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鄭曼青,名岳,字曼青,復字曼髯,浙江永嘉人。楊澄甫比較出名第子之一,擅長詩、書、畫、醫(yī)、拳五藝之長,人稱“五絕老人”。鄭曼青的太極拳得到 楊澄甫的真?zhèn)?,是他那一輩人中唯一有真實實?zhàn)記錄的人。        “名畫家鄭君曼青,精岐黃,楊師澄甫南來,從學太極拳六年。師德配侯夫人,抱疾垂危,得君投劑而起,師感之,悉以口訣相授,他人所未聞也。至蜀,復遇奇士與究,道益晉。一日,與美利堅駐華戰(zhàn)士十五人較,敗其六,余震懾不敢角,一時傳為佳話?!?(摘自《鄭子太極拳十三篇》開篇陳微明序言)         研究鄭曼青的資料,可以幫我們更好地理解太極拳。 
        摘錄 鄭曼青太極內功心法:(一)含胸
 胸不可挺,挺必氣浮無根:亦不可駝背,駝背必氣結致病。含不可露形,意識可也。何謂?以意內收,引氣下沉是也。中醫(yī)謂:氣匯『膻中』,膻中穴在胸兩乳中間,灸之可治氣喘,可證氣在胸部匯集。學習太極拳即練氣功,首重內練,內練舍行氣何由?氣能運行,血必暢旺。此為習太極拳開宗明義,必需先予詳悉者也。故太極拳異乎一般運動,為先運而后動者,其它一切運動系先動而后運,本末倒置,功效不彰,毋容自辯。含胸或稱松胸,竊以為不如含胸適當,蓋松胸未必含胸,而含胸必定松胸。
 (二)拔背
 兩肩中間脊骨有鼓起之意,此亦意識上之動作,不可露形。練純熟時,自有氣從背脊骨直往勁頂上沖,越玉枕而達百會,復下降丹田。
 《養(yǎng)生主》指出超脫之道在:“緣督以為經”。道:即方向,方法,路。緣:沿也。督:身后的督脈、背脊骨。經:常道、經常、經典。綜合言之:即氣的行走方向系沿著督脈上行。氣能上行,全身功力通玄?!多嵶犹珮O拳十三篇》特指出:“……。久之其氣自能越乎尾閭,沖開夾脊,度乎玉枕,而達乎顛頂,降于丹田,此即任督通?!庇衷唬骸坝嗄藶榱粢馓珮O拳者告。曰:‘豎起脊梁’”?!柏Q起脊梁”即拔背,亦古人所謂“正襟危坐”,正則不病。
 (三)松肩
 亦稱沉肩,竊以為松肩勝乎沉肩,肩不可上聳,否則既含胸亦無益。“松肩”,“含胸”兩者連環(huán)動作,互相配合,庶氣可順而下降丹田,鄭師對此兩動作極為注重,每日必提示數次,嘗告筆者,楊祖師亦以此教之,惟知之維易,行之為艱。鄭師一夜夢見自己兩手臂連肩斷去乃得此法。
 (四)垂肘
 肘尖下垂之謂也,下垂不可死板板,尚須活潑有趣,推手時不易為他人所制,且可生杠桿作用。反之,橫肘最易為他人所制。本門師兄多人得此要訣,與渠等推手,千萬莫碰觸其肘,否則被彈出尋丈遠矣。
 (五)尾閭中正
 練功架時尾閭稍向內收為動作要領之一,氣使能越過尾閭骨上行,尾閭骨需與命門、夾脊成一直線,始可稱尾閭中正,如稍偏氣即散去無從上行。若干練拳人士稱“提肛”,始能提氣上行。為吾師所不取,認為“提肛”乃少林法門,氣走經絡,不得入骨。太極拳要求氣斂入骨。尾閭中正,在推手運用上尤其重要。
 (六)神貫頂
