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開課 《爬山虎的腳》教案 一、教材分析: 《爬山虎的腳》是小學語文第七冊里的一篇觀察描寫植物的精讀課文。作者是中國現(xiàn)代著名作家、教育家葉圣陶。葉圣陶在本篇課文中用細致簡潔的文筆分別介紹了爬山虎葉子和腳的形狀特點以及它是怎樣用“腳”爬墻的,來引導學生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要注意留心細致地觀察身邊的事物。本篇課文是安排在本冊中的第二單元組中,其目的是在讀懂,理解字、詞、句、段的基礎上了解課文的敘述順序;繼續(xù)學習和進一步鞏固怎樣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的知識點、學習作者觀察事物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們觀察事物的能力,具有留心身邊事物的習慣。 二、教學目標: 1、能流利地朗讀課文,了解爬山虎的特點。 2、 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和表達方法,培養(yǎng)細致、有序的觀察習慣。 3、學習生字、詞語,積累好詞好句,背誦2~3自然段。 三、教學重難點: 了解作者是怎樣用生動準確的語言描寫出爬山虎葉子和腳的特點,通過對本課詞句的理解,進一步來了解爬山虎腳的特點是本課的重點。爬山虎是怎樣向上爬的,這是課文的理解難點。 四、教具準備】 1、爬山虎實物展示。 2、學生準備水彩筆及白紙一張。 3、多媒體課件:幻燈片八張。 五、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 出示實物,你在哪兒見過?爬山虎是一種植物,一般的植物都是怎么組成的?(由根、莖、葉組成,可爬山虎還有腳,覺得奇怪嗎?) 學了這篇課文你就會明白爬山虎的腳究竟是怎么樣的。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學習著名作家葉圣陶爺爺寫的《爬山虎的腳》。齊讀課題。 2、介紹作者(課件出示 ) 葉圣陶,原名葉紹鈞,江蘇蘇州人,著名作家、教育家。他創(chuàng)作了我國第一部童話集《稻草人》,我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世上第一部長篇小說《倪煥之》。 二、初讀檢查 1、請大家自由讀讀課文,注意要讀準字音,把句子讀通順。 2、找一找課文中那幾個自然段寫的是爬山虎的腳,剩下的自然段寫的是爬山虎的什么? 檢查交流: 1、開火車讀,齊讀詞語。(課件) 嫩綠 舒服 均勻 重疊 空隙 漾起 拂過 葉柄 蝸牛 緊貼 蛟龍 枯萎 逐漸 牢固 隨機理解“葉柄”、“重疊” 2、課文中哪幾個自然段寫的是爬山虎的腳?(3——5寫的是爬山虎的腳) 剩下的自然段寫的是爬山虎的什么呢?(剩下的自然段寫的是爬山虎的生長的位置和葉子。) 3、小結:作者按順序先寫 再寫 最后寫 三、學習第一自然段。 1、自由讀第一自然段。 思考: 作者在哪兒看到了爬山虎? 這兩處地方有什么共同點?(都在墻上) 2、教師小結: 作者這樣寫是以這兩處的爬山虎生長的情況,告訴我們爬山虎長在什么地方。 其實爬山虎還可以長在巖石上。 3、齊讀第一自然段,思考:這兩句話除了告訴我們爬山虎長在什么地方外,你還能從句中看出爬山虎的什么特點? 從“滿是”,“一大片”看出爬山虎長得很茂盛。 4、再讀第一自然段。 四、講讀第二段: 1、自由讀第二自然段,把你最喜歡的句子劃出來。 2、小組交流,說說你為什么喜歡這個句子。 3、品味語言。隨機理解:新鮮、舒服、均勻、拂過、漾起等詞語。 新鮮指爬山虎的葉子綠得醒目,葉子生長旺盛,充滿生機。 