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蘇文忠公詩合注》 ---研讀蘇東坡的集成性的最佳巨著 蘇東坡是我為學子時即敬仰的最富于天才,最富有跌宕生涯的偉大詩人,來濰后因其任密州太守,并留下了許多勤政愛農(nóng)佳話,和千百年來傳頌的優(yōu)美詩詞,更倍感親喜,有時在古舊書市上特別關注蘇軾的古籍書刊?!短K文忠公詩合注》為了解蘇軾和研讀蘇著提供了極為全面豐富和詳實的材料,是全面系統(tǒng)了解蘇軾,研讀蘇著的集成性的最佳巨著,使我倍加喜愛并珍藏,現(xiàn)推介館友共享。
一,《蘇文忠公詩合注》是匯集蘇詩歷代舊注而成。 《合注》五十卷,卷首一卷,清馮應榴撰,最早刻本為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馮氏踵息齋刻本。所購本為清同治九年馮應榴之孫馮寶圻的(1870年)馮氏補刻本,惇裕堂藏板,20冊。太平天國戰(zhàn)亂后,江浙一帶舊籍淪散,馮應榴之孫馮寶圻保存了《合注》的舊板,然而已有部分殘損。經(jīng)過馮寶圻的多方尋繹、修補,終于在同治七年(1870年)得以完整補刻,幸得全存。 從宋代開始,蘇軾作品的注本不斷出現(xiàn),較著名的詩注有:宋王十朋的《王狀元集注分類東坡先生詩》,施元之、顧禧的《施顧注蘇詩》,查慎行的《補注東坡編年詩》。馮應榴《蘇文忠公詩合注》五十卷,系取王、施、查三氏蘇詩注本,比較研究,取長去短,補闕刪誤而成。馮氏歷時七載,采用百家,凡宋至清各家注箋,盡萃其中,發(fā)明補充。書中原有年譜、史傳、墓志、凡例、序跋等一并保留。其編年詩四十五卷,帖子口號詩一卷,他集互見詩二卷,補編詩二卷,成為蘇詩三大注釋本之一。 馮應榴,字星實,桐鄉(xiāng)(今屬安徽)人。乾隆二十六年(1762)進士,官至鴻臚寺卿,是清代著名的樸學學者,著有《踵息齋詩文集》。他對蘇軾十分崇拜,曾請人繪《夢蘇圖》,并為文記之。因蘇軾詩注,疏舛尚多,遂考定《王注》、《施注》、《查注》等諸本之是非得失,擇精要,刪復出,訂舛訛,為《蘇文忠公詩合注》以行世。 其自序詳盡敘述了他研讀注釋蘇詩的經(jīng)過:“余弱冠以前於蘇文忠公詩,全未涉獵也。釋褐南歸,舟中略諷誦之,亦未究心也。迨后宦途馳逐二十余年,無暇從事研求,中間使蜀,曾一謁眉山故里,肅然起敬,而於詩仍未能深為玩味也。丁未(乾隆五十二年,1787)初夏,公退余閑,偶取王、施、查三本之注,各披閱一過,見其體例互異,卷帙不同,無以取便讀者,爰為合而訂之,意不過擇精要、刪復出焉耳。及尋繹再四,乃知所注各有舛訛,因援證群書,并得諸舊注本參稽辨補,朝夕不輟者,凡七年而粗就。雖學植淺薄,萬萬不及前人,而心志之專,力所能到者,無不盡焉?!?/span> 馮應榴能看到的蘇詩歷代舊注, 他都進行了匯集,成為《合注》五十卷,其中包括:(1)宋刊五家《集注東坡先生詩后集》;(2)題名王十朋所編《集百家分類注東坡先生詩》;(3)施元之、顧禧、施宿《注東坡先生詩》,簡稱“施顧注本;(4)邵長蘅、李必恒、馮景刪補施顧注本而成的《施注蘇詩》;(5)查慎行的《補注東坡先生編年詩》;(6)翁方綱的《蘇詩補注》。 馮氏對以上諸注“合而訂之,刪其復,正其誤,期于舊注,不無裨補”,最后加上馮應榴自己的補注,稱為“榴案”?!逗献ⅰ芬跃谖墨I考訂與史實考證而受到歷代研究者的好評,是一部集成性的大著,亦為后世的通行底本,是蘇詩愛好者及研究者不可或缺的重要讀本。
