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元前324年 丁酉 周顯王 四十五年
【原文】秦張儀帥師伐魏,取陜。
【白話】秦國張儀率軍攻打魏國,奪取陜城(今河南三門峽西)。
【原文】蘇秦通于燕文公之夫人,易王知之。蘇秦恐,乃說易王曰:“臣居燕不能使燕重,而在齊則燕重。”易王許之。乃偽得罪于燕而奔齊,齊宣王以為客卿。蘇秦說齊王高宮室,大苑囿,以明得意,欲以敝齊而為燕。
【白話】蘇秦與燕文公的夫人私通,被燕易王發(fā)現(xiàn)。蘇秦很恐懼,遂對燕易王說:“我繼續(xù)留在燕國,也不能提高燕國的國際地位。但如果我前往齊國,卻可以設(shè)法提高燕國的國際地位。”易王同意了。于是蘇秦假裝是得罪了燕國而逃奔齊國,齊威王任命他為客卿。蘇秦游說齊威王增高宮殿,擴建園林,以彰顯其功業(yè)上的成就。蘇秦此舉,目的是想要削弱齊國的財政,從而有利于燕國。
公元前323年 戊戌 周顯王 四十六年
【原文】秦張儀及齊、楚之相會嚙桑。
【白話】秦國張儀與齊國、楚國的宰相在嚙桑(今江蘇沛縣南)舉行會盟。
【原文】韓、燕皆稱王。趙武靈王獨不肯,曰:“無其實,敢處其名乎!”令國人謂己曰君。
【白話】韓國和燕國都稱王。七雄中唯獨趙武靈王還不愿稱王,道:“沒有稱王的實力,又怎敢用稱王的名分!”下令國人稱自己為君。
公元前322年 己亥 周顯王 四十七年
【原文】秦張儀自嚙桑還而免相,相魏①,欲令魏先事秦而諸侯效之;魏王不聽②。秦王伐魏,取曲沃、平周③,復陰厚張儀益甚。
【白話】秦國張儀從嚙桑歸來后被免去宰相之職,前往魏國擔任宰相,試圖先讓魏國臣服秦國,之后再讓其余各國群起效仿,但魏惠王沒有聽從張儀的意見。秦惠王出兵進攻魏國,奪取曲沃(今河南三門峽西南)、平周(今山西介休西),又暗地給張儀贈送更多豐厚的財物。
【姚注】 ①據(jù)《戰(zhàn)國策·魏策一》記載:“張子儀以秦相魏”,又記:“張儀欲并相秦、魏,故謂魏王曰:‘儀請以秦攻三川,王以其間約南陽,韓氏亡?!笨梢?,張儀非是因嚙桑之會表現(xiàn)不佳而罷秦相,然后再轉(zhuǎn)投魏國。相反,張儀是憑借秦國的勢力做支撐才擔任魏國宰相的,目的是落實其所倡導的連橫戰(zhàn)略。當時,魏惠王環(huán)顧四周,東邊有齊,西邊有秦,南邊有楚,北邊有趙,實力均強于魏國。魏惠王想要對外擴張,唯一敢欺負的就只有臥榻之側(cè)的韓國。然早年魏國數(shù)次伐趙或伐韓,皆被齊、楚、秦趁虛而入。極盛之時攻打韓趙,尚且落得個損兵折將、割地臣服的下場,更何況現(xiàn)在國勢已衰?因此,當張儀提出由秦國攻打韓國的三川,魏國乘虛攻打韓國的南陽時,可謂正中魏惠王的下懷。對于魏惠王而言,既然已無能力獨自對外擴張,則“事一強(秦)以攻眾弱(韓)”的連橫戰(zhàn)略就成為必然的選擇。為促成秦、魏聯(lián)盟以攻占韓國的領(lǐng)土,故魏惠王任命張儀為相。
②據(jù)《戰(zhàn)國策·魏策一》記載,公孫衍原為秦大良造,后因張儀權(quán)勢日隆而被迫去秦赴魏。剛到魏國不久,張儀又來魏國拜相,公孫衍心中的惱怒可想而知。于是,公孫衍派人對韓國宰相公叔道:“張儀已經(jīng)促成秦魏聯(lián)盟,揚言‘魏攻南陽,秦攻三川,則韓國必亡’。魏惠王之所以器重張儀,目的也是為了能夠多占土地。這樣一來,韓國的南陽肯定是保不住了。您何不主動割讓一部分南陽的領(lǐng)土給魏國,就當成是公孫衍的功勞,以此來破解秦魏之間的盟約。魏惠王見公孫衍可以通過外交手段獲得土地,就必定會疏遠秦國而親近韓國,拋棄張儀而重用公孫衍,讓他來做宰相?!惫逡宦犛械览?,遂依計而行,公孫衍果然以南陽之地為功勞,當上了魏國宰相。公孫衍就任后,全面推翻張儀時期的連橫戰(zhàn)略,使魏國不再臣服于秦國。