舒服指看上去會讓人覺得賞心悅目。當你心情煩躁的時候,看一看爬山虎,會覺得所有的煩惱都拋到了九霄云外;當你悲傷的時候,看著它心情會舒暢。當你疲憊的時候看到它會覺得神清氣爽。 一墻的葉子漾起波紋,好看得很。閉上眼睛,想象一下風吹時爬山虎葉子的美。做一做拂過、漾起的動作,你能讀好這句話嗎?這句話寫出了爬山虎的動態(tài)美。我們一般描寫植物只會寫植物的靜態(tài),而葉圣陶爺爺把爬山虎的動態(tài)也寫得惟妙惟肖,值得我們借鑒。 區(qū)別“蕩起”與“漾起”的含義。 5、指名朗讀,要求讀出對爬山虎葉子的贊美之情。 6、練習填空。 那些葉子綠得那么( ),看著非常( )。葉尖( )朝下,在墻上鋪得那么( ),沒有( )起來的,也不留( )。一陣風( ),一墻的葉子就( ),好看得很。 7.作者為什么把葉子寫的這么美呢?(認真觀察)所以我們要學習作者認真仔細地觀察事物的方法,養(yǎng)成良好的觀察習慣。爬山虎的葉子之所以生機勃勃地鋪滿墻,這跟它的腳有密切的聯(lián)系,爬山虎的腳又是什么樣的呢? 五、學習第三自然段 1、默讀;用~~劃出爬山虎腳的句子,這幾句話分別講了什么? 2、出示課件,讀相關句子。 交流討論:生長位置在 莖上長葉柄的地方的反面。 腳的樣子:枝狀的——指六七根細絲構成的樣子,像蝸牛的觸角——指每根細絲的樣子。 腳的顏色——嫩紅的。 3、指名在已畫好的爬山虎莖上添畫葉子和腳,要求學生在幾種彩色粉筆中,選擇正確顏色畫腳。 以課文的語言為根據(jù),對照學生在黑板上畫的爬山虎的腳,評議。 4、再次出示實物,讓學生觀察爬山虎的腳,如此細小的腳作者卻描寫得那么細膩,這都是因為作者在仔細的觀察課文哪個詞語突出了這一點?(注意)? 指導寫作方法。我們不了解爬山虎的腳,但是看見過蝸牛的觸角,即使沒有看見過蝸牛的觸角,你也能想象得出龍的爪子,所以說采用比喻的寫法能讓我們對描寫的事物了解得更加具體、形象。那么爬山虎的腳有什么作用呢?它究竟是怎樣一步一步往上爬的呢?我們下節(jié)課再來學習。
《爬山虎的腳》詳案 柳林完小 丁夕麗 教學目標 1、 認識6個生字,會寫“虎”等生字。 2、 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積累、背誦重點段落。 3、 理解課文內容,了解掌握爬山虎腳的特點。 4、 學習葉圣陶老先生長期細致的觀察方法,養(yǎng)成良好的觀察習慣。 教學重點 理解課文內容,了解爬山虎腳的特點,積累、背誦重點段落。 教學難點 學習葉圣陶老先生長期細致的觀察方法,養(yǎng)成良好的觀察習慣。 教學過程 一. 激趣導入 1.請看黑板,認識這個字嗎?板書生字“虎”。組個詞:老虎 很好!仔細看這個字,是不是象老虎一樣有高昂的頭,尖銳的牙,有力的尾巴,還有粗壯的四肢,看好了,伸出小手和我一起寫兩遍。老師還有一個新詞:爬山虎。對它有多少了解,誰起來說一下? 2、知道的還真不少!這節(jié)課就讓我們一起跟著葉圣陶爺爺去觀察了解一下《爬山虎的腳 》來,齊讀課題。再來一遍。讀完課題,你有什么疑問呢?交流一下:爬山虎的腳什么樣子、長在哪里、有什么用處…… 二、初讀感知。 真是一群愛動腦的孩子!不過光會問不行,能自己解決問題就更棒!有辦法嗎?自己讀書、查資料、同桌研究、小組討論……好!咱們先試試自己讀書。聽好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讀懂了哪個問題用筆圈一下。開始自己讀吧。 讀書真投入!隨意抽生:你讀了幾遍?有比他多的嗎?想知道讀書遍數(shù)的差異嗎?好,你們讀其他同學做評委仔細聽,待會評論一下吧。 發(fā)現(xiàn)讀書的差異了吧,所以有句老話:書讀百遍,其意 自見。還想讀書,讀出自己的收獲嗎?請拿起課本,帶著問題讀書,待會交流收獲。 三、精讀感悟 誰交流?