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蛇 與 民 俗世界各地有許多敬蛇、崇蛇或畏蛇的風俗。意大利的酋洛市堪稱蛇城,幾乎家家戶戶都養(yǎng)蛇,每逢蛇節(jié)都要將蛇放出,如果蛇能夠回到家,則預示一年之中會有好福氣。美洲遠古神話中的主神即羽毛蛇神,據(jù)說它是一只神鳥,世界上只有它知道在遠古時代所發(fā)生的一切,只有它能預卜未來將要發(fā)生的一切。有趣的是,美洲神話中,蛇曾把黑夜偷走,結果地球上每天24小時全在太陽的照射下,人和其他動物都叫苦連天;后來人們用涂在箭頭上的毒藥向蛇王蘇古魯古換回來了黑夜,從此蛇便有了毒牙。在非洲黑人部落里,蛇被當作雨神,或者被敬為先祖;當蛇爬到家里,認為是祖宗的靈魂來看望子孫,要敬若上賓;若蛇爬到女人的床下,則被認為是女人將生貴子的吉兆。 印度尼西亞有許多蛇廟,活蛇被當作活神受到人們的供奉,馬來西亞亦有蛇廟,據(jù)說當初是一位德高望重的中國和尚建的,后來周圍的群蛇以此為樂園,由于它們安份守己,終于形成了蛇與游人和平共處的局面。印度各地都有蛇節(jié),日期并不統(tǒng)一,大約在七月到九月之間,屆時人們要在墻上畫出蛇的形象,并在蛇像前擺放供品;一些以馴蛇為生的人則帶著活的眼鏡蛇接受人們的膜拜,同時得到一些賞賜;蛇節(jié)的活動在農(nóng)村更為熱鬧,節(jié)前婦女要禁食并祈禱,男人則去捉活蛇,節(jié)日那天,全村人高舉彩旗、敲鑼打鼓,浩浩蕩蕩將蛇送到濕婆神像前,擺上供品,然后用鮮花輕拂蛇頭,將香粉撒到蛇身上,最后仍將蛇送回田野里任其爬行。 巴基斯坦民間故事認為,一條蛇如果一百年未被人看見,頭上就長冠,成為蛇王;如果二百年不被人看見,就會變成龍;三百年不被人看見,就可以變成美女,即美女蛇。關于蛇能變成美女的故事廣泛流傳于世界各地。在西方美女蛇故事中,蛇女是邪惡的象征,是神秘力量的代表,很少令人產(chǎn)生好感。希臘神話中的蛇發(fā)女妖美杜莎,她有一雙可以把看到的東西變成石頭的怪眼,她的頭發(fā)是一堆纏繞的毒蛇。事實上,希臘神話中的半人半蛇家族很少有正面形象,例如九頭水蛇許德拉,身軀龐大,兇猛可怕,經(jīng)常爬上岸,蹂躪田野,撕裂牲畜的肢體。人面蛇身的拉彌亞,弄死自己的子女后又去殘害別人的孩子。 在我國也有許多與蛇有關的民俗。宋代有釘面蛇的節(jié)日風俗,流行于今河南開封地區(qū)。每年農(nóng)歷正月初一,人們便用面粉做成蛇形,與炒熟的黑豆和煮熟的雞蛋,在四更時,讓三個姓氏不同的人掘地埋入,并逐件以鐵釘各釘三下。咒曰:“蛇行則病行,黑豆生則病行,雞子生則病行。”咒畢,把蛇全部掩埋在地下。民間以為能鎮(zhèn)邪防病,故稱釘面蛇。 我國古代許多地方都建過蛇王廟,例如蘇州的蛇王廟,塑有蛇將軍,相傳四月十二日是蛇王生日,進香人絡繹不絕,據(jù)說將討來的符箓貼在窗戶上可避蛇害,似乎是出于畏蛇心理。另外一種說法是,最初的進香者,大抵都是以捕蛙為生的人,由于捕娃是從蛇嘴中奪食,所以要請蛇王原諒。 我國江南一帶至今還保留著許多崇蛇習俗。人們將蛇分為野蛇和家蛇兩種,并禁忌對家蛇直呼其名,代稱之為蠻家、蒼龍、天龍、狐仙、大仙、祖宗蛇、家龍、老溜,等等。民間認為家中有家蛇是吉利的,絕對不可打殺,據(jù)說家蛇能夠將富人家的米運到窮人家,這種米稱為蛇富米或蛇盤米。還有的人相信家蛇守在米囤邊,米囤內(nèi)的米就會白動滿出來而取之不盡;但要由專人取米。群眾認為老鼠最怕蛇,見了蛇使會發(fā)出恐懼的叫聲,并相信聽到這種“老鼠數(shù)餞”的聲音,預兆著財運到來。有的地區(qū)則認為見到蛇跌落掉地或蛇出洞是不吉的,有“男怕跌蛇、女性跌鼠”之說。漢族民間兇兆有“蛇脫皮”說,又稱“蛇脫殼”,流行于貴州都勻、安順、貴陽等地區(qū)。