③秦惠王惱怒于魏國背約,遂怒而出兵征討。曲沃位于今山西南部,平周位于今山西中部,兩者相距甚遠。此當是秦國在完全吞并黃河以西的土地后,從西河郡和上郡分南北兩路出兵渡河東征。
公元前321年 庚子 周顯王 四十八年
【原文】王崩,子慎靚王定立。
【白話】周顯王姬扁去世,其子姬定即位,是為周慎靚王。
【原文】燕易王薨,子噲立。
【白話】燕易王去世,其子姬噲即位。
【原文】齊王封田嬰于薛,號曰靖郭君。靖郭君言于齊王曰:“五官之計,不可不日聽而數(shù)覽也?!蓖鯊闹?;已而厭之,悉以委靖郭君。靖郭君由是得專齊之權(quán)。
【白話】齊威王將薛(今山東滕州市南)封給田嬰,號稱靖郭君。靖郭君對齊威王道:“各主管部門的規(guī)劃建議,您都不能不每日聆聽,反復閱讀。”齊威王聽從了他的意見,不久就感到厭煩,把所有政事都委托給靖郭君處理。靖郭君由此得以專擅齊國之權(quán)。
【姚論】歷來奸臣擅權(quán),或以人生苦短為由勸君王及時行樂,或以無為而治為由勸君王放松警惕,或以事務(wù)繁瑣令君王痛苦不堪,或以聲色犬馬令君王興趣偏離。其目的,皆是為了千方百計誘導君主遠離朝政,蓋因權(quán)力無不是生存于政事之中,根植于賞罰之上。一旦放下了具體政事,便不能親自施行賞罰,則權(quán)力亦必然隨之日漸喪失。對此,韓非子在《二柄》一文中有非常深刻的論述,今摘錄如下:
明主之所導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謂刑德?曰:殺戮之謂刑,慶賞之謂德。為人臣者畏誅罰而利慶賞,故人主自用其刑德,則群臣畏其威而歸其利矣。故世之奸臣則不然,所惡,則能得之其主而罪之;所愛,則能得之其主而賞之;今人主非使賞罰之威利出于已也,聽其臣而行其賞罰,則一國之人皆畏其臣而易其君,歸其臣而去其君矣。此人主失刑德之患也。夫虎之所以能服狗者,爪牙也。使虎釋其爪牙而使狗用之,則虎反服于狗矣。人主者,以刑德制臣者也。今君人者釋其刑德而使臣用之,則君反制于臣矣。故田常上請爵祿而行之群臣,下大斗斛而施于百姓,此簡公失德而田常用之也,故簡公見弒。子罕謂宋君曰:“夫慶賞賜予者,民之所喜也,君自行之;殺戮刑罰者,民之所惡也,臣請當之。”于是宋君失刑而子罕用之,故宋君見劫。田常徒用德而簡公弒,子罕徒用刑而宋君劫。故今世為人臣者兼刑德而用之,則是世主之危甚于簡公、宋君也。故劫殺擁蔽之主,兼失刑德而使臣用之,而不危亡者,則未嘗有也。
翻譯成白話是這樣的:
英明的君主用來控制臣屬的,不過是兩種權(quán)柄而已,這兩種權(quán)柄就是刑和德。所謂刑,就是殺戮,所謂德,就是獎賞。做臣屬的畏懼刑罰而渴望獎賞,因此君主必須親自掌握刑賞大權(quán),這樣群臣就會畏懼他的威嚴,而追求他給予的獎勵??涩F(xiàn)在世上的奸臣卻不是如此,對于他們所憎惡的人,能夠通過君主的權(quán)力予以刑罰,對于他們所喜愛的人,能夠通過君主的權(quán)力予以獎賞。如果君主不是將賞罰的威嚴和利益掌控在自己手里,而是聽任他的臣屬去施行賞罰,那么全國百姓就只會害怕其臣屬而輕視君主本人,歸附其臣屬而疏遠君主本人了。