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段時間朋友圈里好友po了一個微信圖文, 大致是講,如果孩子被打了不能一味軟弱,家長應該教育孩子在必要的時候打回去。我在下面留言評論說:不贊成。今天這篇就來解釋一下我的“獨特”觀點。 不是打不打的問題 家長們不希望自己孩子吃虧,想讓孩子懂得自我保護,于是教孩子“打回去”??桑遣皇敲看螞_突的情境都一樣呢?是不是每次沖突的激烈程度都相同呢?是不是每次家長在生活中被別人打了也都會打回去呢? 我們?nèi)绾尾拍茏尯⒆泳邆洹熬唧w事件具體分析”的能力?我們?nèi)绾尾拍茏尯⒆釉诟鞣N復雜的情境中做出正確的判斷與行為選擇呢?是一個簡單的“教”可以做到的嗎? 一個高情商的孩子,是懂得在面對打鬧、打架、恐嚇、威脅、暴力......等不同情景時,知道如何做出恰當?shù)难哉Z、行為反應。然而這種狀態(tài)并不是家長教出來的,而是在每個生命發(fā)展階段中,在家長正確地引導下,孩子內(nèi)在力量自然發(fā)展出智慧的結果。
詳細說說打人這事 小孩子大概是從一歲開始喜歡拍打。這時候家長千萬不可以用“打”來定義行為,更不要在孩子面前說“別人打你”或者“你打別人”這樣的話。這個階段孩子在用各種方式探知世界、與人交往。小孩子并不清楚如何表達喜愛與友好或者是憤怒,很容易出現(xiàn)“打”這個行為。 家長應該淡定平和地握住孩子的手,摸一摸自己,并告訴孩子:“喜歡媽媽可以輕輕地摸一摸媽媽。” 在外面和小朋友相處也是一樣的,告訴孩子:“喜歡別人可以摸一摸或者抱一抱?!?用實際的指導向孩子傳達正確的表達方式。這個年紀是兒童的模仿期,家長的確是需要通過行為示范來引導,只要不把孩子的正常發(fā)展行為看成是問題,“打人”的行為慢慢就會消失。 如果小朋友年齡在兩歲左右,請大人們不要把推人、打人的行為看成是攻擊性的。這是一種天然的排他行為,是為了建立自我的存在。為了排除別人,區(qū)分你和我。面對這樣的情況,什么也不用說,家長只需要抱起孩子,讓行為停止就可以。 可是我們看到,很多孩子到了三四歲、甚至五六歲的時候還是會打人。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家長之前的錯誤引導,不停地制止孩子的天性“拍打”行為,批評指責孩子。如果家長嚴厲斥責說不可以打人,或者有些過分的家長,還在孩子的手上打一下,進而強化了打人的概念。再有就是,家長和孩子玩耍的時候,經(jīng)常做出拍打的不良示范;家長有打孩子的行為;家中有打寵物的行為;孩子有意無意通過動畫片等渠道看到打人的場景等。 學齡前的打人 幼兒園里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小朋友之間打人與被打的情況。學齡前兒童打鬧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孩子在幼兒園里最重要的“功課”就是學習如何與他人交往,而這種學習就是要在游戲、糾纏、打鬧的過程中完成。實際上孩子間的打鬧在多數(shù)情況下起初都是帶有更多的游戲成分,在玩耍過程中,慢慢學會與周圍小朋友之間如何交往。 學齡前兒童之間發(fā)生沖突原則上家長是不應該干預和評判的,除非孩子主動要求。為什么?你也許想問:難道孩子打架這種錯誤方式的解決問題方式不應該制止嗎?童年就是充滿了溫暖、友愛、口角、沖突、嬉笑怒罵...... 