據(jù)傳,看見蛇脫皮是一種兇兆,民諺云:“見到蛇脫皮,不死脫層皮”。尤其是在春季更為大忌。 宜興地區(qū)每年元宵節(jié)、二月二、清明節(jié)、七月十七、中秋、重陽(有人認為這一天是家蛇的生日)、冬至、除夕,祭祀家蛇,稱為請蠻家或齋蠻家,用米粉做成蛇的樣子(有的是人首蛇身狀)盤繞在籠屜中間,稱為米粉蛇,周圍還要放許多米粉做的小團子,象征蛇蛋或小蛇(蛋、團、卵,含有原始生殖崇拜的意義,江蘇南部地區(qū)婚俗里,女家將柒紅的雞蛋放入新馬桶內(nèi)送到男家,稱為“子孫桶”,象征著生育)。蛋形食物在祭祀中,反映著人類源于祖神孵生于蛋的觀念,舊時民間過年時還制做生肖團子,每個人按自己的生肖吃相應的團子,一直吃到正月十五。據(jù)說,宜興舊日的城隍廟中塑有蠻家菩薩,完全是蛇的造型,蛇身為旋渦狀盤踞,蛇頭居中并向上仰伸,可惜今日已不復存在了(西方供奉的格里肯蛇,頭象羚羊,眼、耳、頭發(fā)象人,是家庭和住宅的保護神,同時也是善行之神)。另外,宜興早在東漢時期已開始種茶,縣志稱“舊有白蛇銜茶種來種之,得佳茗,尤為珍品”,唐時列為貢品。 農(nóng)歷三月五日為驚蟄節(jié),貴州一帶民俗忌雷鳴聲,否則當年蟲蛇成災。民諺云:“驚蟄有雷鳴,蟲蛇多成群”。 民間有蛇日禁禁,屬虎、屬豬者忌蛇日;屬蛇者忌虎日、猴日。 漢族民間食品有“蛇婆婆”,亦叫“蛇盤盤”,是山西、陜西一帶面食的一種。用發(fā)酵的白面盤成蛇狀,頭部用兩粒高梁當眼睛,嘴里含一枚銅錢。錢為財,蛇為繩,取發(fā)財致富之意。 舊時漢族民間有送蛇的信仰風俗,流行于青海地區(qū)。當?shù)孛耖g家中出現(xiàn)蛇時,最忌打殺。認為若打死,蛇會采取報復行動,于家門不利,故家中發(fā)現(xiàn)蛇后,便將其捉入罐中、籃中,挑在長桿上,送列山谷放生,并求其躲入山洞,別再回到人家。 閩南一帶氣候溫和濕潤,適宜各類蛇繁衍生息。民間有這樣的習俗,認為蛇在野外經(jīng)常為害人畜,見蛇不打是罪過;然而在家中發(fā)現(xiàn)蛇,年老的人只是將其趕出,而不讓打死。他們說蛇是祖先派來巡視平安的,進了誰家,就預示誰家居住平安。要是有人在路邊碰見幾條蛇絞在一起,往往趕緊揪掉身上的某一顆紐扣丟去,友示懺悔,然后走開,當作沒有看見,據(jù)說這是蛇交配,觀者為大逆不道。
蛇 的 成 語杯弓蛇影 應劭《風俗通義·怪神第九》記載,應郴請杜宣飲酒,掛在墻上的弓映在酒杯里,杜宣以為杯中有蛇,疑心中蛇毒而生病?!稌x書·樂廣傳》里說:樂廣一次請客吃飯,掛在墻上的弓照在酒杯里,有個客人以為是蛇,回去后老是不放心,因而得病。樂廣知道后又把那位客人請來,還在原處吃飯喝酒,讓他知道杯里有蛇影的真相,這個客人的病就好了。后用“杯弓蛇影”比喻疑神疑鬼,妄自驚擾。 春蚓秋蛇 比喻書法拙劣,象春天蚯蚓和秋天之蛇的行跡那樣彎曲?!稌x書·王羲之傳論》:“(蕭)子云近出,擅名江表,然僅得成書,無丈夫之氣。行行若縈春蚓,字字如綰秋蛇?!?/font> 打草驚蛇 原指懲罰了別人,也警戒了自己。后喻指作事不密,致使人有所戒備。 畫蛇添足 蛇本來沒有腳有人卻給它加上腳,故事見《戰(zhàn)國策·齊策二》。比喻做事多此一舉,反而壞事。 虎頭蛇尾 (1)裝著虎頭,拖著蛇尾。比喻為人詭詐,言行不一。(2)頭大如虎,尾細如蛇。比喻做事前緊后松,有始無終。 驚蛇入草 形容草書的筆勢矯健迅捷。 強龍不壓地頭蛇 比喻外來的勢力斗不過當?shù)氐膼簞萘?。如:自古強龍不壓地頭蛇。(清·孔尚任《桃花扇》) 蛇口蜂針 比喻一個人心腸極其惡毒。 蛇鼠橫行 喻惡人得勢、胡作非為。 整理制作:惡人谷珠樓 轉貼請注明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