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WHO評價標準存在缺陷 ·評價哪些病灶?所有的還是部分的? ·界定可以測量的最小病灶的大?。?/span> ·判斷PD的標準:單個病灶還是所有病灶? ·過高評定PD:雙徑乘積增大25%,相當于體積增大43%,使得一些患者過早地失去了治療的機會·對廣泛應用的檢查CT和MRI并未提及 ·臨床試驗療效判斷偏差5-10%,是因為定義迷糊和腫瘤測量的誤差引起。 ·不適合新發(fā)展的腫瘤治療手段(熱療、介入栓塞、非細胞毒類藥物等) 二、RECIST標準呼之欲出 2000年RECIST 1.0版 2009年RECIST修訂版 1.1版 較WHO標準的優(yōu)點 1、更科學的理論基礎(chǔ): 腫瘤直徑的變化較雙徑乘積的變化能更好地反映腫瘤細胞數(shù)量的變化 2、簡化測量步驟 3、減少誤差 4、重復效果更好 三、RECIST1.1更為完善 RECIST1.1版有循證行,采用了歐洲癌癥治療研究組織實體瘤臨床試驗數(shù)據(jù)庫中6500例患者、18000多處靶病灶的檢驗數(shù)據(jù)基于腫瘤負荷的解剖成像技術(shù)進行療效評估主要針對靶病灶的數(shù)目、療效確認的必要性和淋巴結(jié)的測量等方面做了更新 可測量靶病灶數(shù)目的更新:用于判斷療效的可測量靶病灶數(shù)目從最多10個、每個器官5個更新為最多5個、每個器官2個。 療效確認的必要性:對于以O(shè)RR為主要研究終點的臨床研究,必須進行療效確認;但以O(shè)S為主要研究終點的隨機對照III期臨床研究不再需要療效確認 淋巴結(jié)的測量的更新:短徑<> 短徑≥10mm和<> 四、關(guān)于病灶的描述 五、評估及療效評價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