倘若孩子可以對各種體驗沒有評判,全然投入地經(jīng)歷就會發(fā)展出自由的心智與真正的智慧。 舉個例子。兩個小朋友打架,肢體上你拉我扯,最后兩個人大哭一場,誰也不理誰??墒堑诙欤瑓s竟然可以像什么事情都沒有發(fā)生一樣,又毫無芥蒂地玩到一起去了。奇怪嗎?因為通過肢體 、情緒的釋放,孩子的能量耗盡, 創(chuàng)傷得到釋放,又有了一晚心理上消化的時間,第二天又能抱在一起愉快地玩耍。很多電視劇、電影片段里都能看到,兩個男人產(chǎn)生了沖突,最后決定打一架,打完癱在地上卻能笑出聲來,倆人又和好如初。 遺憾地是家長總是喜歡介入小朋友之間的“矛盾”。 看到孩子間沖突,立刻制止,要求孩子道歉或者各自拉回家教育。本來在哭鬧中扭打的孩子,不得不停止肢體活動,停止流淚,被迫平靜、理智下來。知道這是在做什么嗎?凍結能量!孩子的創(chuàng)傷就是這樣被阻塞在身體里,第二天兩個孩子再見面卻再也不能像以前一樣好了。 這就是我在以往文章中一再強調的成年人與兒童的差別。成年人是病態(tài)的,喜歡用頭腦評判,習慣了讓自己的能量卡住,喜歡干預身體的自發(fā)動作。我們還以為自己是更聰明、更智慧的、更有教養(yǎng)的,所以立刻把這種“解決方式”教給孩子。 當孩子回家告訴爸媽:“今天XXX小朋友打了我?!?家長面對孩子的訴說,立刻緊張起來。因為擔心孩子吃虧,于是立刻追問細節(jié),進而教育孩子下次要如何應對。當孩子跟家長說自己被打了,是不是真的想說自己被欺負了,需要爸爸媽媽的幫助呢?孩子到底是想表達什么,家長真的清楚嗎?什么都不了解,就立刻表示擔憂,生怕孩子受了欺負,立刻把自己的情緒傳染給孩子。本來孩子沒當回事,卻被家長引導成遇到一點小的沖突就變成大事情,斤斤計較變得狹隘。在與人交往的這些小事中,家長不要過多的計較得失,要給孩子自己解決問題的機會。 真正受欺負怎么辦? 如果不僅僅是單純的打鬧,而是孩子真的被欺負被打了,家長要如何做?切記,請不要立刻“教”孩子如何做!??!而是要詢問孩子:“你想要如何處理?” 孩子的心中其實是有答案的。孩子選擇原諒、走開不理、警告、反擊、告訴老師都可以。家長只需要支持孩子的選擇。這是尊重與信任孩子能力的表現(xiàn)。 如果孩子回答:“不知道要怎么做?!?這時候,家長需要換一種方式詢問?!霸?、走開不理、警告、反擊、告訴老師,你想選擇哪一種方式呢?” 通常孩子會給出一個選擇。同時,家長也要對自己的養(yǎng)育方式進行檢討。長久以來的家庭教育中,家長是不是常常用“聽話”兩個字來要求孩子?是不是經(jīng)常用“不可以”、“不對”來給孩子立規(guī)矩?是不是總是否定孩子的想法?是不是只關注孩子的表現(xiàn),卻不關注孩子的內(nèi)心需求?是不是給予孩子自由太少,限制太多?如果一直以來是這樣的教養(yǎng)方式,那么孩子表現(xiàn)得膽小、軟弱,不敢反抗則一點都不奇怪。 家長要多用欣賞的眼光看待孩子,與孩子建立互信的親子關系,每天抽出時間和孩子進行交流,了解孩子的內(nèi)心想法。一定要給孩子發(fā)表不同意見的機會,讓孩子覺得自己是受尊重的,這樣孩子才會更自信,有自我價值感。再有就是孩子的戶外活動時間也不能太少,體育鍛煉也要足夠。 不同階段孩子自我保護的方式 1. 兩歲的孩子應該學會說不,也懂得大喊大叫,向家人求助。 那誰家的孩子, 為什么打人呢? 也許你家孩子不打人,但是也請認真了解下,為什么其他小朋友會打人。 