這是君主失去刑賞之權(quán)的禍患?;⒅阅苤品罚康氖撬淖ρ?。倘使老虎把自己的爪牙去掉而交給狗使用,那么老虎反而會被狗制服。君主,就是要依靠刑賞來制服臣屬,如果君主把自己的刑賞大權(quán)去掉而交給臣屬使用,則君主就會反過來被臣屬所控制了。當年,田常對上則向齊簡公請求爵祿以賜給群臣,對下則用大斗放貸糧食,卻以小斗收回的方式施恩于百姓。這就是齊簡公失去獎賞大權(quán)而為田常所用,故最終導致了齊簡公被殺害。子罕對宋桓侯說:“獎賞恩賜,這是老百姓所喜歡的,請君主您自己施行;殺戮刑罰,這是老百姓所憎惡的,請由我來施行?!庇谑牵位负钍バ塘P大權(quán)而被子罕掌握,最終導致宋桓侯被劫持。田常僅僅是掌握了獎賞大權(quán),就導致齊簡公被殺害;子罕僅僅是掌握了刑罰大權(quán),就導致宋桓侯被劫持??梢姡斀褡龀紝俚娜绻軌蛲瑫r兼具刑賞大權(quán),那么其君主將會遭到比齊簡公和宋桓侯更嚴重的危險。因此,那些被劫殺、被蒙蔽的君主,同時失去刑賞大權(quán)而交由臣屬執(zhí)掌,卻還不導致危亡的情況,從來都沒有過。
【原文】靖郭君欲城薛,客謂靖郭君曰:“君不聞海大魚乎?網(wǎng)不能止,鉤不能牽,蕩而失水,則螻蟻制焉。今夫齊,亦君之水也。君長有齊,奚以薛為!茍為失齊,雖隆薛之城到于天,庸足恃乎!”乃不果城。
【白話】靖郭君準備在薛地筑城,一位門客勸阻他道:“您沒有聽說過海里的大魚嗎?網(wǎng)罩不住它,鉤牽不住它,那是因為有大海的緣故。一旦離開海水,就算是螻蟻也可以制服它?,F(xiàn)在對您來說,齊國就是您的大海。如果您能長期掌控齊國,還需要在薛地筑什么城!如果您失去了齊國的大權(quán),則就算把薛城的城墻砌到天上,又豈能保障得住自己!”于是,靖郭君果然放棄了筑城計劃。
【原文】靖郭君有子四十人,其賤妾之子曰文。文通儻饒智略,說靖郭君以散財養(yǎng)士。靖郭君使文主家待賓客,賓客爭譽其美,皆請靖郭君以文為嗣。靖郭君卒,文嗣為薛公,號曰孟嘗君。孟嘗君招致諸侯游士及有罪亡人,皆舍業(yè)厚遇之,存救其親戚,食客常數(shù)千人,各自以為孟嘗君親己,由是孟嘗君之名重天下。
【白話】靖郭君有四十個兒子,其中有個是地位卑賤的小妾所生的兒子,名叫田文。田文通達倜儻,富有智謀,建議靖郭君散布錢財,以蓄養(yǎng)士人。靖郭君讓田文主持家政,接待賓客,賓客們都爭相在靖郭君面前稱贊田文,建議靖郭君立他為繼承人。靖郭君死后,田文繼位為薛公,號稱孟嘗君。孟嘗君四處招攬各國游士及犯罪出逃之人,為他們購置家產(chǎn),給予豐厚的待遇,甚至還救濟他們的家人親戚。于是,孟嘗君門下有食客數(shù)千人,他們都覺得孟嘗君對自己最親近,故而孟嘗君的名聲得以遍傳天下。
【原文】臣光曰:君子之養(yǎng)士,以為民也?!兑住吩唬?/span>“圣人養(yǎng)賢,以及萬民?!狈蛸t者,其德足以敦化正俗,其才足以頓綱振紀,其明足以燭微慮遠,其強足以結(jié)仁固義;大則利天下,小則利一國。是以君子豐祿以富之,隆爵以尊之;養(yǎng)一人而及萬人者,養(yǎng)賢之道也。今孟嘗君之養(yǎng)士也,不恤智愚,不擇臧否,盜其君之祿,以立私黨,張?zhí)撟u,上以侮其君,下以蠹其民,是奸人之雄也,烏足尚哉!《書》曰:“受①為天下逋②逃主、萃淵藪③。”此之謂也。
