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遼蕭后與遼圣宗耶律隆緒以收復瓦橋關為名,親率大軍深入宋境。蕭撻凜攻破遂城,生俘宋將王先知,攻克定州,俘虜宋朝云州觀察使王繼忠。由于遼軍已到黃河沿邊的澶州,而汴京就在其附近,宋廷朝野震動。宋真宗心里害怕,想遷都南逃,但宰相寇準態(tài)度強硬,不能不親自到澶州督戰(zhàn)。 遼軍到了定州,兩軍出現(xiàn)相峙局面,王繼忠趁機勸蕭后與宋朝講和。遼怕腹背受敵,提出和約,但條件苛刻,宋真宗不答應。十一月,宋軍在朔州大敗遼軍,岢嵐軍的遼軍因糧草不繼撤軍。遼軍主力集中于瀛州城下,日夜不停攻城,宋軍守將季延渥死守城池,激戰(zhàn)十多天未下。蕭撻凜、蕭觀音奴二人率軍攻克祁州,蕭太后等人率軍與之會合,合力進攻冀州、貝州,宋廷則「詔督諸路兵及澶州戌卒會天雄軍」。遼軍攻克德清,三面包圍澶州,宋將李繼隆死守澶州城門。遼名將蕭撻凜恃勇,率數(shù)十輕騎在澶州城下巡視。宋將張環(huán)在澶州前線以伏弩射殺蕭撻凜,導致后者頭部中箭墜馬而死,遼軍士氣大挫,蕭太后等人聽到撻凜死迅,痛哭不已,為之「輟朝五日」。此時宋真宗一行抵澶州。寇準力促宋真宗登上澶州北城門樓以示督戰(zhàn),宋軍士氣大振,戰(zhàn)力高漲。 遼太后蕭燕燕 景德二年(公元1005年)十二月,宋遼達成停戰(zhàn)協(xié)議,宋廷方面由曹利用與蕭太后談判,協(xié)定宋每年輸遼歲幣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即「歲幣」,遼圣宗稱宋真宗為兄,宋真宗稱遼圣宗為弟,稱蕭太后為叔母,互約為兄弟之國。盟約締結后,第二年,宋朝派人去遼國賀蕭太后生辰,宋真宗致書時「自稱南朝,以契丹為北朝」,后來遼朝邊地發(fā)生饑荒,宋朝會派人在邊境賑濟,宋真宗駕崩消息傳至遼國,遼圣宗「集蕃漢大臣舉哀,后妃以下皆為沾涕」。 宋遼能和談,不能不提兩個人:宋的王超(他的兒子是仁宗朝名將王德用),遼的蕭撻凜。澶州戰(zhàn)場上,遼軍兵力占優(yōu)勢,宋軍則占據(jù)地利。而定州的宋軍將領王超的十萬兵馬始終未動,成為遼軍的懸頂之劍,使之始終不敢全力進攻澶州。然而遼主不知道的是:王超根本不聽指揮。按宋軍的作戰(zhàn)計劃,一開始定州的王超就得率領兵馬南下牽制遼軍,然而,王超坐擁十萬大軍在一開始就龜縮觀望,根本沒有起到牽制作用,任由遼軍一路突破。最后宋真宗御駕親征,下詔讓王超引兵會合后,王超仍然逗留不進,于是真宗徹底懵逼了。遼方以為隨時會被宋真宗和王超前后夾擊,然而只有宋真宗知道王超是不會來了。而宋方不知道的是:遼軍主將蕭撻凜被宋軍射殺了,導致遼軍士氣不振。遼宋雙方都心虛,陷入僵持狀態(tài)。 宋真宗 宋軍用伏弩射殺遼將蕭撻凜后,遼國主動修書請求締結盟約。形勢一片大好,宰相寇準并不打算議和,開出了極其苛刻的條件:一是遼國稱臣,二是歸還燕云十六州。宋真宗求和心切,幾次施壓,寇準妥協(xié)了。宋朝派出曹利用出使遼國,與遼國談判。遼國漫天要價,提出割讓河北,曹則坐地還錢,答應每年歲幣二十萬。雙方談不攏,談崩了。談判談崩了,真宗最著急,他告訴曹利用底牌是每年一百萬??軠始绷?,私下警告曹利用歲幣超過三十萬,拿頭來見,曹利用嚇怕了,置之死地而后生,三十萬竟然談成了。曹利用功成回國,真宗皇帝猴急了,想知道最后花了多少錢。曹利用伸出三根手指,真宗大驚失色,“三百萬也太夸張了吧?!”可是穩(wěn)定情緒后細細想了一想:為了我的皇帝,三百萬就三百萬。后來得知才花了三十萬,真宗就像白撿了二百七十萬那樣高興。 葛優(yōu)版寇準 有人說宋給遼三十萬歲幣是恥辱,細想一下,其實不然。三十萬兩匹的銀絹,出處是關南十縣的賦稅。因為宋遼兩國所爭奪的是燕云十六州的所有權,而十六州的所有權糾紛,不是宋朝與遼的事情,而是石敬瑭割讓出去,周世宗又奪其中兩州回來,結果從后晉到后周這么延續(xù)下來的領土糾紛。在雙方歷次談判中都說得很明確了,宋朝要十六州的全部,并實際控制兩州三關。遼則要把兩州三關都全部拿回來,因為這是之前后晉割讓給它的。但雙方連續(xù)打了二十五年還是維持實際控制線的現(xiàn)狀。既然你弄不死我,我搞不死你,現(xiàn)狀又打破不了,那唯一解決辦法就是談判,以主權換治權。主權屬于遼,治權歸宋,然后把關南十縣的賦稅轉(zhuǎn)交給遼,于是大家都能接受了。宰相寇準說不許過三十萬,是有道理的,不是憑空說的一個數(shù)字。 遼宋能和談,說明雙方的實力對等,至少在一個水平線上,這才有談的可能。如果雙方的實力不在檔次,那就無所謂談判了,直接碾壓。弱國無外交,就是這個道理,一句話宋遼花在戰(zhàn)爭上面的錢遠比歲幣多,且都不可能殲滅對方??上芜|和平了近一百年,養(yǎng)成了兩頭肥羊,被后起的金國一鍋給端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