等到孩子平靜后,繼續(xù)把孩子抱在懷里,開始疏導。不要教育,不要對孩子的行為作出評判譴責,更不要給孩子貼標簽“這樣不是好孩子”之類的。 所謂的疏導即,教會孩子正確的表達方式,要讓孩子意識到在面對那個“沖突”時,真正需要解決的自己的情緒,而不是那個惹到自己的小朋友。當然,這不過是即刻的反應做法,更多的反思及正確的教養(yǎng)功課內(nèi)容家長要在生活中進行。 其次,這樣的孩子平時很少受到肯定與認可,行為總是被限制。孩子在家中得不到父母的信任,經(jīng)?;钤诳謶峙c拘束當中。家長總是扮演權威的角色,孩子在家里體會不到平等與尊重,只感受到自己是弱者。在幼兒園或學校就會試著扮演“強者”的角色,繼而通過欺凌別人獲得“強者”的安全感、控制感。家長要對自己的養(yǎng)育方式有覺醒,要在行為上改變才是關鍵 。 如果你是被打孩子的家長,也請你能夠給予“打人孩子”更多的關懷和理解,他們還只是小朋友,他們只是缺少愛。所有成年人的暴力都源于家庭,以及他人的以暴制暴。 孩子替小朋友出頭而“打人” 這是情商問題 好朋友被欺負,孩子有正義感,替朋友出頭,家長該如何反應?請仔細閱讀我模擬的對話。 媽媽:“為什么要打那個小朋友?” 孩子:“因為他打了我的朋友。” 媽媽:“他打你的朋友,這個行為對嗎?” 孩子:“不對。” 媽媽:“他打人不對,是嗎?” 孩子:“是的?!?/p> 媽媽:“他打人不對,你打人也是不對的。他打了你的朋友,最傷心的是誰?” 孩子:“是我的朋友。” 媽媽:“所以,你應該首先去安慰你的朋友?!?/p> 孩子:“可是我很生氣?!?/p> 媽媽:“我知道你很生氣,也理解你因為生氣打了小朋友。可是我們現(xiàn)在安靜地想一想,有沒有更好的解決辦法呢?” ...... 這樣的對話才真正有利于引導孩子獨立思考的培養(yǎng)及情商的發(fā)展。 孩子被欺負不告訴你? 根本原因是對家長缺乏信任。以自己為例,我就很討厭和父母交流溝通。我媽經(jīng)常說:“你這個孩子,平時什么事也不跟家里人說?!?我內(nèi)心OS:“沒說過嗎?說什么你們都是評判我,從來沒有真正傾聽過,就知道數(shù)落我?!?很多父母抱怨孩子對自己不敞開心扉,卻不自我反省下原因。那些暴力事件的發(fā)生,家長責任是撇不掉的。家長一定要在每天日常生活中,跟孩子像朋友一樣平等地溝通,才能及時了解孩子的內(nèi)心想法與需求。孩子才會在遇到問題和危險的時候,選擇向父母求助。 必要的安全保護 1. 注意孩子在上下學路上的安全,時刻關注孩子的身體、情緒的變化。 2. 與孩子保持溝通的“順暢”,給孩子求助的出口。 3. 不要讓孩子攜帶大量的現(xiàn)金、佩戴貴重首飾等等,以免成為被攻擊的目標。 4. 家長要給孩子必要的保護知識,意外傷害教育 、逃跑知識、求救知識,有條件也可以讓孩子學一些基本的自我防衛(wèi) 。 5. 上下學路上盡量和三兩個同學結伴而行。 6. 要與行為粗暴的同學保持適當?shù)木嚯x。 7. 父母在對孩子的日常教育中,多給孩子講講真實的案例。 校園暴力頻發(fā),很多家長都擔心孩子的安全。我個人認為,暴力與欺凌總是有某種選擇的, 只有少數(shù)孩子會成為被凌霸的對象。如果你真的讀懂了這篇文章,并且愿意參考實踐,便無需惶恐。 |
|
|
來自: 咨詢師曹麗君 > 《兒童青少年100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