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
起源主要有四:①出自春秋時秦由余之后,以祖名為氏。據(jù)《風(fēng)俗通》所載,春秋時秦國有臣醫(yī)名由余,祖先為晉人,避亂于西戎。本來在西戎為官,后奉命出使秦國,留在秦國為臣。他為穆公謀劃征伐西戎,使秦國成為西方霸主。其后代子孫以其名字為姓,有的姓由,有的姓余,同出一宗。②出自赤狄族,隗姓之后?!秶Z》載,“潞、洛、泉、余、滿五姓,皆赤狄隗姓?!雹鄢鲎枣π?,為夏禹小兒子姒罕,封姓為余氏。據(jù)《姓考》所載,相傳夏禹之后有余氏。大禹生有三子,大兒子啟,姓姒,小兒子叫罕,封姓為余,其后代相傳為余氏。禹妻是紹興涂山之女,禹封小兒子姓余,有紀(jì)念妻子之意。③出自改姓或少數(shù)民族。如云南鎮(zhèn)雄余姓,為鐵木復(fù)姓所改,乃元太祖成吉思汗后代,出自鐵穆氏宰相之家;傈僳族以魚為圖騰的挖饒時氏族,漢姓為余;羌族余約志房名,后改為余;四川、甘肅一帶白馬藏族之嚴(yán)茹氏、熱則氏、陪茹氏等漢姓為余;錫伯族余木爾其氏漢姓為余;苗、彝、布依、滿、土家、白、保安、羌等民族均有余姓。 始祖:由余。
遷徙:
春秋時的秦國,建都于雍(今陜西風(fēng)翔東南),占有今陜西中部和甘肅東南端,由余的后裔在春秋時應(yīng)繁衍于這一帶。秦漢以后,余姓族人東遷,一支遷入陜州(今河南三門峽陜縣);一支遷居江南,主要繁衍于今安徽。在我國的北方和南方,余姓的后人基本上是同時不斷地繁衍滋長,但北方較南方發(fā)展態(tài)勢要弱得多。魏晉南北朝時,余姓已成為新安郡一帶望族。此際,北方戰(zhàn)火連綿,社會動蕩不安,中原士族開始第一次大舉南遷,余姓大族所處之地正當(dāng)其沖,故其南遷也就不可避免。其中有一部余姓族人繼續(xù)南遷,進入湖北、湖南等地。南朝宋有余齊民,晉陵(今江蘇常州)人,以孝行著稱,為唐代以前唯一見諸史冊之余姓人物。唐代以后,余姓才得以迅速繁衍壯大起來,并逐漸在東南部一帶形成兩處望族。唐初,陳元光父子入閩開漳,有余姓將佐隨往并落籍福建。唐末,有建陽(今屬福建)人余鎬在黃巢攻陷建州時,避居莆田,后耕隱壺山以終;還有余淵海因避黃巢兵,自福建同安北遷邵武,于唐僖宗光啟年間再轉(zhuǎn)入韶州曲江縣(今屬廣東)武溪,是為余姓入粵始祖。此后不久余淵海次子余咸徙居湖南長沙,三子余袞遷居浙江杭州,長子余從留居當(dāng)?shù)?。其三子后裔又有遷江西之奉新、臨川、廣東省之五華、梅州、大埔、平遠、海豐等地者。到了宋代,余姓基本上遍布全國,而且人才濟濟。明洪武年間,余姓作為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于陜西、甘肅、河南、山東、江蘇、浙江、河北、安徽等地。明清之際,余姓不僅遍及江南各地,而且北方之余姓也得以繁衍發(fā)展。清代,有余姓自福建省遷至臺灣,此后又有移居海外者。如今,余姓分布廣泛,尤以四川、廣東、江西、云南、河南、湖北、安徽等省為多。目前余姓人口列全中國第五十一位。
郡望:
新安郡 晉太康元年(208)改新都郡置,治所在始新(今淳安西)。相當(dāng)今浙江淳安以西,安徽新安江流域、祁門等地。 下邳郡 東漢永平十五年(72)改臨淮郡置國,治所在下邳(今江蘇雎寧西北),轄地北至江蘇新沂、邳縣,南至安徽嘉山,東至江蘇漣水、淮安和靖江。南宋時改為郡。 吳興郡 三國吳寶鼎元年(266)置,治所在烏程(今浙江吳興南),相當(dāng)于今浙江臨安、余杭、德清一線西北,兼有江蘇宜興等地。
堂號:
清嚴(yán)堂 宋代余元一,是朱熹最喜歡的門人,最講仁義理智信五倫,號“清嚴(yán)”。 忠惠堂 宋時余天錫是宰相史彌遠的家庭教師。沂王無后,命天錫在王族里找一個比較有賢德的幼兒作兒子。天錫給他找來了貴莊,就是后來的宋理宗。理宗即位,封天錫為奉化郡公,死后謚“忠惠”。 八賢堂 北宋仁宗時余靖,曲江(今屬廣東)人,官至工部尚書。他以敢直言著稱。仁宗天圣年間,與歐陽修、王素、蔡襄并稱“四諫”。范仲淹被貶時,朝野百官不敢吭聲,惟有他出來為范仲淹主持公道,結(jié)果一同被貶。后任右正言,多次上書建議嚴(yán)賞罰,節(jié)開支,反對多給西夏歲幣。他又曾三次出使遼國,因用契丹語做詩被劾。不久又被起用,加集賢院學(xué)士,官至工部尚書,著有《五溪集》。后來,廣州設(shè)有一座“八賢堂”,余靖即為“八賢”之一。 其它堂號:①郡望堂號:新安、下邳、吳興、高陽、武溪。②自立堂號:尊孟、敬義、敦睦、親睦、敦本、四諫、風(fēng)采、紹賢、永言、豐樂、端本、維新、錦樂、致和、明德、雍肅、篤親、寶善等。
