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千里江山圖卷(局部) 北宋,王希孟,絹本設色,縱51.1厘米,橫1191.5厘米,清宮舊藏 出于保護文物的要求,博物館、美術館對于中國傳統(tǒng)書畫的展出光照有嚴格限制,這大大影響了它們的展出效果,但是青綠山水畫可能是個例外——畫面自己就能光彩照人,觀眾面對滿屋的青綠山水會非常陶醉,就比如正在故宮博物館舉辦的“千里江山——歷代青綠山水畫”特展。 北京故宮博物院“千里江山——歷代青綠山水畫”特展現(xiàn)場 10月快要結束,距離故宮大展換展也沒有幾天了,許多人趕著最后的機會入宮觀畫。但是,盡管看過了展覽,但你知道敦煌石窟中暗藏了青綠山水的什么真相嗎?你知道元青花與青綠山水有什么關系嗎?你知道青綠山水為何在宋代發(fā)展起來嗎? 展出中的《千里江山圖》 以下內(nèi)容均摘錄整理自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系副教授邵彥老師的《聽山水:中國美術史“臥游”指南》專欄,前三講她便拋出了“青綠何來”這個課題,為我們奉獻出了“獨家的全新研究成果,美院課堂上都沒講過的創(chuàng)新干貨”。邵老師說了:“這個課要把大家?guī)У綄W術前沿,讓一般人光靠幾本老書根本沒法跟上你們的思路。”閱畢本文,保證你一定會想再次往故宮跑,非二刷午門不可了。 展出中的《千里江山圖》 【水墨丹青】 對色彩的關注和喜愛,在中國文化中其實是一種比較現(xiàn)代的觀念,但也有傳統(tǒng)淵源。中國繪畫在上古時期被稱為“丹青”,很重視色彩的,用色也往往比較濃重、強烈,只不過這種“青”是發(fā)黑的深藍,“丹青”就是“紅黑”。魏晉時期趣味發(fā)生了變化,審美上要求“清淡”。反映“清淡”審美觀,當然是水墨要比色彩更為直觀。唐宋以降,水墨山水逐漸成熟,相應的一套審美觀念和標準也成為主流。 游春圖卷 隋,展子虔,絹本設色,縱43厘米,橫85厘米,清宮舊藏 山水畫作為一個畫科是比較晚熟的,青綠山水畫的成熟就更晚,晚到審美趣味已經(jīng)不以色彩為崇尚的時代。其后的中國繪畫不以色彩作為主流,相應的批評、研究,對青綠山水都是比較輕視的,這種輕視其實一直延續(xù)到近代,部分因為受到西洋和日本繪畫和學術的影響,國內(nèi)學界對色彩的關注才重新被喚起。 【青綠何來】 首先,“青綠山水”這個名稱出現(xiàn)得就比較晚。在唐代用的是“布色”這個詞,并且涂色這部分工作被認為相對容易,所以由大師的徒工或者弟子去完成,用色也不限于青綠。宋代蘇軾、米芾這些大文人筆下常用的概念是“著色山水”。直到元代美術史家莊肅在他的著作《畫繼補遺》(成書于元代大德二年,即公元1298年)中記載南宋初年的畫家趙伯駒“善青綠山水”,第一次正式出現(xiàn)了“青綠山水”這個名稱。 為什么說青綠山水在唐代流行起來呢?因為我們今天能看到存世量最大的青綠山水畫,其實是敦煌壁畫。故宮博物院的青綠山水畫展,第一展廳開始就是幾件敦煌壁畫的摹本。總體來說,敦煌壁畫里的山水都只是山水場景,是人物活動的環(huán)境背景。和獨立的山水畫是有區(qū)別的,觀念上、畫法上都有不小的區(qū)別。 敦煌莫高窟,西魏,249窟北披,狩獵 敦煌莫高窟,隋,420窟頂部,羽人藻井 敦煌莫高窟,隋,419窟東披,薩埵本生局部 【溯源向西】
