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小亦,做事毛手毛腳,常犯錯誤,沒少挨領導批評。她也想改進,但效果幾乎是零,有一個重要原因,她領導是一個典型的完美主義者,個性很強勢。結果兩人都無法忍受,只能“分道揚鑣”了。 后來,小亦到另一單位上班,其工作內(nèi)容基本相同。在面試時,她無意中透露了之前離職的原因。沒想到,新公司也錄用了她。 第一天上班,她的領導對她說:“不錯,你的穿著很有品味,相信你呆會幫我處理文書會像你人一樣漂亮。”小亦聽了自然很開心,也懂領導的意圖,接下來處理事情格外細心。 后來,她處理好一份材料交給領導,領導先是看了看,然后笑著說:“這是你做得最好水平嗎?”小亦不敢說“YES”,她估摸領導看到問題了。于是,趕忙說:“如果時間允許,再給我些時間,應該可以做得再好些,您要是提點意見就最好了?!?/p> 最后,小亦不但沒有被批評,還因為有了改進,受到了領導的表揚。她的工作狀態(tài)比之前好多了。 三個月下來,小亦的進步確實很大。她信心滿滿地問領導個中的緣由,領導說了這么一番話:“我每天早上要用刮胡刀刮胡子,先用水或刮胡液揉揉,之后刮起來就不痛了,哈哈!”…… 真是一個很高明的領導者,他這樣“批評”人,能讓下屬心服口服。 誠然,批評的目的是提醒或指正,希望對方加以改進。小亦的前任領導不能說他是錯的,只能說做得不太高明而已,是不是? 2 那么,怎樣才是比較高明的做法呢?比如: 把“你沒有時間觀念”換成“你今天遲到了”。 把“你還不承認”換成“我已經(jīng)掌握了這個事情的來龍去脈”。 把“你這個月業(yè)績不達標”換成“我看了這個月的業(yè)績報表”。 把“你的這份報告很爛”換成“這大概是我看到的最差的報告之一”。 把“你以前不是當面拍著胸脯表示沒問題嗎”換成“我還記得三個月前的軍令狀”。 意思雖然大同小異,但效果是天壤之別。 聽到前面那句話,人的注意點肯定在主語“你”上。而聽到第二句話,人注意點肯定不會在主語“我”上,也不會在不曾出現(xiàn)的“你”上,只能是在充當賓語的“事”上,即行為上。 批評的基本原則:對事不對人。 很多人都知道這個原則,但做到的并不是很多。批評不但要指出不足,更要指導改進,只有這樣才能達到“引導進步”的目的。 3 在提出改善的建議時,先試著猜測他人行為背后的良好動機,肯定他的動機,再提出問題,然后向他征求意見。這是一種友好地交流問題的態(tài)度。比如: “我知道你最近很辛苦,對這項工作也很上心。目前出現(xiàn)這種問題,想聽聽你的意見……” 當然,出現(xiàn)問題時,每個人一定都有責任。不妨先承認自己的錯誤,而且在談論自己所犯下的錯誤時,把問題說得具體一些,這樣更容易讓人相信你的誠意。 企業(yè)中常見的現(xiàn)象是:當領導說自己也有錯時,下屬才會主動承認自己的錯誤;當領導說這是下屬的錯誤時,往往收到的是“下屬的理由與借口”。 當然,你不應該說:“好吧,我也有問題。” 而應該說:“這件事我考慮欠周,可能也沒有跟你說清楚,我有責任?,F(xiàn)在,我們一起把所有的想法列出來,一一討論……” 如果下屬意識到他的錯誤,并承認了錯誤,此時不宜用特別嚴厲的口吻跟他說話——俗話說,不要痛打落水狗。 匠道社 @ 相信智性的人們終將相遇 |
|
|
來自: 侃大山007 > 《醫(yī)學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