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創(chuàng) 史心可法 2017-09-24 09:52 現(xiàn)代的很多中國人對清朝的認知往往有兩個極端。一種情況是認為清朝時期疆域遼闊,康乾盛世讓中國人口過億,老百姓男耕女織,生活幸福美滿。 還有一種情況認為,清朝因為是少數(shù)民族的統(tǒng)治,永遠總提防著漢人,所以閉關鎖國,遠沒有漢朝、唐朝等民族的開放包容之心。處處小心翼翼,導致中國的綜合國力嚴重下滑,最終被西方所蹂躪。 晚清百姓的生活 且不論你所持的是哪種觀點,但到清朝中后期經(jīng)過二百多年的時間沉淀,整個國家確實籠罩在一種暮氣沉沉的狀態(tài)當中。當然也不可避免的出現(xiàn)了許多陋習。 其中一個我們都熟悉的就是童養(yǎng)媳了。童養(yǎng)媳其實自古就由,但在清朝時期的童養(yǎng)媳,幾乎成為了普遍的一種現(xiàn)象。 晚清貧寒家庭 童養(yǎng)媳我們都是,一般情況下是因為女方家庭太窮,而受到重男輕女思想的影響,在女孩生下之后,很小的年齡就賣給別人家。 而對于男方的家庭條件來說,一般也不會太好,為了讓自家的孩子能夠娶妻生子,就咬牙買回一個女嬰來養(yǎng)在家里。雖然多一張嘴吃飯,但稍微大一點就會干活。一般到十四五歲的年紀,讓其和男方同房之后,就順理成章了成了這家的媳婦。這樣對于貧寒的家庭動輒昂貴的彩禮來說,也是另外一種選擇。 一般購買童養(yǎng)媳的家庭,前提都是男方家里已經(jīng)有了一個男孩。而清朝還有一種情況,和童養(yǎng)媳類似卻有不同,那就是等郎妹了。 這種婚俗比童養(yǎng)媳更為畸形,童養(yǎng)媳去到婆家,往往從小看著自己的丈夫一天天長大。而等郎妹則是去到婆家,婆家還沒有男孩。 等郎妹 在婆家日復一日的等待自己的婆婆給自己生一個丈夫。甚至有等郎妹已經(jīng)長大十歲以上,而自己的丈夫還沒有出生的情況。因為等郎妹在家中的地位等同于丫頭,在自己的丈夫還沒有長大時,天天既要承擔繁重的家務,還要接受公婆的打罵,只能巴著自己的早點成親,再有一天熬成了婆婆,就算修成了正果。 童養(yǎng)媳晚年悲慘生活 等郎妹多存在客家人中,有一首客家的兒歌這樣唱到: 十八嬌嬌三歲郎,半夜想起痛心腸。等到郎大妹又老,等得花開葉又黃。 這首山歌確實唱出了客家等郎妹的悲哀,自己成年時丈夫還是一個小孩,而當丈夫成年自己卻又老去,連正常的生活都充滿了無奈,就別提生活中的幸福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