根據(jù)學生的交流,隨機導學??赡苡校?br> (一)、第三自然段的學習 1、師:來,孩子們,在你們說出你知道的內容之前,誰來把這一段讀給后面的老師聽聽,讓他們也能知道你說的內容,好不好? 2、 生讀課文。 3、 孩子們匯報內容。 生:“我知道了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 師:“那是腳的什么?” 生:“位置!” 師: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對。還有什么? 生:長在莖上長葉柄的地方。 生:還不準確。是長葉柄的地方的反面! 生:我知道了腳的形狀。像蝸牛的觸角。 師:那觸角什么樣兒?你知道嗎? 生:長在頭上,軟軟的,細細的…… 師:對,小蝸牛就有觸角,想一想它的觸角和爬山虎的腳是不是相似。 生:真的很相似! 師:什么相似? 生:形狀相似 生:我還知道了他的觸角的顏色,是跟新葉子一樣,也是嫩紅的。 師:孩子們知道的可真不少。腳的位置、形狀、顏色,那就是它的特點。誰能把剛才說的來總結一下。(隨學生復述,師板書:腳的位置、形狀、顏色) 我們現(xiàn)在都知道了爬山虎的腳的特點 師:你們說爬山虎的腳引人注意嗎?不引人注意,所以葉圣陶老爺爺說以前也沒注意到爬山虎的腳??墒撬F(xiàn)在注意了,所以他就知道了腳的特點。他觀察得可真(仔細),而且寫得很具體、清楚的。他不僅發(fā)現(xiàn)了腳的位置、形狀和特點,還知道了他是怎么爬上去的呢。 (二)學習課文第四自然段。 師:小組里把課文讀通,看看爬山虎的腳是怎么一腳一腳往上爬的。注意有幾個很重要的動作,你可得好好看看呀。你可以把桌面當墻,也可以把同學的背當墻,來爬一爬吧。一會兒咱們看誰爬的最精彩。 學生讀課文,小組探討爬的動作。師進小組一起和孩子們做動作。指導準確表達。 生:(在墻上做動作),我(手做腳)爬的時候先巴住 墻,然后拉那那嫩莖,使它貼在墻上。 生:巴住墻是不是就樣,(做動作),牢牢地貼住,吸住墻? 師:真好,你感覺得不錯。小細絲變成小圓片,巴住墻,就好像是小壁虎的腳上的小吸盤一樣牢牢地抓住墻。 三四名學生演示自己的爬,并邊做邊說。 師:我看到爬山虎的腳爬的可真好。它得先觸著墻,然后再巴住,細絲由原來的直的變彎,拉住嫩莖,使它緊貼在墻上。師邊說邊板書:觸、巴、拉、貼。 那我們細看那細小的腳,你會想到什么? 生:蛟龍的爪子。 師:葉爺爺觀察得認真,寫得也很生動。那從剛才腳爬墻的時候,我注意到一個字是觸。觸到墻的腳和沒觸到墻的腳不所不同。那我們看到的是觸著墻的還是沒觸到的? (三)學習課文第五自然段 生從課文中找出腳變化的語句,讀出來。 (大多數(shù))生喊:是觸到墻的腳。 師:哦,為什么呀?從課文中找一下答案。 生回答:“萎的意思干枯。應該是沒有痕跡了。我們看到的應該是觸到墻的。沒有觸到的就沒了。” 板書:觸到墻的,沒觸到墻的。 師:真好??次覀冏约簞觿幽X就讀懂了書上的內容。 三、總結點題 這節(jié)課我們一起 學習了課文三、四、五節(jié),課文圍繞“爬山虎腳的特點”三個方面,進行了具體的敘述。是哪三個方面呢? 爬山虎的腳本來是不大會引起我們注意的。但葉圣陶陶爺爺卻寫的那么有條有理,敘述具體,這是什么原因呢? (觀察細致) 師:生活中有很多我們忽視的東西,他們的美和奧妙要我們來發(fā)現(xiàn)。那就讓我們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用心去觀察我們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jié),發(fā)現(xiàn)和創(chuàng)造更多的美。 那么課后,我們就用葉老爺爺寫這篇課文的寫法來寫一種植物的片斷,不用著急,老師給你們足夠的時間去觀察,看看誰是觀察最細致的孩子! 好,這節(jié)課就上到這里。謝謝你們! 板書設計: 爬 位置:莖上長葉柄的反面 山 特點 樣子:枝狀的六七根細絲 虎 顏色:嫩紅 的 腳 爬 觸→巴→拉、貼(牢固)
