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清華大學《黃金書屋》出版光牒《夏商周三代紀年表》
經(jīng)過眾多學者多年的努力,夏商周斷代工程組終于在2000年11月9日正式公布了《夏商周年表》,這是我國考古史上的一座里程碑,為研究我國古代文明的起源和發(fā)展給出了一個時間上的標尺,解決了我國爭論達兩千余年的古代王朝年代問題,使它有了一個清晰明確的答案。它定夏代約開始于公元前2070年,夏商以公元前1600年為界,商周(武王伐紂之年)以公元前1046年分界。同時又根據(jù)依據(jù)武王伐紂之年和懿王的元年的確立,建立了商王武丁以來的年表和西周諸王年表。《夏商周年表》的公布,為研究我國古代文明的起源和發(fā)展給出了一個時間上的標尺,解決了我國爭論達兩千余年的古代王朝年代問題,使它有了一個清晰明確的答案。
據(jù)夏商周斷代工程組斷定:
夏朝年表:(公元前2070——前1600年),共經(jīng)歷了470年,16個君王:禹、啟、太康、仲康、相、少康、予、槐、芒、泄、不降、扃、孔甲、皋、發(fā)、癸。 商朝年表:(公元前1600年——前1046年),共經(jīng)歷了554年;以公元前1300年盤庚遷殷分為前后兩個階段:
一、前期(公元前1600—前1300年),19位王,盤庚是第20位君王;湯、太丁、外丙、中壬、太甲、沃丁、太庚、小甲、雍己、太戊、中丁、外壬、河甲、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陽甲、盤庚(遷殷前)。
二、后期(公元前1300—前1046年),共經(jīng)歷271年,13位君王(包括盤庚): 盤庚(遷殷后) 公元前1300年; 小辛 在位50年; 小乙 前1251年; 武丁 前1250年——前1192年 ,在位59年; 祖庚 前1191年; 祖甲 廩辛 在位44年; 康丁 前1148年; 武乙 前1147年—前1113年, 在位35年; 文丁 前1112年—前1102年, 在位11年; 帝乙 前1101年—前1076年 ,在位26年; 帝辛(紂) 前1075年—前1046年, 在位30年; 西周年表: 武王 前1046年—前1043年, 在位4年; 成王 前1042年—前1021年, 在位22年; 康王 前1020年—前996年, 在位25年; 昭王 前995年—前997年 ,在位19年; 穆王 前976年—前992年, 在位55年; (共王當年改元) 共王 前922年—前900年 ,在位23年; 懿王 前899年—前892年 ,在位8年; 孝王 前892年—前886年 ,在位6年; 夷王 前885年—前878年, 在位8年; 厲王 前877年—前841年, 在位37年; (共和當年改元) 共和 前841年—前828年, 在位14年; 宣王 前827年—前782年, 在位46年; 幽王 前781年—前771年 ,在位11年 ;
周朝從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共經(jīng)歷271年,13位君王。
注:從清華大學此版本與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三代年表》對比,清華此資料沒有錯的,而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三代年表》:一是把武丁的年代寫成
(前1250年——前1129年 ,在位59年);應該是清華此資料是對的(武丁為
前1250年——前1192年 ,在位59年);二是把后三個王(共和、宣王、幽王)末載上去。因此,清華版本全面得多。
二、北宋易學家邵雍所著《皇極經(jīng)世》與《夏商周年表》
2000年11月9日,“夏商周斷代工程”正式公布了《夏商周年表》,把我國的歷史紀年由西周共和元年向前延伸了1200多年?,F(xiàn)在,我們以北宋易學家邵雍所著《皇極經(jīng)世》“以運經(jīng)世”中所推得的“夏商周年表”與之對照,列舉了邵雍以之確定各代帝王在位年數(shù)的依據(jù)。邵雍於九百多年前,能推出較今日正式公布的《夏商周年表》更為詳細的歷史年表,當有今日見不到的文獻依據(jù)。特別值得重視的是,今日清華大學出版發(fā)行的《黃金書屋》光碟中的《中國歷代紀年表》與《中國歷代帝王年表》,又與邵雍所推年表幾乎完全相同。明確邵雍所推歷代帝王年表的來龍去脈,對於我們今後進一步完善《夏商周年表》,可能會有一定的參考作用。
