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思《你的孩子是別人眼中的“熊孩子”嗎?》 在外哺乳一直都是敏感話題,但帶著寶寶外出,難免會遇到這樣的狀況。近日,湖南長沙的一位母乳媽媽在哺乳時就遇到了一件讓她又尷尬又氣憤的事情。
“強烈呼吁公共場合多設立母嬰室,性教育課程早日入校園。”8月19日下午,湖南長沙的柏媽媽發(fā)了一條很長的朋友圈,里面詳細講述了她上午經(jīng)歷的尷尬遭遇: 原來,8月19日上午,柏媽媽帶著5個月的女兒來到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打疫苗,打完之后孩子哭鬧不止,柏媽媽便抱著孩子到留觀室進行哺乳??删驮诓溉榈臅r候,一位6歲左右的小男孩突然沖了進來,直接拿起手機對著柏媽媽拍照!
“連續(xù)拍了好幾張,然后轉(zhuǎn)身就跑。”柏媽媽表示,不知道男孩拍照是出于什么樣的心理,同時也擔心對方把自己哺乳的照片泄露出去,便一邊制止男孩不能拍,同時讓一旁的婆婆去追趕。
剛追上小男孩,小男孩的奶奶就過來了,說她孫子只有五六歲,什么都不懂,還說柏媽媽和婆婆嚇到了她孫子。但在柏媽媽看來,對著別人隱私部位拍照是件很不禮貌的事,而且五六歲的孩子也不小了,家長也應該對其有所引導。隨后,雙方就此事產(chǎn)生了爭吵,在現(xiàn)場圍觀的人也越來越多,大家都紛紛勸起了柏媽媽,讓她“沒必要較真,只是小孩子不懂事”。
最后小男孩家屬將手機內(nèi)照片刪除,警方也趕到現(xiàn)場進行協(xié)調(diào)。
對于這件事,大多數(shù)網(wǎng)友都在站柏媽媽這邊: @嵐嵐麻麻:會用手機拍照,還知道人家在喂奶,拍完還知道馬上跑掉,說孩子小不懂怎么都說不過去!3歲就有性別意識了!
@夏了夏天:挺討厭這種拿“不懂事”來說事的,小孩子不懂事大人也不懂嗎?做錯了事小孩不懂道歉,大人最起碼應該道歉吧?一副很有理的樣子,就是因為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沒有是非觀,家長才要好好教育,不懂事不是理直氣壯的理由!
@哼哼哈嘿:孩子太小……呵呵~這一句讓多少孩子免于責罰?
@Rain:什么叫“孩子還小懂什么”?硬要說小孩不懂,那就追究監(jiān)護人的責任!而且,小孩既然“不懂”,那又怎么知道刻意偷拍別人的隱私呢? “孩子小,不懂事”不是免罪金牌 “熊孩子”,的確是一個令人頭疼的群體。他們總是有著極大的好奇心、破壞力和充足的時間。他們無厘頭的要求往往弄得你不耐煩乃至抓狂。他會刪掉你的文檔,摔壞你的模型,劃爛你的屏幕,甚至還死乞白賴地要搶走你心愛的漫畫、游戲、玩偶……深受其害的網(wǎng)友甚至總結(jié)出“熊出沒注意”的經(jīng)驗帖,按“戰(zhàn)斗力“將”熊孩子”們分成三個梯隊,七歲八歲狗都嫌的“熊孩子”們正是在那戰(zhàn)斗力的頂端。
“小孩子不懂事”,這是許多“熊父母”最常使用的“擋箭牌”。也許新聞中孩子的奶奶也是抱著“這都不是事兒”的一種心態(tài),所以才不去制止孩子的這種行為。在這種想法的支配下,許多家長振振有詞:小孩子不懂事,因此沒有必要約束他們,更沒有必要指責他們。
更有的家長甚至有這樣的想法:孩子皮一點才會更有創(chuàng)造力;孩子脾氣大以后才不會被人欺負;孩子厲害點好呀,這樣才有領(lǐng)導力……對自己家的孩子,父母常常因為“親情效應”,而看自己的孩子可愛可親。殊不知,父母這樣做會把孩子推進一個可怕深淵:“熊孩子”認為他們永遠不用承擔責任, 父母會為他們的所有行為埋單。