爬山虎的腳 教學目標 1、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 2、使學生了解作者是怎樣圍繞一個意思寫好片段的;繼續(xù)培養(yǎng)學生留心和細致觀察事物的習慣。深入理解課文內容。 3、了解作者是怎樣圍繞爬山虎的腳,把意思寫清楚的。 4、利用信息網(wǎng)絡,拓展性學習。 5、品味文中生動、形象及準確、精當?shù)恼Z言,并積累語言。 教學重點 1.通過對詞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腳的特點。 2.學習作者抓住爬山虎的腳的特點把一個意思寫清楚的方法。 教學難點 1、學習圍繞“爬山虎的腳”把意思寫清楚的方法。 2、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的。 教學方法 講授法 觀察法 提問法 教具準備 爬山虎 多媒體課件 大字課文 教學過程 一、 導入、欣賞爬山虎圖。 同學們,通過上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知道爬山虎是一種植物,在生活中,同學們也知道了,葡萄和黃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處攀援的植物。爬山虎也是一種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處爬。這是為什么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第19課《爬山虎的腳》。 板書:19 爬山虎的有腳 欣賞爬山虎圖。(多媒體課件) 二、 新授 1、 分析第一自然段。 (1)學生自讀。 (2)師:作者在哪兩處地方看到爬山虎。 :學校操場北邊的墻上,我家小院的西墻上。 師:這兩處的爬山虎都長在什么地方 :都在墻上。 師:從“滿是”“占了一大片”這兩個詞中可以看出爬山虎的什么特點? :看出爬山虎長得很茂盛。 教師小結: 作者這樣寫,也正是以這兩處的爬山虎生長的情況,告訴我們爬山虎長在什么地方。 (3)總結段意:爬山虎生長的地方。(板書) 2、分析第二自然段。 (1)學生自讀課文。 (2)師:這個自然段講了什么?(爬山虎的葉子) (3)分析: 師:爬山虎葉子的顏色是怎樣變化的? ——剛長出來的葉子是嫩紅的,不幾天葉子長大,就變成嫩綠的。 師:爬山虎長大了的葉子顏色美嗎? ——那些葉子綠得那么新鮮,看著非常舒服。 師:我們再看一下爬山虎的葉子還有什么特點? 爬山虎的葉子長得很整齊。 ——葉尖一順兒朝下。 爬山虎葉子長得很均勻。 ——沒有重疊起來,也不留一點兒空隙。 師:我們再來看課文的最后一句話。這個句子中“拂”字用的好。這樣當風吹過時,滿墻的葉子也很美麗。 (4)請同學看動畫。 (5)教師小結:通過上面的學習我們能很好的感受到爬山虎的葉子是非常的美。也說明作者的觀察是非常仔細的。 (6)總結段意:爬山虎的葉子的特點。 板書設計: 3、分析第三自然段。 導入:我們欣賞到爬山虎的葉子的美。接著我們看看作者又寫了爬山虎的什么。讀第三自然段。 分析: (1)第一句說什么呢?(以前沒注意過爬山虎的腳) 是啊,以前沒注意,所以不知道爬山虎有腳。 (2)第二句是說──(今年,我注意到爬山虎有腳。)(出示教具) 為什么我以前不知道爬山虎有腳,而今年我知道了呢?找這句話中的一個詞語來說明。(注意) 小結:說明作者在寫文章前,經(jīng)過了仔細觀察。 (3)第三、第四句、第五句說什么呢?(爬山虎的腳長的地方、樣子和顏色) 長在莖上,莖上長葉柄的地方的反面。 