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麻黃升麻湯方第二十七 【方義】 此升散下陷之郁陽,治上熱下寒,熱多寒少證之方。 【主治】 傷寒誤下后,咽喉不利,吐膿血,下利不止,手足厥逆,脈沉而遲,下部脈不至等證。但必須根據(jù)患者的體質(zhì)、年齡、得病久暫、治療經(jīng)過,以及飲食之喜冷、喜熱,脈搏之有力、無力,全面細(xì)心分析,肯定屬于上熱下寒,熱多寒少之證方可試用。 【藥品】 麻黃五分至一錢 升麻五分至一錢 當(dāng)歸一至錢半 黃芩一至錢半 萎蕤一至錢半 知母一至錢半 生石膏一至錢半 炙草一至錢半 桂枝一至錢半 生杭芍一至錢半 干姜一至錢半 白術(shù)一至錢半 茯苓一至錢半 天門冬一至錢半 【煎服法】 水三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溫服,汗出愈。 【用藥大意】 麻黃、升麻以升散內(nèi)陷之陽邪;黃芩、石膏、知母以清郁積之內(nèi)熱;天冬、萎蕤滋陰;當(dāng)歸、芍藥和血,合之以治喉咽不利、吐膿血之上熱證。桂枝、干姜溫中去寒;苓、術(shù)、炙草補(bǔ)脾利濕,一方面助升陽之品以止泄,一方面防止清熱滋陰之品有傷腸胃也。這是治上熱下寒的一種方法。 【禁忌證】 此方寒藥較多,對于亡陽真寒假熱之證,回陽救脫尚恐不及,何敢重用升散清涼之品,故忌之。 【類似方劑參考】 烏梅丸:此方熱藥較多,且重點(diǎn)在于酸收。治消渴、蛔厥、久利證屬寒熱夾雜,或上熱下寒而寒證較多之方。 【歷代用藥經(jīng)驗(yàn)摘要】 傷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脈沉遲,手足厥逆,下部脈不至,咽喉不利,唾膿血,泄利不止者,為難治,本湯主之。(仲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