字輩:
某支余氏字輩:大繼日承志,存心自廣長,光紹懷祖德,世顯慶家昌,毓士咸名貴,培才作善良,鴻猷恒炳耀,永遠瑞書香。 安徽六合余氏字行:隆慶康賢,培寬振泰,信壽品寧。 碧潭余氏派語:琛下木瓜志仲派:修齊啟平治,立志效忠良,積善天加慶,登庸永顯揚。琛下木瓜以仲派:仁義禮智信,公卿士大夫,文章崇孔孟,光啟述先謨。琛下碧潭派:宗祖文明遠,詩書正象賢,圣朝資輔翊,榮貴永欽傳。琛下虹橋派:得勝回朝日,功成可遠揚,新安存志大,善慶自天長。倫下后山白土上源派:嘉士兆起,維國禎良,丕顯必成,發(fā)育攸光,弘道在主,可以全昌,地亨廣大,永譽斯芳。權(quán)下讓公木公派:世大興發(fā)祥,永遠啟文明,才華光上國,福祿自天申。 新安堂余氏派語:宗祖文明遠,澤歸光緒長,珍傅家必達,利用國之光,自冀基承訓(xùn),當(dāng)星耀發(fā)祥,尊榮洵久大,蔚起允隆昌。 木瓜余氏宗譜派語:庚參改甲子原派:有德自揚,奕世光昌,盈于南國,祥兆臨邦,崇儒守道,孝友文章,紹承先代,允宜靈長。光緒丙子參改嘉慶甲子原派:治本家修定,賢從德教成,傳經(jīng)昭盛典,學(xué)道振先聲,忠孝詒模永,詩書啟緒宏,濟時崇大業(yè),顯達慶升平。 湖南平江余氏派語:奕世魁元定,榮華耀國光,多文崇美富,積善兆嘉祥,道學(xué)宗傳廣,謙恭益受長,克生忠孝士,景運慶明良。
名人:
余靖(1000-1064),北宋大臣。字安道,本名希古。宋韶州曲江(今廣東韶關(guān))人。天圣進士,歷集賢校理、知制誥、知桂州兼經(jīng)制廣南西路賊盜等,官至工部尚書、知廣州。卒,贈刑部尚書,謚襄。敬言直諫,參與平定儂智高之亂,有政績。反對祥瑞說,認為:“國之興也在乎德,不在乎瑞;國之亡也在乎亂,不在乎妖?!鄙圃娢?。著有《武溪集》。 余玠(?-1253),南宋將領(lǐng)。字義夫,號樵隱。蘄州廣濟(屬湖北)人。初投淮東制置使趙葵幕下,與蒙古軍作戰(zhàn),以功補進義副尉。淳祐元年(1241),玠率部援安豐,擢淮東制置副使。見理宗,自許恢復(fù)全蜀,旋授兵部侍郎、四川安撫制置使兼知重慶府兼四川總領(lǐng)兼夔路轉(zhuǎn)運使。革除弊政,遴選官吏,置館招賢,有功重賞,筑青居等十余城,屯兵儲糧,增強守備,抗擊蒙古軍。寶祐元年(1253),聞有召命,暴卒。 余闕(1302-1357),元末將領(lǐng)。字廷心,一字天心,唐兀人。元統(tǒng)進士,授泗州同知,“為政嚴(yán)明,宿吏皆憚之”。旋轉(zhuǎn)中書刑部主事,“以不阿權(quán)貴棄官歸”(《元史》)。復(fù)召為翰林修撰,與修遼、金、宋三史。至正十七年(1357),拜淮南行省左丞。紅巾軍攻安慶,城破自殺?!盀槲挠袣馄牵苓_其所欲言?!敝小肚嚓柤?。 余象斗,明通俗小說編著者和刊行者。福建建安(今建甌)人,字仰止,號三臺山人。閩南書商,家藏珍本,從中精選,編印《南游記》、《北游記》、《列國志傳》、《全漢志傳》、《三國志傳評林》、《東西晉演義》、《大宋中興岳王傳》等。 余懷(1616-?),明末清初文學(xué)家。福建莆田人,字澹心,一字無懷,號曼翁,又號曼持老人。僑居江寧(今江蘇南京),晚年隱居蘇州。工詩文,擅寫戲曲評論,為王士禛、吳偉業(yè)等所推重。與杜濬、白夢鼐齊名,時稱“余杜白”。性嗜硯,藏硯甚多。著有《味外軒文稿》、《研山堂集》、《板橋雜記》、《東山談苑》、《宮閨小名后錄》、《秋雪詞》等。 余三勝(1805-1866),清京劇演員。名開龍,字起云。羅田人。幼學(xué)漢劇。道光年間由湖北到北京,在春臺班演老生。因演技高超,清廷授以四品供奉銜。擅長昆曲,是當(dāng)時“昆亂不擋”的名角。是把漢調(diào),昆曲、徽調(diào)融合于京劇的奠基人之一。對老生的唱腔和表演,頗有創(chuàng)樹。 其他余姓名人有北宋權(quán)臣余深;南宋大臣余端禮;清戲曲作家余治,畫家余集、余重謨、余昂霄等。近當(dāng)代余姓名人有政治家余秋里,物理學(xué)家余瑞璜,天文學(xué)家余青松,古典文學(xué)專家余冠英,目錄學(xué)家余嘉錫,臺灣詩人余光中,油畫家余本,京劇演員余叔巖,漢劇演員余洪元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