腳的樣子:枝狀的——指六七根細絲構成的樣子,像蝸牛的觸角——指每根細絲的樣子。 腳的顏色——嫩紅的。(用動畫演示) 作者寫爬山虎的形狀像枝狀的。像蝸牛的觸角。為什么這樣比喻?(指出這樣更形象,是作者仔細觀察的結果。) 總結段意:爬山虎腳的顏色和樣子。(板書) 4、分析第四自然段。 (1) 導入、讀課文。 (2) 分析 師:同學們看看這個自然段主要講的是什么? :爬山虎是怎樣爬的。 師: 看動畫體會。老師給大家?guī)砹伺郎交⑴缐Φ膭赢?,請大家注意它爬墻的動作,細微的變化?br> 根據(jù)課文和動畫回答下列問題。 師:誰觀察到爬山虎的腳有什么變化? :爬山虎觸著墻的腳變成了小圓片,爬山虎的腳原先是直的,后來變彎曲了。那小圓片把它的莖拉了一把。 師:它的細絲剛一觸到墻的時候它發(fā)生了什么變化? :變成小圓片了。 師:它變成小圓片對它的腳向上爬起什么作用? :它會巴住墻,不容易掉下去。 師:在墻上巴的怎么樣? :牢固。 師:它的腳由直變彎,它的莖發(fā)生了什么變化? (它的腳由直到彎縮短了距離,所以產(chǎn)生了拉力,它的莖被它的腳拉了一把,長了一塊,爬山虎就是這樣往上爬一腳的、) 師:劃出爬山虎在墻上爬的動作: 觸--→巴--→拉--→貼 師:大家看,如果老師把這個“觸”字換成“貼”,你們看好嗎? :“觸”字表示剛碰到墻,而“貼”是碰到很久了。 師:爬山虎的腳觸到墻就變成小圓片了,說明速度快,“觸”換成“貼”不行,那“巴”換成“貼”好嗎? :“巴”是特別有力,而“貼”沒有力氣。 教師小結:作者在寫這段話的時候用詞很準確, 師: 如果仔細看那細小的腳,你會產(chǎn)生豐富的聯(lián)想。你想到什么呢? :蛟龍的爪子。 教師小結: 這個自然段主要講爬山虎是怎樣爬的。我們要學會作者的用詞的準確。 5、分析第五自然段。 (1)師導入。 (2)分析。 師:爬山虎的腳要是沒觸著墻怎么樣? :不幾天就萎了后來連痕跡也沒有了。(出示實物,體會這種植物的“厲害”、“不簡單”、 “神奇”……) 師:爬山虎的腳觸著墻又怎么樣了? :細絲和小圓片逐漸變成了灰色。巴在墻上相當牢固。 師:從爬山虎的腳觸著墻和沒觸著墻的不同結果,可以說明什么?(說明墻對爬山虎的作用多么重要,同時也照應了開頭,回答爬山虎順著墻往上爬的原因。) 6、總結全文。 (1)給課文分段。(先寫爬山虎生長的地方,再寫爬山虎葉子的特點,最后寫爬山虎腳的特點,寫爬山虎腳的特點時,先寫腳的樣子,再寫怎樣爬,然后寫腳的變化。) 變化 板書設計: 樣子、顏色 爬山虎的腳 怎么爬(觸,巴,拉,貼) 沒觸著墻,萎了 觸著墻, 牢固 三、小結。 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和表達方法,培養(yǎng)學生具有留心身邊事物的習慣,同時增強他們具有愛自然保環(huán)境的意識。 四、作業(yè) 根據(jù)這節(jié)的課的講解和自己的體會正確、流暢、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19爬山虎的腳 生長的地方 剛長出來 嫩紅 葉 嫩綠 長大了 整齊均勻 風拂過好看得很 樣子,顏色 怎樣爬(觸,巴,拉,貼) 腳 沒觸著墻 萎了 變化 觸著墻 牢固