絲綢之路 可是敦煌并不是中國青綠山水的源頭,我們還得向西看。以美術史的觀點看,絲綢之路是佛教藝術傳入中國的主線,它甚至還不止是一條傳輸線路,也是孕育中國佛教藝術的溫床。中國佛教藝術就是在這條經(jīng)過今天巴基斯坦、阿富汗和中亞各國到達中國新疆的路線中,在一個個綠洲文明的滋養(yǎng)中,吸收了印度、希臘、伊朗、中國各大文明的元素,成長起來的。
克孜爾石窟谷西區(qū)洞窟群外景 青綠山水東傳路線:
克孜爾石窟,菱格因緣故事畫 克孜爾石窟:畫風比較接近印度、伊朗風格;青綠色應用廣泛;菱格畫(須彌山)描繪了佛經(jīng)故事,是青綠山水畫的源頭 ﹀ ﹀ ﹀
敦煌莫高窟,北魏,257窟西壁,九色鹿王本生 敦煌石窟:延續(xù)上千年,畫法有很大的變化,但使用青綠顏色一直比較多,青綠的比例中綠色的占比要更多,表明外來趣味有所收斂 ﹀ ﹀ ﹀
麥積山石窟,北魏,76窟頂部,藻井 麥積山石窟:青綠設色壁畫保存的面積比敦煌少,但是延續(xù)的時間很長,一直到明代都使用青綠設色,說明青綠設色在西部佛教藝術中何其“頑固” ﹀ ﹀ ﹀
云岡石窟,北魏,第6窟后室,殘存紅綠色彩 云岡石窟:濃厚的古印度風格,墻面使用了大面積的浮雕,浮雕著色。色調(diào)已經(jīng)是以紅褐色為主,接近漢代繪畫主流的色彩風格,但是還是用了一部分青綠設色 ﹀ ﹀ ﹀
龍門石窟,北魏,賓陽中洞,窟頂藻井,殘存紅色彩繪 龍門石窟:興盛期延續(xù)到唐代,從殘存的色彩痕跡看出,色彩基本上恢復了中原傳統(tǒng)的紅褐色調(diào),青綠色居非常邊緣的位置 【外來趣味】 從幾個不同歷史時期、不同地理位置的石窟中使用青綠色彩的情況,大家已經(jīng)可以總結出一些規(guī)律:對青綠色彩的喜好,似乎真的是一種外來文化趣味。
克孜爾石窟,菱格因緣故事畫局部
克孜爾石窟,薩薄燃臂當炬本生特寫 關于外來審美趣味的傳播,我們還可以從這兩方面進行佐證: 1、反映中國本土固有的色彩觀念的墓室壁畫
伏羲像,西漢中期,洛陽市卜千秋墓,主室脊頂,漢墓壁畫中使用的紅、黑色和透明薄涂的青紫色 內(nèi)陸保存和發(fā)現(xiàn)的墓葬壁畫的主色調(diào)是紅、黑二色。中國原來稱繪畫為“丹青”,顏料也統(tǒng)稱為“丹青”,青是一種青到發(fā)黑的深藍色,丹是紅色,表明中國人本來是“色尚丹青”,以紅、黑色為正宗。云岡和龍門石窟里越來越多的紅褐色調(diào),顯然是對中原“丹青”傳統(tǒng)的融合或者說妥協(xié)。 2、青花瓷今天被看成中國造型藝術的標志之一,但它體現(xiàn)的審美趣味卻也是外來的
元青花大盤 蒙古帝國向西擴張,元青花起初是適應伊朗和中東居民使用需求的外銷瓷。比如元青花中常見一種直徑達六、七十公分的巨大盤子,就是當?shù)鼐用窈芏嗳藝蝗Τ燥堄玫模渌胤經(jīng)]有這種進食風俗。關于伊朗和中東居民的審美趣味,有一種說法是“色尚青白”,就是喜歡青色和白色,和伊斯蘭宗教觀念聯(lián)系起來,表達對純凈、圣潔的推崇,元青花就是當時這一地區(qū)訂戶“色尚青白”的趣味體現(xiàn)。