 以神帥氣,經玉枕骨注百會穴,是謂神貫頂。下巴微收,頭頸正直,不偏、不低、不昂為外形要求,外形要求完成,以意念隨之內收,使能達以神貫頂。此之所謂太極拳講求內外一致是也。古人所謂:“頭如西山懸”,最為簡骸。神貫頂后,再沿頭面下降,完成一周天之運行,是謂河車倒運。
 (七)氣沉丹田
 忌閉氣、迫氣、用力鼓氣,此處謂沉丹田,由上述松肩、含胸、尾閭中正、氣由意導引至丹田即可,而系水到渠成之事,千萬勉強不得。竊以為“沉”字作形容詞解較妥,作動詞解,則用力致病。丹田在臍下一寸三分,去臍近,去脊遠之約三與七比中間,又名氣海。此處存氣不懼多,只患寡,氣寡則體弱,氣足則體壯。孟曰:“吾善養(yǎng)浩然之氣”孟子深知氣之重要,而善養(yǎng)氣,不愧練氣專家?!多嵶犹珮O拳十三篇第四十六頁》教示:“氣以細長靜慢為主,緩緩吸入丹田,與心相首,稍使逗留,久之漸能宿氣,日積月累,直養(yǎng)無害,未可限量也?!迸c孟子之說相吻合,行氣不如守氣,守氣乃“直養(yǎng)浩然之氣”。又鄭子壬子無射月演講:“太極拳與體育”時嘗提示曰:“……練太極拳要氣沉丹田,心能沉下,便絕對沒有這種病‘心臟病’,因為心包絡會比別人強一點,外感風寒不至于侵襲到心包絡,以致慢慢影響到心臟,這種病我所見的,我所治的很多,而且中國醫(yī)學上講得比較詳細。那么練太極拳的功效,對最厲害的癌癥、心包絡、心臟病等等,都不成問題,尤其胃病更容易治好,腎臟病也很容易恢復健康,總之,對于人確有好處?!?br>(八)腳分虛實
 練拳最忌兩腳不分虛實,拳論謂雙重則滯。在力學上言:一物接地面愈小,磨擦力亦小,運行速度則快。腳不分虛實時接地面廣,一腳虛一腳實時,僅有一腳同時接地,接地面積自小,所受磨擦力亦小,運行轉變自然靈活。承擊面積小,故容易走化。拳論謂走化即攻擊,故容易走化亦同時俱備容易攻擊之要求。尤其太極拳在對敵時采球體般螺旋運化,產生合心力及離心力,而達借力、接力高級力學運用妙境。腳部神經受到壓力,血液循環(huán)更加暢旺,血管因循環(huán)良好,諸凡血管阻塞,硬化疾病均不致發(fā)生,此練太極拳雙腳分虛實最有功效之明證。惟人皆好逸惡勞,往往不愿刻意求腳分虛實,怕酸痛也。練拳時虛應故事,一愰而過,如此,希求健康難矣哉。鄭子太極拳十三篇教示:“……常人之足,從不注意虛實,普通拳技家,亦聽便而已,惟習太極拳者,將體重付于一足,兩足時互易之,又不許用力?!绷曁珮O拳特異于一般拳技家即俱備腳分虛實,吾人豈可違背教示!
 (九)松沉
 松沉為連貫性動作,松得幾分,沉亦得幾分,松沉絕非柔弱,而內含有彈性之勁。松亦非塌、軟,亦非僅是肉體一面,乃包括精神面。能松即能沉,進而得“定”,“定”即是拳論之“中定”,不受牽,不受靠,更不受撥。“松沉”之境界要求甚高,無極限止境、無時間性,無地域性,而求永久性。不但不偏限身體局部,且求全身關節(jié)骨骼。竊以為上身不松求改之在腰胯,大腿不松求改之在膝,小腿不松求改之在腳踝。腳跗松透則外形上浸浸入道矣。
 想學楊式傳統(tǒng)太極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