示范課《爬山虎的腳》教案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新詞,注意“虎、疊、痕、逐”的寫法,能流利的朗讀課文,讀懂課文,了解爬山虎的特點;理清課文敘述順序,能抓住課文主要內容。 2.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抓住事物的顏色、形狀、動作的變化特點進行仔細觀察,培養(yǎng)細致、有序、持續(xù)的觀察習慣。 3.能背誦2、3、4自然段,學有余力的學生能夠全文背誦。積累描寫細致具體的好句子,如第二段中描寫爬山虎葉子特點的句子。 4.學會提出不懂的問題,并能進行積極討論、思考。 教學重點:作者是怎樣圍繞爬山虎的特點寫好片段的。 教學難點: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的?! ?br>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ǎ保┡郎交⒌哪_爬墻示意圖。 ?。ǎ玻┮欢聣ι系呐郎交ⅰ?br> 課時安排: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認識“爬山虎”導入,激發(fā)學習興趣 1. 書寫“爬山虎”,注意虎字,學生抄寫題目。 2.提問:這是什么植物?老師介紹爬山虎。 3. 看課件:滿屋的爬山虎。美在哪兒? 4.葉圣陶爺爺就是一個善于觀察、善于思考的人。他寫的爬山虎的葉子也是你們說的那樣寫得嗎? 二、直奔第二節(jié)——描寫爬山虎的葉子 1.指名讀1-2節(jié) 2.學習生字詞:均勻 鋪滿 一順兒 重疊 多音字:占了大片地方 空隙 書寫記憶:均勻 疊 3.研究作者觀察到了什么的? (1)讀第二節(jié)第一、二句,體會作者是如何仔細觀察的?(剛 不幾天 就 不大 引人注意的是) (2)齊讀句子,哪些詞句給你美感?同時讓你覺得作者觀察的很仔細。 綠得新鮮,鋪的均勻,密不透風,風吹波動。 小結觀察方法:顏色、動作、樣子。 (3)指導讀書,熟讀成誦。 指導背誦方法:嫩葉——長大的葉子——綠——鋪得——一陣風—— (4)討論問題:課后習題。 4.積累句子:抄寫第二段的倒數(shù)后兩句,一次。 三、再次審題:題目就取做“爬山虎的葉子”好嗎?因為重點在觀察爬山虎的腳。 猜猜:作者是怎樣觀察的?觀察了什么? 如:腳的位置在哪兒?是什么樣子的?有什么作用?顏色是怎樣的?如何爬上去的? 四、速讀3-5節(jié),看看自己能解決什么問題了。邊讀邊劃。 1.指名讀,糾正字音。莖上、葉柄、觸角、痕跡、逐漸、萎了。 2.指導書寫:觸、逐、莖(點畫要注意)。
第二課時 一、聽寫詞語,校對補寫。 二、導入:看過爬山虎的腳嗎?看圖,說說腳的位置、樣子、作用。 三、對照課文學習。 1.指名讀第3節(jié)。 (1)爬山虎腳的位置、形狀、顏色是怎樣的呢?請同學復述。 (2)對比句子: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莖上長出七根細絲,每根都像細絲。 原句(略) 能去掉這些詞語嗎?感受表達之準確。 (3)朗讀指導 2.自由研討第4節(jié)。它是怎么爬的? 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用了哪些十分貼切的動詞寫出了爬山虎爬的過程?(觸、巴、拉、貼)“一腳一腳”換成“有步一步”有什么不同?(看課件演示爬山虎爬的過程)。 3.交流話題:爬山虎的腳有什么變化呢? 誰能匯報你讀這段的收獲?(沒有觸著墻的,枯萎了,觸著墻的,腳巴在墻上的相當牢固。)“……要是……休想……”說明了什么?可見爬山虎的腳巴住墻是多么牢固啊。 風能掀下它,不讓它繼續(xù)往上爬嗎?雨能阻擋它向上攀登嗎?可見爬山虎的腳具有多么不屈不撓的攀登精神啊!現(xiàn)在你對爬山虎的腳產(chǎn)生了什么新的感受?請帶著這種感受再讀最后一自然段。 朗讀指導。 4.速度3-5節(jié),發(fā)現(xiàn):哪些詞體現(xiàn)了作者是長期觀察爬山虎的? 四、引導發(fā)現(xiàn),總結寫法 1、本文的課題是《爬山虎的腳》,作者對爬山虎的腳作了十分具體的介紹,那為什么又寫了爬山虎的葉子?(因為人們主要觀賞的不是爬山虎的腳,而是爬山虎好看的葉子。) 