北宋的易學家邵雍與司馬光是好朋友。司馬光著《資治通鑒》,起東周威烈王23年(公元前403年)至後周顯德六年(公元年959年),凡1362年。邵雍則著《皇極經(jīng)世》,帝王紀年起唐堯元年(公元前2357年)至後周顯德六年,凡3316年。他書中的“中間三千年”治亂與興廢的陳跡,是“二帝起禪讓”到“五代如傳舍”的帝王大事記。
清《四庫全書總目.皇極經(jīng)世書提要》曰:“《皇極經(jīng)世》蓋出於物理之學,所謂易外別傳者是也。其書以元經(jīng)會、以會經(jīng)運、以運經(jīng)世。起帝堯甲辰至後周顯德六年己未。而興亡治亂之跡,皆以卦象推之。朱子謂《皇極》是推步之書,可謂能得其要領(lǐng)。”(《文公易說》卷十九有如是說:“《皇極經(jīng)世》是推步之書。經(jīng)世以十二辟卦管十二會,繃定時節(jié),就中推吉兇消長。堯時正是《乾》卦九五。”)清《四庫全書總目.帝王紀年纂要提要》又曰:“元察罕撰……其書本《皇極經(jīng)世》為準,自太皞以下諸帝王,各載其在位年數(shù),而略述興廢大旨於每代之前?!庇纱丝梢?,四庫館臣雖把《皇極經(jīng)世》定性為“推步之書”,然又承認其內(nèi)容是三千多年的歷史年表。
2000年11月 9日,“夏商周斷代工程”正式公布了《夏商周年表》,把我國的歷史紀年由西周共和元年向前延伸了1200多年。這是許多專家學者多年辛勤工作的成果,在斷代研究工作中,參考了大量甲骨文的記載,并利用C14等高科技手段對出土文物進行了年代鑒定,應該具有較高的可信度。該《夏商周年表》夏年表列禹至癸17王(公元前2070-公元前1600,無每王在位始終年代),商前期年表列湯至盤庚遷殷前21帝(公元前1600-公元前1300,無每帝在位始終年代),商後期年表列盤庚遷殷後至帝辛12帝(公元前1300-公元前1046,其中分別有武丁、武乙、文丁、帝乙、帝辛在位始終年代),西周年表列武王至幽王12王、1共和(公元前1046-公元前771,各列每王在位始終年代)。
把北宋的易學家邵雍所著《皇極經(jīng)世》“以運經(jīng)世”中的有關(guān)內(nèi)容分別整理成為夏、商、周三個歷史年表,并與目前正式公布的《夏商周年表》進行對照。於是就發(fā)現(xiàn)了問題:為什么早在九百多年前邵雍能搞出比今日《夏商周年表》更為詳盡的歷代紀年表?這使我們聯(lián)想到:當時邵雍所進行的斷代研究,必定有相當?shù)奈墨I依據(jù),而且可能是今日見不到的文獻依據(jù)。
一、北宋邵雍的“夏代年表”
|
朝代
|
年代(公元前)
|
干支紀年
|
王(帝)
|
在位年數(shù)
|
|
夏
|
2224-2198
|
丁巳-癸未
|
禹
|
27
|
|
2197-2189
|
甲申-壬辰
|
啟
|
9
|
|
2188-2160
|
癸巳-辛酉
|
太康
|
29
|
|
2159-2147
|
壬戌-甲戌
|
仲康
|
13
|
|
2146-2119
|
乙亥-壬寅
|
相
|
28
|
|
2118-2058
|
癸卯-癸卯
|
少康
|
61
|
|
2057-2041
|
甲辰-庚申
|
杼
|
17
|
|
2040-2015
|
辛酉-丙戌
|
槐
|
26
|
|
2014-1997
|
丁亥-甲辰
|
芒
|
19
|
|
1996-1981
|
乙巳-庚申
|
泄
|
16
|
|
1980-1922
|
辛酉-己未
|
不降
|
59
|
|
1921-1901
|
庚申-庚辰
|
扃
|
21
|
|
1900-1880
|
辛巳-辛丑
|
廑
|
21
|
|
1879-1849
|
壬寅-壬申
|
孔甲
|
31
|
|
1848-1838
|
癸酉-癸未
|
皋
|
11
|
|
1837-1819
|
甲申-壬寅
|
發(fā)
|
19
|
|
1818-1766
|
癸卯-乙未
|
癸
|
53
|
二、北宋邵雍的“商代年表”
|
朝代
|
年代(公元前)
|
干支紀年
|
王(帝)
|
在位年數(shù)
|
|
商前期
|
1766-1754
|
乙未-丁未
|
湯
|
13
|
|
1753-1720
|
戊申-庚辰
|
太甲
|
33
|
|
1719-1692
|
辛巳-己酉
|
沃丁
|
29
|
|
1691-1667
|
庚戌-甲戌
|
太庚
|
25
|
|
1666-1650
|
乙亥-辛卯
|
小甲
|
17
|
|
1649-1638
|
壬辰-癸卯
|
雍己
|
12
|
|
1637-1563
|
甲辰-戊午
|
太戊
|
75
|
|
1562-1550
|
己未-辛未