【白話】臣司馬光認為:君子的養(yǎng)士,是為了百姓的利益?!兑捉?jīng)》說:“圣人養(yǎng)賢,恩澤及于百姓。”所謂的賢者,其道德足以敦厚教化、匡正風俗,其才干足以整頓朝綱、振作紀律,其智慧足以明察秋毫、高瞻遠矚;其剛強足以團結(jié)仁人、堅守正義。用在大處,則可有利于天下;用在小處,則可有利于一國。因此,君子才會用豐厚的俸祿來令賢士富裕,才會用崇高的爵位來令賢士尊貴。通過養(yǎng)一位賢士而將恩澤推廣至萬民,這便是養(yǎng)賢之道??墒牵F(xiàn)在孟嘗君的養(yǎng)士,無論其聰明還是愚笨,也不管他是好人還是壞人,一概予以收留。孟嘗君盜用君王的俸祿,結(jié)立自己的私黨,博取自己的虛名。對上欺侮君王,對下盤剝百姓,不過是個奸雄而已,有什么值得推崇的呢!《尚書》上說:“商紂王是天下逃犯的窩主,雜草叢生的巢穴。”指的就是孟嘗君這種人。
①受:即商紂王。姓子,名受。
②逋:音bū,逃亡。亦指逃亡在外的人。
③萃淵藪:萃,草木叢生的樣子,引申為聚集,如“出乎其類,拔乎其萃”(《孟子·公孫丑上》)。淵,深水潭,魚所聚集處。藪,音sǒu,草木多的湖澤,亦引申為聚集之所,如“關(guān)西為豺狼之藪”(《晉書·慕容德載記》)
【原文】孟嘗君聘于楚,楚王遺之象床。登徒直送之,不欲行,謂孟嘗君門人公孫戌曰:“象床之直千金,茍傷之毫發(fā),則賣妻子不足償也。足下能使仆無行者,有先人之寶劍,愿獻之?!惫珜O戌許諾,入見孟嘗君曰:“小國所以皆致相印于君者,以君能振達貧窮,存亡繼絕,故莫不悅君之義,慕君之廉也。今始至楚而受象床,則未至之國將何以待君哉!”孟嘗君曰:“善?!彼觳皇堋9珜O戌趨去,未至中閨,孟嘗君召而反之,曰:“子何足之高,志之揚也?”公孫戌以實對。孟嘗君乃書門版曰:“有能揚文之名,止文之過,私得寶于外者,疾入諫!”
【白話】孟嘗君代表齊國前往楚國訪問,楚懷王送給了他一張象牙床。孟嘗君令登徒直將象牙床護送回國,可登徒直不愿意去,對孟嘗君的門客公孫戌道:“象牙床價值千金,倘若有一絲一毫的損傷,那我就是把妻子兒女都賣了也賠不起啊!您要是有辦法讓我躲掉這趟差使,那么我家里有把祖?zhèn)鞯膶殑?,愿意敬獻給你。”公孫戌答應(yīng)了登徒直的請求,入見孟嘗君道:“許多小國愿意奉上相印,請求您兼任他們國家的宰相,是因為您能夠使貧窮者發(fā)達,使滅亡者復存,使斷絕者延續(xù),故而大家都非常敬佩您的仁義,仰慕您的廉潔。可是您現(xiàn)在剛到楚國,就接受了象牙床這么貴重的禮物,那您讓那些還沒去的國家將來拿什么樣的禮物來接待您呢?”孟嘗君聽后回答:“有道理。”遂謝絕了楚國的饋贈。公孫戌向孟嘗君告辭后,走起路來快步流星,還沒走到內(nèi)院的小門,孟嘗君就又把他叫了回來,問道:“你為什么會趾高氣昂、神采飛揚的呢?”公孫戌便把賺得寶劍的實情告訴了孟嘗君。于是,孟嘗君令人在門上張貼告示,寫道:“無論何人,只要是能夠宣揚我田文的名聲,勸止我田文的過失的,即便是私下接收了別人的賄賂也沒有關(guān)系,請趕快來提意見。”
【原文】臣光曰:孟嘗君可謂能用諫矣。茍其言之善也,雖懷詐諼①之心,猶將用之,況盡忠無私以事其上乎!《詩》云:“采葑采菲,無以下體。②”孟嘗君有焉。
【白話】臣司馬光認為:孟嘗君真可算得上是能虛心納諫的人了。只要對方所提意見是正確的,即便其出發(fā)點是心懷欺詐,也應(yīng)該要予以采納,更何況是那些對領(lǐng)導抱持盡忠無私之心的金玉良言呢?《詩經(jīng)》上說:“采集蔓菁,采集蘿卜,只觀其葉,不論其根。”孟嘗君就是有這種雅量??!
