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人習慣上將函谷關以西地區(qū)稱為關中?!而欓T宴》:“沛公欲王關中,使子嬰為相?!薄哆^秦論》:“始皇之心,自以為關中之固?!?br>
關中,只因西有大散關,東有函谷關,北有崤關,南有武關,為四塞之國,故稱關中。在冷兵器時代,這四關堪稱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真乃固若金湯。 關西,指函谷關或潼關以西地區(qū)。《赤壁之戰(zhàn)》:“馬超、韓遂尚在關西,為*后患。”今陜西、甘肅一帶。 關內(nèi):1 、古代在陜西建都的王朝,通稱函谷關或潼關以西王畿附近叫“關內(nèi)”。2 、明清稱山海關以西地區(qū)為“關內(nèi)”。又,今四川省康定縣以東地區(qū)亦稱為“關內(nèi)”。 關外:1、秦、漢、唐定都陜西的王朝,稱函谷關或潼關以東地區(qū)為“關外”。2、明清稱今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為“關外”,因位于山海關以外而得名。 中國著名關隘 居庸關 古長城的一個重要關口名。在今北京市昌平縣境內(nèi)。取“徒居庸徒”之意而得名。三國時稱西關。北齊時改為納款關。唐代沒有居庸、薊門、軍都等關。遼以后都稱此關為居庸關。此關地勢險要,歷來為兵家所爭奪。841年,幽州(今北京)發(fā)生兵亂,雄武軍節(jié)度使張仲武因扼住居庸,斷亂軍糧草,使亂軍陷于困境,得以收復幽州。 玉門關 古代關隘名。故址在今甘肅省敦煌縣西北。此關北依天山余脈,南接阿爾金山,為中國古代通往西域的重要門戶。為漢武帝開辟河西后所置。前108年,漢將趙破奴破車師國,前104年,李廣利兩伐大宛國均由此關出師。 嘉峪關 古代關名。在今甘肅省嘉峪關市西。此關南屏祁連山,西北靠嘉峪山,兩山夾峙,北大河橫貫其間,為古代肅州(今甘肅省灑泉市)西北門戶和河西走廊西端之咽喉。明正德年間,即倚此關抵御吐魯番東侵。 仙人關 古代關隘名。在今甘肅省徽縣東南。此關西臨喜陵江,南接略陽北界,北有虞關緊接鐵山棧道,是關中、天水進入漢中的要地,也是由陜?nèi)氪ǖ闹匾屎怼?134年,宋將吳玠軍在此據(jù)險堅守,大敗金兵,使金軍南下的企圖破滅。 陽關 古代關名。故址在今甘肅省敦煌縣西南,因居玉門關之南而得名,與玉門關同為西漢通往西域的交通門戶。宋代以后,隨著中西陸路交通的逐漸減少,關址漸廢。 天井關 古代關名。又稱太行關。在今山西省晉城縣南部太行山頂。因關南有三所深不可測井泉而得名。這里適當太行南北要沖,形勢險峻,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戰(zhàn)國時,秦與韓、魏相爭上黨,多交戰(zhàn)于此。東漢建武元年(25年),馮異得過此關,連拔上黨兩城。 雁門關 古代關名。又稱西陘關。在今山西省代縣城西北雁門山腰。與附近寧武關、偏關合稱三關。因“兩山對峙,其形如門,蜚雁出于其間”而得名。關附近峰巒疊嶂,峭壑陰森,異常險要,為歷代鎮(zhèn)守重地?,F(xiàn)關城為明洪武七年所建,為當時的軍事重鎮(zhèn)。唐會昌二年(842年),回紇侵犯唐朝,唐河東節(jié)度使劉沔進屯雁門,爾后向大同出擊,打退了回紇兵。 石嶺關 古代關名。在今山西省陽曲縣東北。此關形勢險要,為山西北部之要沖。唐朝為防止突厥南下,曾駐兵于此。宋與契丹相爭,也屢次在此交戰(zhàn)。979年3月,宋攻北漢之時,曾在此重創(chuàng)遼援北漢之軍。 平型關 古代關名。在今山西省繁峙縣東北。此關西托雁門之險,東擁紫荊之固,山勢險要,道路崎嶇,為古代出入晉、冀兩省北部的重要交通孔道,歷為兵家戍守之重鎮(zhèn)。 娘子關 古代關名。又稱葦澤關。在今山西省平定縣東北,晉、冀兩省交界處。此關地勢險要,兩山夾峙,東與井陘相通,為古代太行山重要關口和太原東方的屏障,歷為兵戍要地。唐時曾設承天軍,宋時設承天塞,明設承天鎮(zhèn)。 潼關 古代關名。在今陜西省潼關縣北。東漢末在此設關。此關扼黃河要津渡口,鎖東西交通咽喉,歷來為關中地區(qū)的防守重地。211年,曹操派兵以攻漢中為名,由河南進軍關中,因馬超、韓遂等扼守潼關,致使曹操頗費周折才得以進據(jù)關中。 蒲津關 古代關名。又稱臨晉關。在今陜西省大荔縣東。是黃河重要的古渡口和秦晉間的重險之地。戰(zhàn)國時魏在此設蒲津關。漢武帝時改名臨晉關。前205年,漢高祖劉邦曾由此關進入河內(nèi)(今河南省沁陽縣一帶),擊虜了殷王邛。唐初,李淵父子能順利引兵自太原而下,也主要是由于蒲津守將的不戰(zhàn)而降。 武關 古代關名。在今陜西省丹鳳縣城東。和潼關、蕭關、大散關被稱為秦之四寨。關東崖懸壑深,狹窄難行,險阻天成。秦末劉邦取此道入關,滅掉了秦王朝。 大散關 古代關名。在今陜西省寶雞縣南大散嶺上。此關扼南北交通要道,是秦、蜀往來的咽喉,為歷代兵家必外之地。宋時吳玠、吳鱗兄弟率軍扼守此關,打敗金兵多次進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