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08-15 14:52 來源:光明網-文藝評論頻道
作者:妥 東 6月,北京作家協(xié)會在白洋淀組織召開網絡文學寫作新狀態(tài)座談會,唐家三少、蝴蝶蘭、公子衍、源子夫等40多位網絡作家與會并暢談寫作心得,以及如何應對新形勢。形勢在變化、時代在變遷,但一些基本問題是不變的,仍需正視并嘗試解決。具體到網絡文學領域,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網絡文學以網絡為載體,以連載為特點。連載周期通常比較長,少則幾個月,多則好幾年。長時間講故事,遇到的第一個問題便是如何保持連續(xù)性。也就是說,同一人物在不同場景之中,須保持符合自身思維、性格、習慣的行為方式。除此,還要兼顧故事發(fā)展,以及讀者對角色的熟悉程度,進行周期性的回顧和鏈接。 其次,是寫作架構。網絡文學中往往包含大量有名有姓的人物。有時候,一個次要人物的兩次出場之間,會有很大的時間間隔。如何保證他們不被忘記,如何讓他們巧妙穿插在小說中,從不同方面影響主人公的行為,比較費思量。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它甚至是評價作者寫作功底的重要參照。成熟的網絡作者,通常會給小說中的次要人物以適當?shù)幕顒訒r間和空間,讓他們以鮮明的性格特征被讀者記住。而初出茅廬的寫手,可能會在這點上比較欠缺。 最后,是讀者問題。如何讓讀者保持熱情和忠誠,是每個網絡作者必須思考的問題。所謂忠誠,其實就是給讀者一個理由,讓他們在周期性的更新中不斷回到作品上來。這就在根本上規(guī)定了網絡文學敘述的動力必須是故事,而非純粹的主題或形式。從具體實踐來看,有必要在每個分節(jié)的結尾部分提升強度。換言之,在每次更新或連載的結尾,安排一些扣人心弦的懸念或話題,有助于提升讀者的閱讀興趣。 只有把這些基本問題處理好了,作品才能有一個扎實的架構,并在此基礎上實現(xiàn)創(chuàng)新和提高。作為一種新型文學,網絡文學發(fā)展至今,作品質量參差不齊。關于網絡文學在文學史上的位置,以及網絡文學能否進入經典行列,目前學界尚未形成統(tǒng)一的認識。多年來,網絡文學研究者寥寥。除了因為網絡文學自身體量太大、難以把控之外,還與研究者的消極心態(tài)和理論話語的普遍缺失有關。很多學者在不了解的情況下,不假思索地將網絡文學等同于垃圾,認為它們不值得研究。之所以會有這種誤解,或許與“網絡文學不是純文學”“網絡文學的市場化意味太濃”等論調有關。 長期以來,我們總是試圖將文學從市場或商業(yè)行為中剝離出來,然而事實上,僅靠一腔熱血和情懷,并不足以促使作家拿起筆桿子去創(chuàng)造。很難想象,如果沒有稿酬支持和激勵,中國的文學會有今天的繁榮氣象!從這個角度來講,網絡文學追求市場效益也無可厚非,但一定要有原則和操守,切勿急功近利。 縱觀整個文學史,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每個時期在新的文學運作模式下,都有相應的經典誕生。在傳統(tǒng)文人的小眾抒情之后,現(xiàn)代文學逐步探索出了適合自身發(fā)展的運作模式,其中最根本的轉變在于,開始去尋找一種新的步調,甚至一種新的情感。進入后現(xiàn)代這樣一個取消深度模式的語境里,網絡文學作為突出代表,如雨后春筍般迸發(fā),便不足為奇了。而在這種新的運作模式下,也應該有適應其標準的經典出現(xiàn)。盡管市場經濟以它特有的標準——點擊量、粉絲數(shù),在篩選層面給了我們部分答案,但這并未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如何建構科學的評價標準,才是影響網絡文學進入經典行列的關鍵因素。例如,傳統(tǒng)的文學評價標準,如何在有效的意義上對網絡文學進行篩選,值得深思。更進一步說,網絡文學是文學經典譜系運行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在文學流變的過程中,網絡文學作為一種新形態(tài),定然不會缺席。 這兩三年,我們看到,主流文學對網絡文學的接受逐步放開,網絡文學進入主流批評的趨勢有所加強。從《人民文學》刊發(fā)網絡文學作品,到網絡文學大獎賽的舉辦、網絡文學排行榜的推出等一系列舉措,無不表明了主流批評話語介入網絡文學的決心。有了全社會的主動關注和積極引導,期待網絡文學會有新的面貌! (作者妥東系山東師范大學文學院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專業(yè)2016級碩士研究生) [責任編輯:劉冰雅]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