蘇丹艾哈邁德清真寺(藍色清真寺)圓頂,土耳其伊斯坦布爾,17世紀初,俗稱藍色清真寺,以藍色瓷磚裝飾聞名 【曲折青綠】 我們回過頭來看青綠山水的發(fā)展傳播,就沒有那么順利了。沒有蒙元統(tǒng)治者那樣的強力推動,青綠山水進入中華文明,費了很大周折。石窟和寺廟壁畫里使用青綠,自成一個系統(tǒng)。在世俗藝術中,青綠山水要真正成為山水畫、和水墨山水很好地結合起來,還是在宋代。問問這次青綠山水大展展出的那些作品看,幾件隋唐青綠山水畫都是宋摹本,包含有宋人的改造?!队未簣D》使用了石青石綠,但是涂得很薄,接近中原傳統(tǒng)植物性顏色的效果。從唐墓壁畫看,唐代內(nèi)陸的“布色”還是以“丹青”即紅黑色調(diào)為主。青綠山水是經(jīng)過宋代的改造以后才逐漸融入中國繪畫史的。早期青綠山水畫的幾件關鍵作品,之后將一一解說。
游春圖卷(局部) 隋,展子虔,絹本設色,縱43厘米,橫85厘米,清宮舊藏 【青綠·金碧】 青綠顏料,是由青金石和綠松石中研磨、提取的。青金石產(chǎn)于阿富汗及其附近的中亞地區(qū),阿富汗位于絲路要道上,所以青金石貿(mào)易和佛教的傳播是相伴發(fā)生的進程。而綠松石分布較廣,伊朗和中國湖北境內(nèi)產(chǎn)的綠松石品質(zhì)都很好。中亞青金石和伊朗綠松石就構成了克孜爾青綠顏料的礦物來源。在敦煌石窟延續(xù)近千年的青綠用色,實際上反映了長時間里敦煌地區(qū)從中亞和西亞輸入青金石和綠松石的來源一直是暢通的。
青金石、綠松石與孔雀石 南宋和元代人記載的“金碧山水”,除了指金顏色之外,還有一種可能就是指青綠山水本身,和用不用金色無關。因為青金石在唐代文獻里被稱為“金精”。就如同“水晶”直到元代還稱為“水精”,青金石中往往伴生黃銅,今天稱為“金星”,但在唐代人用“金精”這個名稱的時候可能就當成它最基本的特征。所以“金碧”中的“金”和“碧”原義就是指青金石和綠松石,以及它們的呈色。
清宮使用的青綠顏料 元明以后,對青綠設色的各種技法區(qū)分、顏料品種、畫法步驟,就記載得相當詳細了。元代畫論家饒自然著有《繪宗十二忌》,總結各種技法,其中記載區(qū)分了相當于今天所說的小青綠、大青綠: 小青綠:以汁綠(植物色)來畫青山、綠樹,不用石青地、石綠,這樣的山水畫叫做“小青綠”。 大青綠:相對應的,使用石青、石綠(礦物色)的青綠山水就是“大青綠”。
《千里江山圖》是厚涂的大青綠
元 趙孟頫 《自畫像圖頁》是大青綠,但涂得很薄
北宋 王詵 《煙江疊嶂》屬于小青綠 饒自然也提到了“金碧”和“金泥”,“金碧”只是講怎么多涂染幾遍,并沒有提到用金彩,而“金泥”則用了金彩??梢哉f,當時“金碧”只是青綠畫法的一種,今天我們理解的“金碧輝煌”的“金碧”,相當于元代人說的“金泥“。
宋代《仙山樓閣圖》團扇頁 南宋,佚名,絹本,設色,縱25.3厘米,橫26.8厘米,清宮舊藏,遼寧省博物館藏 看到這里,是不是覺得意猶未盡呢?隊也排了,畫也看了,網(wǎng)上的解讀文也讀了不少,也許你連王希孟幾歲干了什么都已經(jīng)如數(shù)家珍,但是——你真的看懂了青綠山水的用色和筆法嗎?真的了解青綠山水的來源與流變嗎?你真的看懂了青綠山水特展嗎?關于青綠山水,我們想要告訴你的還有很多……