2、你從作者觀察爬山虎中受到那些啟發(fā)?可以結合句子來談嗎?(1)觀察細致。(2)要抓住特點觀察。(3)要注意事物的細微變化。(在理解課文的同時,也讓學生了解到具體的觀察方法,使理論和實際例子相結合,學生更容易掌握。) 五、拓展文本,課堂延伸 1、仿照《爬山虎的腳》作者的觀察方法,觀察一種植物,先從遠處看,再從近處看,特別要仔細觀察它的莖、葉、花,看看有什么特點,再把它具體寫下來。 也可以觀察豆子的發(fā)芽過程。蜻蜓飛行。 2、課外查詢資料:(1)本文作者葉圣陶的生平。(2)爬山虎的有關知識。 六、當堂作業(yè): 板書設計: 6. 爬山虎的腳 葉子美:嫩紅 嫩綠 綠得新鮮 勻稱整齊 腳的位置、形狀、顏色 腳怎么爬:觸--→巴--→拉--→貼 腳的變化:牢固 萎了
6、 爬山虎的腳 【學習目標】 1 學會本課五個生字,會寫11個生字。正確讀寫“引人注意、均勻、重疊、空隙”等詞語。 2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全文。 3 了解爬山虎的特點,理清課文的敘述順序。 4 自覺運用抓重點詞句、聯(lián)系生活實際等閱讀方法讀懂課文。 5 學習作者細心觀察、連續(xù)觀察的方法,激發(fā)留心周圍事物的興趣。 【重點難點】 ’ 1 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難點) 2 領悟作者細心觀察、連續(xù)觀察的方法。 (重點) 3 把觀察到的事物具體地、有順序地寫下來。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 課前游戲,激疑激趣 1.同學們喜歡猜謎語嗎?今天,老師就給大家猜兩條謎語,看誰猜得又對又快。 第一條: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掛。打一種植物,是什么?(葡萄) 第二條,上搭架,下搭架,開黃花,條條青龍?zhí)偕蠏?。也打一種植物。(絲瓜) 2.如果種葡萄和絲瓜啊,還要做一項特殊的工作,什么工作?(要給他們搭架子。) 不搭架子行不行?(不行,不搭架子,他們就沒法兒往上爬了) 二、揭示課題,感知文題 過渡:剛才我們都知道了,葡萄和絲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處攀援的植物。而爬山虎呢,也是一種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處爬,這是為什么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第6課。(板書課題) 誰知道老師為什么把“腳”這個字寫得這么大嗎?那按照他這個意思,這題目該怎么讀呢?指名讀。 老師把腳這個字寫這么大,還有沒有別的原因呢?相信學習了這篇課文,你會有新的理解。 三、交流預習,理清脈絡 (一)交流對爬山虎腳的初步了解 1.學生交流:課前,通過預習,你們對爬山虎的腳有了哪些了解?你是怎么知道的?(學生介紹) 2.教師參與:課前,老師也了解了爬山虎的腳,我還從這本書(出示《十萬個為什么》)中了解到,爬山虎的腳其實是它的另一種根,因為它生長在空氣中,所以叫氣生根。你看,老師這是怎么了解的?觀察、讀課外書、查找資料都是預習的一些好的方法啊。我們運用這些方法都對爬山虎的腳有了一些了解。那么,葉圣陶爺爺他是怎樣寫爬山虎的腳的呢?請同學們看第6課。 (二)初讀感知,讀準詞語 1.檢查字詞。出示課后生字,指名讀。 2.出示: 嫩 莖 一順兒 漾起波紋 觸著墻 痕 跡 蛟 龍 |
|
|
來自: huifeideyu3211 > 《文件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