【姚注】 ①諼:音xuān,欺詐。
②采葑采菲,無以下體:葑,即蔓菁,又名蕪菁。菲,亦為蕪菁類植物,又指蘿卜。這兩句詩語出《詩經(jīng)·谷風》,原詩為棄婦詩之名篇,是通過女子自訴的口吻,講述其辛勤努力操持家庭生計,卻終被負心男子拋棄的悲劇。采葑采菲,無以下體的字面意思是說,采摘蕪菁時只看上面的葉子,而不管下面的根,實則是以葉喻色,以根喻德,批評男子只知看重新歡的美色,而忽視妻子持家的婦德。然《資治通鑒》用在此處,其意思是說,領(lǐng)導在聽取諫言時,只論其所呈現(xiàn)出來的觀點正確與否,而不去追問他說這些話究竟是抱持什么樣的目的動機。
【姚論】 司馬光剛嚴厲批評完孟嘗君沽名釣譽,緊接著又極力稱贊他虛心納諫,這實在是令人感到錯愕。孟嘗君真的是虛心納諫之人嗎?“只觀其葉,不論其根”真的可行嗎?事實上,只要領(lǐng)導愿意做出虛心納諫的姿態(tài),那么來自下屬的諫言就絕不會少。因此,問題的關(guān)鍵不在于有沒有人諫言,而在于領(lǐng)導采納什么樣的諫言,采納之后又會如何執(zhí)行。由于領(lǐng)導一人的精力有限,下屬的諫言眾多,所以就需要有過濾機制,有些人的諫言需要認真聽,有些人的諫言可聽可不聽,有些人的諫言絕不能聽,而過濾機制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就是諫言者的人品道德。惟有好的根,才能長出好的葉,否則即便偶有幾片葉子青翠,又焉知它不是有毒有病的?又豈能只觀其葉,不論其根呢?同樣的道理,但凡人品高尚者提出的諫言,雖偶有偏頗之處,但總體上還是有益的。至于人品卑劣者提出的諫言,雖不敢說一無是處,然為領(lǐng)導者日理萬機,難道會有時間逐一分辯其大量不靠譜的諫言中有幾項是靠譜的嗎?是故后世君王在求賢令中往往強調(diào)要詔舉“賢良方正直言極諫之士”,蓋因惟有賢良方正之士,其直言極諫才是有價值的,才值得花時間、花精力去思考聽從。至于只會諂媚逢迎、趨炎奉勢的小人,領(lǐng)導本理應(yīng)將其屏蔽于視線之外,又哪里有機會去聽他的諫言呢?否則,孟嘗君的三千門客中,難道就沒有人諫言他在養(yǎng)士時應(yīng)該有所挑選甄別,只能對賢能之士特別尊奉、禮遇有加,而不能像現(xiàn)在這般魚龍混雜、泥沙俱下嗎?我想肯定也是有的,只是孟嘗君根本聽不進去,故而賢能之士紛紛離他而去,留下來的也不提這方面的諫言罷了。司馬光批評孟嘗君沽名釣譽,這無疑是正確的。正是由于孟嘗君自己的“根”壞了,所以作為三千門客的“葉”必定是良莠不齊。正是由于三千門客的“根”已經(jīng)壞了,所以作為他們所提諫言的“葉”也必定是魚目混珠。司馬光又怎么能說“只觀其葉,不論其根”呢?
