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陳赫點名要吃的這道菜,居然有這些門道吃海參,在很早以前,是一件十分貴氣的事。明朝,海參就被當做貢品送入宮中,被當時的皇帝視為滋補珍品。 到清朝的時候,海參作為珍貴的海味就已經(jīng)流行開來,不少官家食譜上都出現(xiàn)了海參的影子,海參也常備作為宮廷宴飲的美味珍饈。傳說中乾隆幾度下?lián)P州,其中一份菜單上的第二道菜就是“海參菜”,而馳名中外的“滿漢全席”中,也少不了海參的影子。 而與海參有關的菜品中,做工最為繁復的,應當屬“佛跳墻”了。而這道以滋補和營養(yǎng)著稱的美食也得到了眾多明星的青睞。尤其是陳赫,他不僅在參加節(jié)目時點名要吃,還在微博上秀出了自己親手下廚做的一道佛跳墻。 佛跳墻這道菜的原料繁多,主要有海參、鮑魚、魚唇、干貝、杏鮑菇、蹄筋、花菇、墨魚、瑤柱、鵪鶉蛋等,雖然不同的版本原料不盡相同,但是食材卻基本大同小異,都是非常營養(yǎng)的滋補食品。 這是一道傳統(tǒng)的壇煨菜,將十幾種不同的原料匯聚在一起放入壇中,煨制十幾個小時而成。但是在煨制之前,需要將海參、鮑魚等原材料,用各自適合的方法,或燉或炒,制成菜式,然后一層層將其放入壇中,加入上湯,小火熬制。 為什么要叫佛跳墻呢? 相傳,佛跳墻起源于清朝道光年間,一位名叫鄭春發(fā)的廚師研制而成,原名叫“福壽全”,后來一批文人嘗到此菜,大加稱贊,說哪怕是和尚聞到香味也會越墻來品嘗,當時還留下了一首詩,“壇啟葷香飄四鄰,佛聞棄禪跳墻來。”充分說明了佛跳墻這道菜的香氣四溢。 從佛跳墻問世以來,就一直是宴席上的經(jīng)典大菜,同時也是蜚聲南北的滋補佳品。佛跳墻的營養(yǎng)價值主要體現(xiàn)在選料上,無論是主料還是輔料,都是滋補上品,營養(yǎng)價值極高。然后經(jīng)過長時間文火慢煨,將食材中的營養(yǎng)充分釋放出來。 佛跳墻集眾多原料于一壇,葷素搭配,葷而不膩,各種滋味相互滲透,均為大補之品,也正是因為含有海參、鮑魚等高營養(yǎng)價值的食物,常吃可促進新陳代謝,增強細胞活性,從而達到美容養(yǎng)顏,延緩衰老,增強免疫力等功效。 |
|
|
來自: cxag > 《美食地圖遊記采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