人獲得能量的好辦法。對他們而言,走路這段時間,也就是他們的第三空間。 在節(jié)奏越來越快,個人空間不斷被壓縮,手機讓工作無處不在的當今社會,獨處越來越成為一種奢侈品,而如果你特意在生活和工作之間留出一段恰當?shù)木嚯x,用這個距離去創(chuàng)造一段獨屬于你自己的時間,用這個獨屬于你自己的時間,去放空自己,去學習,去感受,去發(fā)呆,都是很好的緩沖與修整。 一旦你有這樣的認知,原本視為畏途的上下班通勤,反而會變成你每日補充能量,回歸自己的所在。 希望我的片言只語給你以啟發(f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