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千里江山圖 ( 點開視頻看千里江山圖 ) 手機放平滑動查看 宋 王希孟 《千里江山圖》 故宮博物院藏 “山水”從烘托人物畫“背景”到描繪造化的“風景”,再到表達作者主觀情感的“心景”,已綿延數千載,產生了青綠、淺降、水墨等表現形式。 青綠山水為墨線勾勒后,在樹木山石上罩染或分染石青、石綠,同時也搭配其他設色,整體畫面呈現出藍、綠調的山水畫。 《千里江山圖》可以說是青綠山水的代表作品,且為青綠山水在李思訓筆下被推向空前高峰的又一個高峰。 
 《千里江山圖》為絹本,裝裱體式為手卷(橫卷),橫長1191.5厘米,寬51.5厘米。由曾經持有者蔡京跋文可知,此畫為天才少年王希孟18時歲所作,且受“名師”徽宗親自授教,不逾半載便完成。 
 王希孟(1096-1113),生于哲宗執(zhí)政年間,此時正是崇古風開始盛行時期。在繪畫上,唐中后期產生的水墨山水開始走向衰微,尤其是在院體畫家中青綠山水開始回歸。王希孟由徽宗時期以畫學生被召入畫院,徽宗“因材施教”加之其處境及個人資歷與秉性,艷麗的審美取向開始形成,再者青綠濃艷也吻合皇家的審美需求。 王希孟作為院體畫家,作品創(chuàng)作取向必然要符合皇家、貴族的喜好和審美,不能同于以水墨淡彩抒寫自己胸襟、表現自我的文人畫家。但作為十八歲的天才少年,涉世未深,憑借對前人青綠山水的消化、汲取以及作為“主觀性”畫家的真性情,在對帝王“歌功頌德”與描繪自然的壯麗河山之間找到了平衡是此幅畫作的過人之處。 此作無論在尺副還是立意與表現上均充滿了磅礴之氣,作者巧妙構思,前后丘峰層次分明,茅舍叢木疏密有致,綠水、峰巒、“天空”構置得當,江水的無垠與遼闊,青山的雄奇與壯麗躍然絹上,山水相融,水天相交,場面浩大,景物繁多秩序井然。 
 用筆精密細致,山石先用線條勾出大體輪廓再以長短線條皴之,通染赭石色,“山頂”以石青石綠區(qū)分交替分染,“坡腳”稍淡,氣韻自生,整幅畫面統(tǒng)一在“青”與“綠”之中。 青綠山水不僅為色澤之美,也填補了魏晉以來“春蠶吐絲”線條的不足。 
 全卷大致可分為六部分: 引首高山入云,群峰若隱若現而下,交于無垠江水。山下茅屋村舍與木橋承接到第二部分; 
 
 山澗雙流出,曲徑通山谷村舍,兩來兩往,與江上蕩漾之漁舟,使畫面產生了動感; 
 橫跨兩渚的木橋帶我們進入了第三部分,楫收舟泊,村舍農田布于山間,動勢逐漸平緩,后面山峰鱗次櫛比,與下面之景產生了對比; 
 
 第四部分山勢逐漸平緩,呈現隔江的高山,江渚上佇立的樹木; 
 
 第五部分中部隆起的高峰將整幅畫面的氣勢收住,峰下小泉有回流之意,使高峰的攔截不那么突兀。 
 
 最后一部分,兩山間的江水在江面扁舟引領下遠去,山勢放緩,結束于無垠的江水中。 
 
 《千里江山圖》與宋代繪畫尚‘理’是一致的,與體現了徽宗尊崇的“重著色,專形似”。 大江曠遠,大作曠世,大才曠奇。《千里江山圖》在北宋后期將青綠山水推向了又一個高峰,也是后人無法逾越的高峰。 作者:趙立鵬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