【原文】韓宣惠王欲兩用公仲、公叔為政,問于繆留。對曰:“ 不可。晉用六卿而國分①;齊簡公用陳成子及闞止而見殺②;魏用犀首、張儀而西河之外亡③。今君兩用之,其多力者內(nèi)樹黨,其寡力者藉外權(quán)。群臣有內(nèi)樹黨以驕主,有外為交以削地,君之國危矣。”
【白話】韓宣惠王打算任命公仲和公叔來共同掌管國家政事,為此特別征求繆留的意見??娏艋卮鸬溃?/span>“不行。過去晉國用六卿,結(jié)果國家被瓜分;齊簡公用田常和闞止,結(jié)果自己被殺;魏國任用公孫衍和張儀,結(jié)果丟失了西河之地?,F(xiàn)在您打算兩方同時重用,則實力更強的一方必定會在國內(nèi)結(jié)黨營私,實力更弱的一方必定會在國外尋求支援。群臣之中,有人在國內(nèi)結(jié)黨以抗衡君主,有人在國外通敵而割讓土地,那么您國家就危險了。”
【姚注】 ①晉國任用六卿,是公族凋零后不得不然的結(jié)果,原非晉國國君之本愿。且正是因為六卿的存在,晉國才茍延殘喘了許多年。若是一家獨大,晉國早就被別的家族取代了,就像田陳代齊一樣。
②陳成子,即田常。闞止,即監(jiān)止。齊景公以二人為左右丞相,但二人勢同水火。齊簡公內(nèi)心偏向監(jiān)止一方,卻又遲遲不能處理田常。最終,雙方交戰(zhàn)的結(jié)果是田常獲勝,監(jiān)止敗亡。齊簡公也只能跟著逃走,在逃亡途中被田常的屬下抓住并殺死。
③魏國確實曾任用犀首(即公孫衍)和張儀,但西河之亡卻與此無關(guān)。秦國攻占西河,居首功者是商鞅,他先是在秦國主持變法以富國強兵,接著又在酒宴上俘虜了魏軍主帥公子卬,進而大敗魏軍,迫使魏惠王不得不獻出西河之地以求和。之后關(guān)于西河的爭奪,亦與魏惠王任用公孫衍和張儀二人關(guān)系不大。
【姚論】 繆留之論,似是而實非。田陳代齊之事,說明一人獨掌朝政大權(quán)不是絕對可靠的。齊簡公用田常和監(jiān)止,說明二人共掌朝政大權(quán)不是絕對可靠的。晉用六卿,以及之后的三家分晉,說明多人共掌朝政大權(quán)也不是絕對可靠的。事實上,細究應(yīng)由幾個人掌管朝政本來就是舍本逐末,其關(guān)鍵在于君主事先是以何種方式將朝政分派給何人,事后又如何進行考核監(jiān)督。歷來明主治世,朝堂之上必定是人才濟濟,哪有說用此就必須舍彼,冰炭絕不可同爐的?魏文侯當年兩用魏成和翟璜為政,初時以魏成為相,之后以翟璜為相,亦未聞勢力更強的魏成因此而結(jié)黨營私,實力稍弱的翟璜因此而里通外國??娏魞?nèi)心里只有權(quán)斗黨爭,所以看誰都是在權(quán)斗黨爭,韓宣惠王向這種小人之心的人咨詢國家大事,這才是國家真正危險的地方。
韓國所處的地理位置,西面是秦國,南面和東南面是楚國,北面和東北面是魏國。秦、楚作為超級大國自不待言,魏國雖較戰(zhàn)國初年時的極盛相差甚遠,但在韓國眼中依然是惹不起的強權(quán)。韓國處在三大國的包圍之中,根本無法發(fā)展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要想對抗其中任何一國的侵略,都必須依靠其它大國的支援。彼時,魏國以張儀為相,以公孫衍為將,韓國則以公仲為相,而兼用公叔。蓋因公仲支持張儀之連橫,而公叔支持公孫衍之合縱,若秦攻韓,則由公叔出面,配合魏、楚合縱以自保。若魏、楚攻韓,則由公仲出面與秦連橫以自保。故韓兩用公仲與公叔,實為在大國夾縫中生存的不得已之法,廢棄兩者中的任何一人,即是將國家的命運全部押在合縱或連橫中的一方,成為別人外交政策的附庸,再無轉(zhuǎn)圜的空間和余地。其中的利害關(guān)系,又豈是繆留所能明白。
公元前320年 辛丑 周慎靚王 元年
【原文】衛(wèi)更貶號曰君。①
【白話】衛(wèi)國再次將自己的爵位由侯降到君。
