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只要我們是真心相愛,其他一切都不重要”。有多少人有過這種腦殘的想法,請舉手!(我默默地舉起我的右手)。 果然戀愛是盲目的。戀愛雖然是盲目的,但結婚前不能瞎呀。 戀愛時“只要我們是真心相愛,其他一切都不重要”想法,只是顯得你有點傻,有點天真。 但結婚時,還抱著這樣的想法,那恭喜你,你的婚姻還未開始,你的幸福日子已經到頭了。 要知道戀愛是兩個人的事,但結婚絕對是兩個家庭的事。 所以,兩人打算結婚時,不僅僅兩人真心相愛就可以了,還要有錢!僅有這兩樣是不夠的,還需要去擦亮雙眼去看清楚對方父母是什么的樣人。如果不了解他的父母,一味勇敢地去愛,分分鐘你幻想婚后幸福生活的開始會變成進入地獄人生的開始。 2 青青戀愛時,比較少接觸老公的父母,她也沒想過深入去了解他們。正在熱戀期的青青想著只要他跟老公真心相愛,公婆人好,當然最好,人品差也影響不大,反正她又不是嫁給他的父母。 然而這種天真的想法,在青青婚后狠狠地打了青青的臉。婚前客客氣氣的婆婆,跟青青什么事都有商有量。婚后卻是一個強勢的主,什么事都容不得別人插嘴,只能接受別人聽她的指揮。別人一不合她的意,就傷心委屈。 在婚后的日常相處里,青青慢慢了解了婆婆的為人:婆婆是一個比較強勢的人,她的強勢跟她過往的經歷有些關系。 青青婆婆是家里的大姐,婆婆下面是幾個弟弟,在那個重男輕女的年代,婆婆在家里的地位遠不及幾個弟弟,她從小就得幫家里干農活。而她為了證明自己比幾個弟弟能干,總會主動包攬很多家務活干。 青青的婆婆小時候只能說是好強,讓她形成強勢的性強是她的婚姻。相對于青青婆婆的事事都想贏的心態(tài),從小家庭條件比較好的公公,反而沒什么勝負心,同時也沒什么責任心。所以婚后看不慣老公懶散的婆婆漸漸地將家里所有事務都包攬到自己身上。而老婆什么事都管的行為讓青青的公公也心安理得地做他的甩手掌柜。到后來,公公長年在外地做生意,她婆婆一個人在家獨自帶三個孩子。 3 曾經的經歷讓婆婆變得強勢,也讓婆婆容易委屈。委屈的根源是她在婚姻所受的苦一直積存下來,且從來沒有散去的悲傷。婆婆守寡式的婚姻,讓她將所有情感轉載到兒子的身上,抱著努力養(yǎng)大兒子,兒子就應該娶個老婆回來任自己勞役才算孝順的心理。 婆婆心態(tài)讓青青明白到婆婆想兒子娶的并不是老婆,而是仆人。她需要看到同樣作為女人的媳婦經歷她的苦難才能化解她曾經經受的委屈。當然這個人不一定需要是青青,因為她婆婆這種心態(tài)在青青還未認識老公時就存在的了。只是青青碰巧是那個撞到了箭靶的人。 那怎么辦?水深火熱的婆媳關系眼見改善無望,又不想一歲多的兒子成為單親家庭的孩子。進退兩難的青青只恨自己當初太天真,以為老公好就什么都好了。 有些人以為只要她跟老公真心相愛就會有幸福生活。但人生的真相是,即使你跟老公真心相愛,如果婆媳關系不和睦的話,生活還是會一地雞毛。 雖然說知人知面不知心。但如果你婚前認真去了解去對方的父母話,總能看到一點端倪的,畢竟人沒辦法一直偽裝著的。 讓你了解對方父母,不是說讓你一了解對方就立即退婚。只是你如果了解了,無論結或不結,你都可以知道自己的可承受底線到哪里。而不是婚前以為對方父母是小綿羊,婚后卻突然發(fā)現(xiàn)是一對老虎,這樣的心理落差只會讓自己進退兩難。 當然及早了解對方,發(fā)現(xiàn)對方的行為超了自己的可接受的范圍,及時止損也是一個明智的選擇。 4 現(xiàn)在婚姻幸福的麗麗說起她的前男友:還好走得快,要不都不知現(xiàn)在過的是什么日子。 麗麗跟她男朋友拍拖兩年,到了談婚談論的階段,麗麗跟前男友的家人接觸得比較頻密。而拍拖時,前男友的媽媽保持和藹可親,事事好商量的態(tài)度漸漸有些轉變。每次說話時,總借故找點話題,說誰家的女兒禮金沒收多少,嫁妝卻有房有車。又或者自己兒子多么的有能耐想幫他挑更好的都可以。 麗麗想,結婚都成了一場買賣,對方迫不及待地將自己的壓箱寶拿出來,再大夸特夸,務求賣個好價格。 終于在雙方父母見面時,談崩了。那天麗麗父母只是說到自己辛苦養(yǎng)大個女兒現(xiàn)在要嫁人了舍不得。誰知前男友的媽媽由一開始就想將禮金降到最底。所以麗麗父母還未開口談禮金的事,她先開口了:你女兒早就是我們家的人了,結婚也就走個儀式。禮金我們也沒辦法給多,也就意思下。 “什么叫已經是你們家的人?什么叫禮金意思下?” “你都跟我兒子睡了,還不是我們家的人。” 結果那次聚餐不歡而散。不久,麗麗堅決分手了。 也還好麗麗的當初堅決,現(xiàn)在才能遇上了更好的。 所以,女人結婚前一定要了解對方的父母,不要執(zhí)著地想,我老公愛我就行了。 說實話,當你跟他的父母有矛盾時,他的愛你并不能幫你解決問題,反而會讓你處于進退兩難的境內陸。畢竟那種為了你跟父母撕破臉再帶著你遠走他方的男人只存在韓劇里。 現(xiàn)實生活中,作為女人的我們還是得洗把臉,清醒一下,看清楚他父母的為人再作打算。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