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井古鎮(zhèn)湮沒在漫漫歲月里,已經將近一個世紀了。
這個小鎮(zhèn)殊不簡單,地處云南元謀,那是東方人類始祖元謀猿人的故鄉(xiāng);所在的祿豐縣,又是恐龍之鄉(xiāng),出土了大量的史前恐龍和臘瑪古猿化石;黑牛也曾揚名江湖多年,靠的卻是普天下民生所需之物:井鹽。
上下幾千年,一只大黑牛,神一般的存在
傳說4000多年前,此地蠻荒偏僻,民生維艱。
有彝女李阿召放牛山野,走失一黑牛,四處尋找,終發(fā)現黑牛于山下舔地不止,近看大驚,地皮舔去,露出白花花的鹽鹵,以手沾食之,甚咸,遂奔走相告,自此八方土人皆來取食。此處久挖成井,即為“黑牛鹽井”。
后人為感念這一人一牛,于后山七星臺上,修大井龍祠,奉李阿召為女龍王,雍正皇帝親題“靈源普澤”;
這黑井人飲的龍川水,吃的黑牛井鹽,飲水思源,吃鹽想牛。于是在黑牛鹽井處塑黑牛像,建黑牛廣場,勒石刻碑,以供人緬懷紀念。
黑井鹽品質純良,腌制肉蔬滲透力強,是聞名吃貨界的宣威火腿的專用鹽,開采之后,一時占據了西南百姓食用鹽的半壁江山。
從南詔國起,黑井鎮(zhèn)的鹽井采的鹽,成了專供皇家朝廷的貢鹽,限量開采。
直到明洪武年間,官府從應天府征召64名工匠進駐黑井,大事開挖鹽井,從之前的三口鹽井,發(fā)展到近十口鹽井,并因鹽興鎮(zhèn),發(fā)展了與各地的商貿往來。
至此,黑井古鎮(zhèn)繁榮興旺,直至清朝,上繳鹽稅一度高達云南鹽稅總額的六成多。
清末民初,因鹽致富的大鹽商武維揚,還組織了護鹽手槍隊,猶如抗戰(zhàn)時期的敵后武工隊。
小鎮(zhèn)豪宅武家大院,便是其遺留的歷史見證。
數百米老街,一碗稀豆粉,馬幫的早飯
古鎮(zhèn)的數百米老街,是販鹽馬幫來往歇腳打尖的必經之地。古鎮(zhèn)千年歲月安穩(wěn),至今仍有隋唐余韻的巷坊,縱橫交錯。
臨街的人家,家家戶戶的窗臺,都砌著青石板平臺鋪面,有啥要賣的雜貨,推窗擺臺上,過路客商馬夫,皆伸手可取,銀貨兩清。
古鎮(zhèn)的早晨,清凈人少,在老街上的小店里叫一碗“稀豆粉”,一杯豆?jié){,入口濃郁的黃豆香,還帶有些許柴火煙熏味兒,與城里大超市里賣的淡而無味的豆?jié){,真不可同日而語。那碗稀豆粉,是舊時馬幫風塵仆仆風雨兼程送鹽,饑寒交加時的早點。店家為節(jié)省馬夫時間,將豆米磨成粉熬成糊,加入一勺辣子,馬夫站街邊昂頭呼嚕呼嚕幾口,喝個底朝天,便可轉身上路。
相去不遠,有家“會友堂”,里面的灰豆腐、鹽悶雞,做法簡單,卻保持了山里食物的本來味道。鎮(zhèn)上的幾餐,雖談不上極致的美味,但是樸素妥帖的安撫了人們的胃。
黃昏飯畢,沿著古鎮(zhèn)長街散步,走到鎮(zhèn)口,是個頗大的菜市場,賣菜的人們散了,買了一串野葡萄,黑的發(fā)紫,入口酸澀汁甜具備,吃的很歡喜。
慶安堤上,真武觀里念佛經,到底是佛還是道?
安慶堤,是黑井古鎮(zhèn)在屢遭山洪之害后,于明末修筑的長達300多米的抗洪堤壩,
全以紅砂條石加三合土、鐵榫卯合筑就,猶如長城城墻般,屹立鎮(zhèn)外山坡,抵擋了無數次泥石流的沖擊。
從鎮(zhèn)口的安慶堤,爬上半山腰的真武觀。觀里有身著道袍的道士,玉皇閣里供的是玉皇大帝??赡窦毬?,大殿里播放的梵音,卻是“南無阿彌佗佛”經文。幾位老奶奶正虔誠的跪拜上香。
往功德箱里放完了錢,楞了半天,百思不得其解:這是道觀乎?佛廟乎?咱中國最最傳統的本土道教,何時與印度傳入的佛教合二為一了?
再往山上,還有飛來寺,古僧人墓群,其中的高僧寬宏法師曾先從軍后出家,故又稱將軍墓。
高僧圓寂多年,這山中道觀之迷,誰來解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