邵彥《趙孟頫和王希孟的夢世界》講座
火爆的講座現(xiàn)場 邵老師在中央美院的講座可謂火熱爆棚、一座難求。去不了現(xiàn)場?聽了還意猶未盡?訂閱《聽山水:中國美術史“臥游”指南》專欄,奇妙干貨源源而來。不但可以隨時隨地掌握最新的藝術研究,還可以在會員群隨時與邵老師交流互動。看看會員們都給了什么好評:
(原文/邵彥 整理/楊菲菲) ▲點擊上圖,訂購《邵彥·聽山水》專欄 【主講人介紹】 ![]() 邵彥,女,浙江杭州人,先后就讀于中國美術學院美術史論系、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系(人文學院),中國繪畫史博士,在中央美術學院執(zhí)教21年,現(xiàn)為副教授,書畫鑒定、中國美術史方向碩士生導師。2015-2016年曾任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高級訪問學者。 邵彥老師生長于中國繪畫史的重鎮(zhèn)杭州,在中國頂級學府接受系統(tǒng)的美術史教育,又在中國文化中心北京長期學習、執(zhí)教,學術風格兼南北之長,細膩扎實,而富有想象力與靈氣,近年致力于大量深入的個案研究,融會貫通,形成了自己獨到而深入的觀察視角。她自少時即對昆曲、古琴、詩詞藝術建立起廣泛的愛好,將它們與中國書畫藝術融合成一個風雅的藝術世界。另一方面,她又有開闊的學術眼光,以及批判繼承傳統(tǒng)的立場,無論是對海外中國書畫藏品和學術的研究介紹,還是對傳世書畫的鑒定與辨?zhèn)?,以及對中國美術史研究方法的反思與深化,都有獨到的成果。深厚的學術積累,使她的講課生動形象、舉重若輕,輕松幽默而切中肯綮,深受校內(nèi)外學員歡迎。 【課程介紹】 山水畫是中國文化最堅硬的“內(nèi)核”之一,是中國繪畫的代表性品種。它有著很高的欣賞和解讀“門檻”,又能提供極為豐富和深刻的精神享受。山水畫雖然是截取自然之一角而成,但主要是在城市文明中生發(fā)的。 “聽山水”跳出枯燥的美術史課程形式,從技法形式到歷史文化,從藝術本體到社會環(huán)境,由表及里,抽絲剝繭,舉重若輕,使聽眾如綠水行舟,順流而下,千巖萬壑,美不勝收,在當代都市的繁忙生活中覓得一片心靈安寧放松、靈魂詩意棲居的凈土,也是品味提升、自我完善的階梯。 節(jié)目介紹的內(nèi)容以中國傳統(tǒng)山水畫為骨干,但不限于山水畫,涉及豐富的藝術門類,包括書法乃至音樂、戲曲作品,以及表現(xiàn)山水圖像的其他媒介視覺藝術作品(如織繡、漆藝、玉器、建筑裝飾、文玩陳設等),也包含少量現(xiàn)代和當代藝術家創(chuàng)作的山水畫作品。 通過本節(jié)目,聽眾既能獲得中國山水畫和繪畫史最專業(yè)的知識和豐富的信息,也能掌握中國傳統(tǒng)繪畫獨特的審美標準,成為一個真正懂中國畫的中國人,更能通過欣賞山水畫和傳統(tǒng)藝術解放和提升自己的精神世界。 |
|
|
來自: alayavijnana > 《收藏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