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EST of ESMO | 肺癌領域亮點回顧 2017年9月8日至9月12日,歐洲腫瘤內(nèi)科學會(ESMO)年會在西班牙首都馬德里召開。ESMO年度大會是歐洲最負盛名和最有影響力的腫瘤學會議,本屆ESMO會議的主題是“將科技融入治療,讓腫瘤患者獲得更好轉歸(Integrating Science into Oncology for a Better Patient Outcome)”。 《中國醫(yī)學論壇報》記者采訪了廣東省人民醫(yī)院、廣東省肺癌研究所吳一龍教授,針對此次ESMO會中發(fā)布的重磅且可能影響肺癌領域趨勢發(fā)展的熱點內(nèi)容進行回顧與解析,將其整理成文,以饗讀者。 推薦指數(shù):★★★★★★ 肺癌內(nèi)容繽紛,一天都未“缺席” 此次ESMO大會中,肺癌內(nèi)容非常豐富,不僅有一場主席專場(presidential symposium)、兩場優(yōu)選口頭報告(proffered paper),在諸多的繼續(xù)教育專場中也繽紛登場。從大會開始到結束,一天都未“缺席”?;仡櫞舜未髸械姆伟┭芯浚梢钥闯龇伟┭芯康膬纱蟀l(fā)展方向——靶向治療與免疫治療,而在此之中,又有諸多亮點值得一提。概括起來,有兩大主流六大特點。 01 靶向治療:亂花幾欲迷人眼 針對新靶點的治療獲得突破 此次ESMO公布的一項Ⅱ期研究結果顯示,通過dabrafenib聯(lián)合trametinib一線治療BRAF V600E突變的轉移性非小細胞肺癌(NSCLC)患者,疾病控制率(DCR)為72%,完全緩解(CR)率為6%,部分緩解(PR)率為58%。中位無進展生存(PFS)期和中位總生存(OS)期顯著延長。研究結果也同期發(fā)表于《柳葉刀·腫瘤學》(Lancet Oncol)雜志。該研究結果提示,在NSCLC的治療中,除了既往的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間變淋巴瘤激酶(ALK)和ROS1突變外,BRAF V600E突變成為一個新的治療靶點。 BRAF V600E突變并非新發(fā)現(xiàn),既往也認識到其與KRAS通路相關,但將其作為NSCLC治療靶點的研究一直未能取得突破。這一次,通過雙藥聯(lián)合,取得了非常鼓舞人心的結果,這也提示我們,與既往針對靶點單藥治療的思路不同,靶向藥物的聯(lián)合值得我們進行探索。 另外,對新的治療靶點(包括CMET突變、PI3K突變等)的探索性研究正在開展,結果可能為臨床治療指出新方向。 一線靶向治療長期生存結果喜人 PROFILE 1014研究此次在會中公布了OS結果,顯示克唑替尼在一線治療ALK(+)NSCLC患者時,生存改善顯著優(yōu)于培美曲塞/鉑類雙藥化療。 在十年前,這類患者的中位OS期只有10個月左右,而研究中,一線使用克唑替尼治療,后續(xù)持續(xù)針對相應靶點使用酪氨酸激酶抑制劑(TKI)治療組患者的中位OS期已經(jīng)超過了5年;而先用化療,再用靶向治療組患者的中位OS期,雖然不如一線克唑替尼治療組,但也優(yōu)于單純化療組,也已經(jīng)超過4年。10個月與4年,這種生存的改善是一個非常大的進步。4年這一數(shù)值,已趨近早期NSCLC生存,甚至不屬于局部晚期NSCLC,是一個非常鼓舞人心的數(shù)據(jù)。 三代TKI成為EGFR(+)NSCLC一線選擇 FLAURA研究在會中公布的結果顯示,與標準一線治療相比,對于EGFR突變的NSCLC患者,奧希替尼(osimertinib)治療后,疾病進展風險降低54%。 通過對比兩個治療組的數(shù)據(jù)可以發(fā)現(xiàn),標準治療組的PFS期為10.2個月,而奧希替尼組為18.9個月。同時,研究數(shù)據(jù)提示,對于基線時存在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CNS)轉移的患者,奧希替尼作為小分子靶向藥物的療效很好。這對于臨床細化治療,具有非常積極的意義。 基于這些特點,對于EGFR(+)NSCLC患者,三代TKI藥物奧希替尼可考慮作為臨床一線治療新選擇。 02 免疫治療:如日方升,方興未艾 治療逐步從晚期向前推進 PACIFIC研究對于局部晚期不可切除的Ⅲ期NSCLC患者,在接受了標準的含鉑方案同步放化療后,使用程序性死亡受體配體-1(PD-L1)單抗durvalumab,使患者的PFS期延長了近3倍(durvalumab組16.8個月對安慰機組5.6個月)。研究全文同期發(fā)表于《新英格蘭醫(yī)學雜志》(N Engl J Med)。這樣突出的結果在過去是不可想象的,這也是不可手術的Ⅲ期NSCLC在過去幾年來的首個陽性結果。 除了該研究外,此次ESMO會中還有其他嘗試將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用于更早期治療的研究(用于新輔助治療或輔助治療)。隨著這一結果的發(fā)布,可以預見,免疫治療會從晚期患者的治療繼續(xù)向前推進。 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治療初現(xiàn)長期生存結果 在今年ESMO公布的多項關于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程序性死亡受體1(PD1)單抗nivomumab、pembrolizumab,PD-L1單抗atezolizumab等]的研究結果均顯示,對于沒有驅動基因的晚期NSCLC,PD1/PD-L1單抗的3~4年生存率可達15%~20%。對比過去,這類患者的生存從5%升至10%,就已經(jīng)讓人驚喜不已,如今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的生存率提高可以說是一大進步。如果在此基礎上,再探索新的聯(lián)合治療,我們可能還能收獲更多驚喜。 在生物標記物方面的新探索前景光明 在9月8日公布的一項研究顯示,患者的血液腫瘤突變負荷(TMB)與atezolizumab療效提高顯著相關。研究發(fā)現(xiàn),通過血液TMB突變高低,可預測患者的PFS和OS獲益,而血液TMB≥16的預測水平最佳。這是首項針對血液檢測TMB的研究,并明確了檢測的可行性;是一大進步。該研究反映出一種全新的轉變——從腫瘤組織的生物學標記物到血液TMB的轉變。 但值得注意的是,這是回顧性的探索性研究,尚不足以改變臨床實踐。 另外,針對T細胞分類、功能等的檢測,以此作為生物標記物方面的研究進展迅速。目前已可通過T細胞測序來明確發(fā)揮功能的T細胞亞群。毋庸置疑,這是一個非常具有生命力的研究方向。 免疫治療的作用機制正是通過激發(fā)不同類型的T細胞以實現(xiàn)殺傷腫瘤細胞的目的,因此,將生物標記物從腫瘤組織轉移到能真正起到殺傷作用的T細胞,相當于直接了解到抗腫瘤治療“生力軍”的確切信息,對于治療的預測,也必將更為精確和實用。 撰寫 | 葉譯楚 (中國醫(yī)學論壇報) 感謝吳一龍教授的審閱!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