|
仲丁
|
13
|
|
1549-1535
|
壬申-丙戌
|
外壬
|
15
|
|
1534-1526
|
丁亥-乙未
|
河亶甲
|
9
|
|
1525-1507
|
丙申-甲寅
|
祖乙
|
19
|
|
1506-1491
|
乙卯-庚午
|
祖辛
|
16
|
|
1490-1466
|
辛未-乙未
|
沃甲
|
25
|
|
1465-1434
|
丙申-丁卯
|
祖丁
|
32
|
|
1433-1408
|
戊辰-癸巳
|
南庚
|
26
|
|
1407-1402
|
甲午-己亥
|
陽甲
|
6
|
|
商後期
|
1401-1374
|
庚子-丁卯
|
盤庚
|
28
|
|
1373-1353
|
戊辰-戊子
|
小辛
|
21
|
|
1352-1325
|
己丑-丙辰
|
小乙
|
28
|
|
1324-1266
|
丁巳-乙卯
|
武丁
|
59
|
|
1265-1259
|
丙辰-壬戌
|
祖庚
|
7
|
|
1258-1226
|
癸亥-乙未
|
祖甲
|
33
|
|
1225-1220
|
丙申-辛丑
|
廩辛
|
6
|
|
1219-1199
|
壬寅-壬戌
|
庚丁
|
21
|
|
1198-1195
|
癸亥-丙寅
|
武乙
|
4
|
|
1194-1192
|
丁卯-己巳
|
太丁
|
3
|
|
1191-1155
|
庚午-丙午
|
帝乙
|
37
|
|
1154-1122
|
丁未-己卯
|
帝辛
|
33
|
三、北宋邵雍的“西周代年表”
|
朝代
|
年代(公元前)
|
干支紀年
|
王(帝)
|
在位年數(shù)
|
|
西周
|
1122-1116
|
己卯-乙酉
|
武王
|
7
|
|
1115-1079
|
丙戌-壬戌
|
成王
|
37
|
|
1078-1053
|
癸亥-戊子
|
康王
|
26
|
|
1052-1002
|
己丑-己卯
|
昭王
|
51
|
|
1001-947
|
庚辰-甲戌
|
穆王
|
55
|
|
946-935
|
乙亥-丙戌
|
共王
|
12
|
|
934-910
|
丁亥-辛亥
|
懿王
|
25
|
|
909-895
|
壬子-丙壬
|
孝王
|
15
|
|
894-879
|
丁卯-壬午
|
夷王
|
16
|
|
878-842
|
癸未-己未
|
厲王
|
37
|
|
841-828
|
庚申-癸酉
|
共和
|
14
|
|
827-782
|
甲戌-己未
|
宣王
|
46
|
|
781-771
|
庚申-庚午
|
幽王
|
11
|
四、北宋邵雍的“東周代年表”
|
朝代
|
年代(公元前)
|
干支紀年
|
王(帝)
|
在位年數(shù)
|
|
東周
|
770-720
|
辛未-辛酉
|
平王
|
51
|
|
719-697
|
壬戌-甲申
|
桓王
|
23
|
|
696-682
|
乙酉-己亥
|
莊王
|
15
|
|
681-677
|
庚子-甲辰
|
厘王
|
5
|
|
676-652
|
乙巳-己巳
|
惠王
|
25
|
|
651-619
|
庚午-壬寅
|
襄王
|
33
|
|
618-613
|
癸卯-戊申
|
頃王
|
6
|
|
612-607
|
己酉-甲寅
|
匡王
|
6
|
|
606-586
|
乙卯-乙亥
|
定王
|
21
|
|
585-572
|
丙子-己丑
|
簡王
|
14
|
|
571-545
|
庚寅-丙辰
|
靈王
|
27
|
|
544-520
|
丁巳-辛巳
|
景王
|
25
|
|
520-520
|
辛巳-辛巳
|
悼王
|
1
|
|
519-476
|
壬午-乙丑
|
敬王
|
44
|
|
475-470
|
丙寅-辛未
|
元王
|
6
|
|
469-442
|
壬申-己亥
|
貞定王
|
28
|
|
441-441
|
庚子-庚子
|
哀王
|
1
|
|
441-441
|
庚子-庚子
|
思王
|
1
|
|
440-426
|
辛丑-乙卯
|
考王
|
15
|
|
425-402
|
丙辰-己卯
|
威烈王
|
24
|
|
401-376
|
庚辰-乙巳
|
安王
|
26
|
|
375-369
|
丙午-壬子
|
烈王
|
7
|
|
368-321
|
癸丑-庚子
|
顯王
|
48
|
|
320-315
|
辛丑-丙午
|
慎靚王
|
6
|
|
314-256
|
丁未-乙巳
|
赧王
|
5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