二,馮氏《合注》體例比較嚴謹。對於舊注資料馮氏力求保全。 馮應榴對所采舊注,皆分別標明;自己所補之注文,亦以“榴案”加以區(qū)別。他對王氏分類注,并不全盤否定,認為“宋以前論詩往往如此”,此書既采編年注,自然不能采分類注,但卻 “注明某本某類于各題下”,各本遺詩亦皆注明。 關于資料出處,《施注》、《查注》皆標書名,而《王注》多未標書名,馮氏亦為之補標,使全書“如同一注”。習見之字而諸注屢注者,只存一處,以省煩冗,前后詳略各殊,義亦不同者不刪;各本之誤,除隨注訂正外,又匯為《辨訂》一卷。對于編年,馮氏認為《查注》本比施、顧本更嚴密,但查本細分年月,轉欠審確,對《查注》編年之誤只附辨于各詩之下,不復改易。 對於舊注資料馮氏力求保全,如《合注》正文前所列資料較全,有宋孝宗《御制蘇文忠公集序》、《贊》、趙夔、王十朋、陸游、鄭羽(跋)、朱從延、張榕、邵長蘅等人所作序及邵氏《注蘇例言》、查慎行《補注蘇詩例略》、抄本《查注》附的題跋雜綴、翁方剛本的各條附錄;王宗稷《蘇文忠公年譜》(并附傅藻《東坡紀年錄》)、《宋史》本傳、蘇轍所作《墓志銘》等傳記資料也一并附錄于后?!恫樽ⅰ匪酵瑫r人唱和詩頗多,馮氏以其太繁,“此非《坡門唱和集》”,故多刪去,只保留了少數(shù)“于先生詩有相發(fā)明考證及流傳絕少者”??傊藭胺Q后來居上,比切時事,綜緯史編,訛者正之,闕者補之,“匯三家(王、施、查)之長”,確實具有“兼總之功”,頗“便讀者”。
三, 《合注》一出,即很為時人重視,并給予極高評價。 清著名史學家錢大昕《蘇文忠公詩合注序》云:“注東坡詩者無慮百數(shù)家,今行於世者,唯永嘉王氏、吳興施氏及近時海寧查氏本?!锻踝ⅰ贩诸悾?jīng)后人刪并,然流傳最久?!妒┳ⅰ肥罒o完本,宋牧仲尚書屬幕客補足,刊於吳中,頗訾王氏之謬,而於《施注》多所芟改,殊失古人面目。查氏依施本補其未備,后來校刊,悉去《施注》,學者又以兩讀為病,此大鴻臚馮星實先生《合注》之所由作也。先生博極群書,與古為徒,沈酣於東坡詩者有年,精思所感,形於夢寐。又得宋槧《五家注》、元槧《王狀元集百家注》舊本,稽其同異而辨證之。於宋代掌故人物,則采李仁父《長編》及各家文集、諸道石刻,一一增益,斯又足裨前人之闕漏,而為論世之助者也。頃先生以侍親辭榮歸里,書成之日,予得受而讀之,循環(huán)三四,味之彌旨。竊謂王本長於徵引故實,施本長於臧否人倫,查本詳於考證地理,先生則匯三家之長,而於古典之沿訛者正之,唱酬之失考者補之,輿圖之名同實異者核之,以及友朋商榷之言,亦必標舉姓氏,其虛懷集益又如此。若夫編年卷第,一遵查本,其編次失當者,隨條辨正而不易其舊,則先生之慎也。立言愈慎,考古愈精,披沙而金始露,鑿石而泉益清,是書出,而讀蘇詩者可以得所折衷矣。” 清代文學家吳錫麒《蘇文忠公詩合注序》云:“居今識古,寫實追虛,人皆稱其(馮應榴)詮釋之學精,余獨嘆其兼總之功在也?!庇种^蘇詩注雖多,但“人各為書,家殊其例,欲求薈萃其菁英,疏淪其結,竊病未能。君乃專精覃思,繩愆糾繆,比切時事,綜緯史編,凡水注山疏,竺墳仙笈,咸加甄擇,無間寒暑?!藕酰捑胚€,乃得純青之候;狐集千腋,斯成粹白之觀者已。” 清代學者、畫家、詩人王文誥的《蘇文忠公詩編注集成凡例》云:“《合注》補施,不但補邵、查遺棄,并據(jù)史傳較字數(shù),補其殘脫,字聯(lián)句貫,文義顯白,悉以苦心孤詣出之。