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知道咱北京是從什么開始, 受了港臺劇的影響? “老公”一詞兒的稱呼可是有些年頭兒了, 以至于有次看央視采訪歌唱家胡松華夫人, 主持人說:“你老公。。。。?!?/span> 話音未落,就被胡夫人打住: “我們不叫老公,稱老伴兒。。?!?/span> 是這么叫可能比較時髦?還是覺得好聽? “老公”最開始是指老年男子,也可稱自己的父親, 在《紅樓夢》里出現(xiàn),是指官宦太監(jiān)。 后來民間開始流傳口語中喚丈夫為“老公”。 但曾經(jīng)清華大學(xué)歷史系教授彭林 在講座中就批評過,這夫妻間的稱呼。 “老公”這種說法不對, 妻子對配偶,除稱“丈夫”外, “也可以稱外子”。 不過話說回來了,在北京誰會喊自己丈夫叫“外子” 這都“見外”了,叫著可有點不順。。。
在北京,總的來說,咱最愛的稱呼還是下面這些, 貼近生活版 ▼▼▼ 我們家那口子——最有調(diào)侃味道哦,尤其您在胡同里, 街坊鄰里間一張口:就是“那口子”,“那口子”的,親切! 孩兒他爹——以前覺得是羞澀的叫法,如今喊出來覺得特逗。 我爺們兒——絕對屬于北京大妞的專屬叫法, 就是透著親!?。?/span>
在北京咱不叫“老公”,還能叫什么呢? 嘿,叫的可多了,好些個您不一定知道哦! ![]() 從早先,“良人”開始, ▼▼▼ 這稱呼挺好聽,“良”就是“好”, 那時的男人估計是不花心吧。所以叫“良人”? 丈夫管老婆也叫“良人”, 相敬如賓的感覺。 熟悉的一聲:“郎君” ▼▼▼ 古代妻子對丈夫的稱呼;通稱貴家子弟為郎君。 京劇《孔雀東南飛》 (走近焦仲卿,溫存地問他) “郎君好容易請假回來, 適才還是歡天喜地, 忽然悶悶不樂,所為何來?”
妻子稱丈夫為“郎君”,是一種雅稱; 相對應(yīng)稱妻子為“娘子”, 同樣是對妻子的愛稱。 不過對于北京爺們,讓他們喊聲“娘子” 估計一身雞皮疙瘩。
值得一提的“大官人” ▼▼▼
一看到“官人”二字,不用多想, 腦子里直接蹦出“西門大官人”。。。。 在宋代,宮延中流行“官家”一詞; 老百姓中自然就把“官人”這個詞流行開來。 到了今天,咱們還把新郎叫稱“新郎官兒”。 看來這個“官”字流傳太久了。
官宦人家常用:“老爺” ▼▼▼
老爺一詞,不僅限于對丈夫的稱呼, “土地老爺”、“巴依老爺”, 有對一家之主的尊重, 不過在官宦人家,對丈夫這樣稱呼, 其在家中的尊貴地位不言而喻。 不過,北京土語里,“老爺兒”,多加個兒音, 可就是太陽的意思了。
舊時妻稱夫也稱:“外子” ▼▼▼
宋代,妻子也有稱自己的丈夫“外人”的, 再文雅點兒的就叫稱做“外子”, 相對于妻子的“內(nèi)人” 在外人面前,有時直接說“賤內(nèi)”、“家內(nèi)”; 在北京,還愛叫:‘’冤家”、“家里的”、“屋里的”
要拉長音兒的:“相公” ▼▼▼
“相~~~公~~~”,只要看到這兩個子, 就讓人不由自主地拉長了音兒, 咱北京的京劇里、 還有越劇、無論是青衣還是花旦, 這倆字兒使用頻率極高~
相公一詞在古代,可是比官人更勝一籌, 可見在古時男人的地位達到了極盛, 當(dāng)然,還有生活中,麻將不能胡牌了, 也愛喊上語句:嘿,成相公了。
到了北京八九十年代,詞語就豐富更多, 更有涵養(yǎng) ▼▼▼ 先生—— 有仰慕、尊敬的感覺, 至今在海外華人中和港臺地區(qū)還在廣泛地使用。 愛人——總覺得,丈夫稱妻子多用, 不再“屋里的”、“做飯的”等有歧視色彩的稱謂, 男人——歸屬感,加個定于語:“我男人”。
現(xiàn)如今,再喊“老公”的時候, 各位是不是已經(jīng)叫順口了? 這眼前的爺們兒,和“太監(jiān)”一個稱呼,能喊出口? 其實,稱太監(jiān)叫“老公”時, 發(fā)音“老”字要拉長尾音上揚,“公”字發(fā)輕聲。 所以,對于今天的叫法,您大可不必太在意。
不過在北京的大街上,聽到了“孩兒他爹” 或是喊“我爺們兒”的北京大妞,還真是倍感親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