【姚注】 ①前356年,衛(wèi)國將自己的爵位由公降為侯。
②這一年,齊威王田因齊去世,其子田辟疆即位,是為齊宣王。資治通鑒誤記在前333年。 公元前319年 壬寅 周慎靚王 二年
【原文】秦伐韓,取鄢。
【白話】秦國進攻韓國,奪取鄢地(今河南鄢陵)。
【原文】魏惠王薨,子襄王立。孟子入見而出,語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見所畏焉。卒然問曰:‘天下惡乎定?’吾對曰:‘定于一?!肽芤恢??’對曰:‘不嗜殺人者能一之?!肽芘c之?’對曰:‘天下莫不與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間旱,則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則苗勃然興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①
【白話】魏惠王魏罃去世,其子魏嗣即位,是為魏襄王。孟子前去拜見魏襄王,出來后對人說:“從遠處看,魏王根本就沒有個君王的樣子。走近之后,依然感覺不到他有什么令人敬畏之處。見到我后,突然冒出一句:‘天下要怎樣才能安定?’我回答說:‘天下統(tǒng)一才能天下安定。’他又問:‘誰能夠讓天下統(tǒng)一?’我說:‘不喜歡殺人的人可以統(tǒng)一。’他又問:‘如果不殺人,誰會愿意歸順他呢?’我答道:‘天下百姓沒有不愿意歸順他的。大王您了解禾苗的生長嗎?七、八月間如果遇上干旱,禾苗就會枯萎。如果此時天上烏云密布,大雨傾盆,則禾苗又將立刻煥發(fā)勃勃生機。若是治理國家也能這樣,那么天下又有誰能阻擋他呢!’”
【姚注】 ①這段記載來自于《孟子·梁惠王上》,但在轉(zhuǎn)載時略去了幾句話。在“其如是,孰能御之”之后,孟子緊接著是這樣說的:“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殺人者也。如有不嗜殺人者,則天下之民皆引領(lǐng)而望之矣。誠如是也,民歸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誰能御之?”翻譯成白話的意思是:現(xiàn)在治理天下百姓的人,沒有不喜歡殺人的;如果此時能有一個不喜歡殺人的國君,則天下老百姓都會伸長脖子以期待他的到來。如果真能這樣,老百姓歸順于他,就像水往低處流一樣,其浩蕩的聲勢又有誰能夠阻擋呢?
【姚論】 孟子認為,天下只有統(tǒng)一才能夠安定,這句話是正確的。但孟子認為,只有不嗜殺人者能夠統(tǒng)一天下,這就值得推敲了。因此,魏襄王接下來的問題是順理成章的,如果不鼓勵殺戮,不對外征戰(zhàn),怎么可能統(tǒng)一天下?要說最不嗜殺人者,反而是那些弱國小國,因為他們沒有殺人的能力,所以盼望著自己不要被卷入戰(zhàn)爭,難道他們才最能夠統(tǒng)一天下?孟子整天沉浸在儒家“仁者無敵”的幻想之中,總覺得只要有仁義,那么不需要流血殺戮,就可以讓天下百姓就能夠競相歸附。所以,當讀到《尚書·武成》里記載武王伐紂的戰(zhàn)爭場面是血流漂杵時,孟子竟然武斷地說《尚書》的這段記載完全不可信,因為在孟子看來,周武王是天下最仁義的人,商紂王是天下最不仁義的人,最仁義的人去討伐最不仁義的人,怎么可能會出現(xiàn)血流漂杵的慘烈場面?應(yīng)該是商朝的軍隊望風投降,周武王兵不血刃就拿下都城朝歌才對。孟子說魏襄王望之不似人君,可在魏襄王的眼中,孟夫子又何嘗不是頑固不知變通呢?孟子說魏襄王突然冒出一句“天下惡乎定”,其實這又焉知不是魏襄王在話不投機的局面下沒話找話?作為剛即位不久的君王,魏襄王理應(yīng)在世人面前留下敬重賢士的好名聲,因此他必須給孟子以足夠的禮遇??