傳之其人,《合注》有焉。余如考補經(jīng)、傳、《史》、《漢》、《方言》、外乘、詩、騷、詞、賦、碑、銘、論、辨,五橫四縱,具有條理,簡凈明確,卓然可觀。蓋《查注》之雄,猶公之文傲睨一世,奔放而不可遏,雖王、施坐大,而劃然中分,勢成鼎立,自是荒梗全辟,梯航畢達,論者欲求駐足,而臥榻之前,不容鼾睡矣?!逗献ⅰ菲鸲怪?,俯仰揖讓,咸歸洽和,土厚水深,自成方域,殆又少公之文, 汪洋澹泊,不可尺度,而力與相軋,未之或先也。本集四注(王、施、邵、查)既具,猶天造地設,四維畢張,行其所難,《合注》為極?!?/span>
四,蘇軾是中國五千年文人中絕無僅有的集大成者。 蘇軾(1036-1101)活了66歲,一生仕途坎坷。他生于北宋死于北宋,一生歷仁宗、神宗、哲宗(太后執(zhí)政)、徽宗四朝,幾經(jīng)浮沉,歷盡磨難,九死一生。1127年,蘇軾死后26年北宋亡。 蘇軾曾因一封信入獄,后又被朝廷屢貶屢放。但他志高氣正,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是繼歐陽修后,大家公認的文壇領袖;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藝術表現(xiàn)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開創(chuàng)了宋詞的豪放一派,對后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并稱蘇辛; 書法"自出新意、不踐古人",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chuàng)新意,開創(chuàng)"尚意"書風,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列宋四家之首,開創(chuàng)了蘇字一派,其作《黃州寒食帖》被譽為天下第三行書; 在繪畫方面擅畫枯木竹石,反對程式束縛,重視神似,提倡“士人畫”。為其后世“文人畫”的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他又是儒、釋、道貫通,念佛而不吃齋。他的前后《赤壁賦》充滿了禪意和道家氣息。 他是一個懂得生活的人,懂醫(yī)懂藥,懂種植,會嫁接,懂種茶和品茶,又是個烹飪大師,東坡肉,東坡魚名揚天下。他生活在古代卻比現(xiàn)代人還現(xiàn)代。 這位中華文化史上最富于天才的偉大文學家、藝術家,實在是文化史上一個無法形容的奇跡。他在詩詞文書畫領域當時都獲得了一流的成就,尤其是他的散文,代表了中國古典文藝散文的最高成就,與西漢司馬遷的史傳散文形成雙峰并峙。我想,五千年文化史中,蘇軾成就可稱得上五百年一遇的天才。 蘇軾是個歷史人物,我們只能在書籍和存世的資料中了解他,熟悉他。《蘇文忠公詩合注》不僅保存了珍貴的蘇詩舊注資料, 也保存了蘇軾一生的全方位的歷史資料,內(nèi)容豐富,資料翔實,是蘇學研究者和廣大蘇軾粉絲必讀的一套極具重要價值的珍籍。 |
|
|
來自: jgtt > 《祭海先河---讀書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