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來和大家講個發(fā)生在民間的有趣故事。 在清朝康熙年間,有位文華殿的大學士,名叫張英。 他的老家呢,就在如今的安徽桐城縣,鄰居出了個秀才,當?shù)氐娜硕继柗Q葉秀才。 起因是這樣的。 張英家要蓋房子,地界卻緊靠著葉家,于是葉秀才提出一個條件,就是在我的地盤上蓋房子,可以,但在中間要留出一條路,方便家里人出入。 這時候矛盾就來了。 張家抗議,說在張家的地契上寫明“至葉姓墻”,什么意思呢,就是說只要沒有碰到葉家的石墻,都可以蓋房子,況且按照地契打墻也沒有什么不對啊。其實張家想要占多點地盤。 恰好張英在北京做官,他的兒子張廷玉(雍正、乾隆兩朝名臣)也考中了進士,在朝為官,并且吩咐家人,具體事務可以交給老管家辦理。 俗話說“宰相家人七品官”,于是這位老管家覺得自己是大學士的總管,有地契指正,沒有什么不對的,底氣十足,加上區(qū)區(qū)一個葉家秀才,哪里值得搭理啊。 于是這個老管家立即吩咐,沿著葉家的墻根砌起了新墻。 嘿嘿,問題又來了。 這個葉秀才是個吃軟不吃硬的家伙,倔脾氣上來,一看張家做得這么過分,咽不下這口氣,果斷一紙文書告到了縣衙,和張家打起了官司。 這下有熱鬧看了,周邊的人都知道這件事,很擔心葉秀才的安危,因為一個秀才和大學士,也就是當朝宰相打官司,這不是以卵擊石嘛。 可是葉秀才就是不聽,堅決要打這場官司,說什么也要討回個公道。 然后呢,張家的老管家一看這事鬧大了,不得了,趕緊寫了封信,把這件事的原委都告訴張英。 很快,這個老管家就接到了張英的回信,信中沒有多話,只有四句詩: “千里修書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strong> 管家看到后,明白了主人的意思,就來到葉家,告訴葉秀才,張家準備明天拆墻,后退三尺讓路。 葉秀才以為老管家是在戲弄他,一點都不相信這是真話。 于是老管家就拿出張英寫的那首詩給葉秀才看。 葉秀才看了這首詩,十分感動,連說:“宰相肚里好撐船,張宰相真是好肚量?!?/p> 第二天早上,張家就動手拆墻,后退了三尺。 葉秀才見了心中也很激動,就把自家的墻拆了也后退了三尺。 于是張、葉兩家之間就形成了一條百來米長六尺寬的巷子,被稱為“六尺巷”。 據(jù)說,這里成了桐城縣一處歷史名勝,一直保存下來。 而那首詩,也完全體現(xiàn)出了儒家的仁愛之道。 同時告訴我們一個道理: 生活不是戰(zhàn)場,無需一較高下。 不要以自己的眼光和認知去評論一個人,判斷一件事的對錯。 心有多大,快樂就有多少;包容越多,得到越多。 與人相處,需要講究方式方法。 有些事,需忍,勿怒;有些人,需讓,勿究。 嘴上吃些虧又何妨,讓他三分又如何。 懂得退讓,方顯大氣;知道包容,方顯大度。 得意時莫炫,失意時莫餒?;o百日紅,人無百日衰。 三分靠運,七分靠己,努力過就好,盡了心就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