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蒂———徹下炎上如臍帶
【性味】味苦,性寒。
【功效】利水消腫,降逆致吐。
【藥論】作為涌吐劑瓜蒂散中的瓜蒂是極其味苦的,它其實是甜瓜的瓜蒂而不是南瓜蒂或者其他的瓜蒂?;蛟S你會問,味苦的瓜蒂竟然生長出甜瓜,這好像跟“凡物之相連者,其性統一;相隔者,其性相反為二”這一藥性規(guī)律相違,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其實,瓜蒂與甜瓜之間的相連可以說是假相連,而很多瓜果類的情況都是這樣,因為它們的相連只在瓜果生長的時候相連,而一旦瓜果成熟了的時候,就會脫離其蒂,所以說這里并沒有違背我們之前提出的藥性規(guī)律。
《類編》里有記載說,一女子病齁喘不止,遇道人教取瓜蒂七枚,為末調服,即吐痰如膠粘,三進而病如掃。凡取用吐法,須天氣清明,中午之前行使,這是取天地陽氣升騰以為助用的緣故。除非是突發(fā)情況,否則應令病人隔夜勿食。
張隱庵說:“甜瓜生于嵩高平澤,味甘,臭香,色黃。蓋稟天地中央之正氣,其瓜極甜,其蒂極苦,合火土相生之氣化,故主治大水,及身面四肢浮腫。苦為陰,甘為陽,此系蔓草,性惟上延。以極苦之蒂,生極甜之瓜,直從下而上,故《傷寒》《金匱》方作為吐劑?!?/p>
瓜蒂此物,位于蔓莖與瓜果之間。凡實之吮抽津液,惟瓜稱最。而吮抽之樞惟蒂,其性最是具徹下炎上之用,既炎上所以善致吐,既徹下所以能降逆也。故《神農本草經》論其主治,于“主大小身面四肢浮腫下水”之后,便謂其“殺蟲毒,咳逆上氣及食諸果病在腹中,皆吐下之”。
鄒潤安說:“凡栽瓜者,必使其蔓不著田塍。若田塍燥,則蒂反浥瓜中脂液以救蔓;田塍有水,則蔓爛蒂落。此瓜蒂之僅能抽吮寒氣、熱氣、濕氣,而于水飲則忌之,于土之燥者則益忌之。”
在《輔行訣臟腑用藥法要》里面有一名為“啟喉以通脾氣”的開竅方,其組成很簡單:以瓜蒂為主藥而以赤小豆、淡豆豉為輔助藥物。它與《傷寒論》里面的專用涌吐劑瓜蒂散其實是同一首方子。問題是,倘若要達到涌吐的效果我們取用瓜蒂一物就足夠了,配伍赤小豆、淡豆豉來輔助到底是什么道理呢?按赤小豆色赤所以入心,豆類象腎所以歸腎,淡豆豉色黑所以入腎,性升氣香所以歸心,如此二物一由心歸腎,一由腎歸心,如一太極繞著中土脾胃回轉,以使涌吐而不致大吐,更不以此傷及元氣脾胃,其組方思慮之精妙周密,永遠是值得我們學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