墒敲戏蜃臃瓉砀踩ツ翘住叭收邿o敵”的說辭,魏惠王當年就已經(jīng)無法忍受了,更何況是血氣方剛的魏襄王。此次見面之后,失望的孟子離開魏國前往齊國,而歷史的發(fā)展也并未證明孟子的觀點有多高明。事實上,最終統(tǒng)一天下的國家是秦國,而秦國正是最“嗜殺人”的國家。商鞅變法的核心之一就是獎勵軍功,為此秦國實施二十等爵制。殺敵越多,爵位越高,相對應(yīng)的政治經(jīng)濟待遇也越高。如《韓非子·定法》中記載道:“商君之法曰‘斬一首者爵一級,欲為官者為五十石之官;斬二首者爵二級,欲為官者為百石之官?!倬糁w與斬首之功相稱也?!闭怯捎谟辛巳绱素S厚而又明確的激勵機制,這才使得秦人對于上陣殺敵充滿熱情,從而締造出令天下聞風喪膽的虎狼之師。按照孟子的觀念,只要有仁義在,什么樣的虎狼之師都不必畏懼。他曾對魏惠王說:“只要大王施行仁政,減省刑罰,降低賦稅,使老百姓能安心種田。耕種的閑暇時間,要教育年輕人懂得孝悌忠信的道理,在家時尊重父兄,在外時尊重領(lǐng)導,則這些人就算拿著木棍也能夠打敗秦楚的裝備精良的武士(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壯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長上,可使制梃以撻秦楚之堅甲利兵矣。——《孟子·梁惠王上》)”像這種充滿浪漫主義的幻想,也就只有孟子自己相信,而不會有哪個君王敢當真。
公元前318年 癸卯 周慎靚王 三年
【原文】楚、趙、魏、韓、燕同伐秦,攻函谷關(guān)。秦人出兵逆之,五國之師皆敗走。
【白話】楚、趙、魏、韓、燕五國聯(lián)軍討伐秦國,進攻函谷關(guān)。秦國出兵迎戰(zhàn),五國聯(lián)軍敗退撤兵。
【姚論】據(jù)《史記·楚世家》記載:“(楚懷王)十一年,蘇秦約從山東六國共攻秦,楚懷王為從約長。至函谷關(guān),秦出兵擊六國,六國兵皆引而歸,齊獨后?!笨梢?,此戰(zhàn)是東方各國在常年實施連橫戰(zhàn)略,多次吃了秦國的虧后,又重新拾起了蘇秦的合縱戰(zhàn)略。后人論及合縱之敗,常說六國的土地是秦國的多少倍,人口是秦國的多少倍,士兵是秦國的多少倍,比例如此懸殊,卻最終一次次失敗,原因皆在不團結(jié)上。這話雖然不能說全無道理,卻只是停留在表面現(xiàn)象,我們更應(yīng)該深入思考的是,為什么六國會不團結(jié)?對于秦人而言,作戰(zhàn)的意義是很清楚的,贏了可以加官進爵、分錢分地,輸了就是亡國滅種,為奴為婢,是故秦人在與五國聯(lián)軍交戰(zhàn)時格外團結(jié),士氣格外高昂??墒菍τ谖鍑?lián)軍而言,其作戰(zhàn)的意義在哪里?似乎是要消滅秦國這個最大的威脅,可是各國究竟愿意為之付出多少代價,最終能夠獲得多少利益,卻是各不相同的。對于韓魏這些飽受秦國直接入侵的國家而言,或許還愿意同秦國殊死搏斗。可對于燕趙這些未曾受到秦國直接入侵的國家而言,就沒有這種壓力和迫切感了。至于齊國,干脆就不參加五國聯(lián)軍,因為其勞師遠征函谷關(guān),所付出的成本遠高于韓、魏,所能獲得的收益卻遠低于韓、魏。更何況,在可預(yù)見的時間內(nèi),齊國并不會遭到秦國的直接入侵,那又何必去得罪這個超級大國呢?莫不如韜光養(yǎng)晦,利用相對和平的戰(zhàn)略機遇期來發(fā)展壯大自己。因此,除非能夠妥善解決合縱聯(lián)盟的利益分配和成本負擔的比例安排問題,否則東方各國的合縱聯(lián)盟就一定會失敗。
【原文】宋初稱王。
【白話】宋國國君宋偃首次稱王,是為宋康王。
|
|
|
來自: 昵稱48260618 > 《姚注資治通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