于是便有了下面的這些新聞:
有多少家長是抱著“他還小不懂事”的心態(tài)給這樣的熊孩子“擦屁股”,試想,他們的孩子長大成年以后會不會還抱著“我犯錯有人幫我解決”的僥幸心理?也許最直接的反應就是那個說出“我爸是李剛”的大熊孩子。 熊孩子闖禍要管,不要慣 為人父母者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更應該做的是,勇敢承擔起“規(guī)則制定者”、“規(guī)勸者”,甚至“懲罰者”的權(quán)威角色。這樣,才可以保證有朝一日,當孩子走上社會,不會被各種現(xiàn)實的規(guī)則碰得頭破血流。
1、及早糾正過分行為 孩子雖然小還不懂得哪些行為是對的哪些行為是不對的,但是他能夠從父母的語言表情中知道自己的哪些做法是可以被接受的。因此,父母要對孩子的行為有明確的態(tài)度,讓他逐漸對客觀事物有判斷標準。 如果孩子做的事情正確,父母要及時表揚孩子鼓勵這種行為,若答案是如果孩子有不正確的語言或者行為的時候,堅決不能姑息、遷就,及時遏制孩子任性的苗頭。比如,當孩子打人時,父母要嚴肅的告訴他打人是不對的,媽媽不喜歡打人的孩子。
2、設置行為準則 給寶寶建立社會規(guī)范意識和界限意識要從小事做起,這些小事對孩子的行為習慣和性格有著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這是家庭設計的十條行為準則,家長也可以根據(jù)自己的想法和經(jīng)驗進行調(diào)整和增減。
除此之外,家長還要根據(jù)行為準備制訂相應的懲罰措施,這是幫助孩子建立“不良行為”與“懲罰”的因果關(guān)系。
3、立規(guī)矩的同時也要保護好孩子的天性 其實淘氣是孩子的天性,有好奇心是孩子的優(yōu)點。有些家長在孩子淘氣時也會對孩子進行打罵,但是這樣做會打壓孩子天性,降低孩子的安全感,次數(shù)多了,反而可能會引起孩子更嚴重的叛逆情緒與行為。
4、照顧孩子的自尊心 每個孩子都有自尊心,也都需要得到尊重,所以帶孩子出門的時候要照顧好孩子的基本需求,同時要關(guān)注孩子的動向,不要讓孩子故意做出什么舉動來吸引大人的注意力。而一但孩子出現(xiàn)崩潰大哭或者是撒潑賴皮的舉動的時候,把他帶到角落或者是洗手間讓他安靜下來,然后跟他談一談,而不要在公眾場合對他大喊大叫。給孩子留有尊嚴的空間和平等的對待,也是讓孩子情緒管理提升的好辦法。 不要熊孩子,首先不要做“熊”父母 著名的英國教育學家斯賓塞說:家庭教育實際上就是父母與孩子共同學習成長的過程。把孩子比作家庭的一面鏡子,他能照出你內(nèi)心的一切。你快樂,他也快樂;你煩躁,他也煩躁……
而恰恰有了這面鏡子,父母們就可以明白哪里不足,就可以提高和完善自己。同時,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任,也是終身的老師。家長的改變也會使孩子發(fā)生變化,教育就會在無形中產(chǎn)生效果。
對照下面這張表,可以透過孩子的一些日常表現(xiàn),看到家長可能存在的、需要改進的不足:
每一個“耍熊”的孩子背后其實都有一個“熊家長”。父母對孩子的榜樣示范作用非常顯著而直接,再好的“言傳”都不如始終如一的“身教”有效,在孩子6歲以前,“榜樣”的力量尤其重要。 羅靜《孩子越大膽子越小,是媽媽的關(guān)注太少了?》 趙紅梅《為什么孩子總覺得別人的東西比自己的好?》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