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梵蒂岡】藝術家成就的上帝之城
瀟湘藍

進入羅馬城,穿過一段深邃刺眼的地道,里面一群黑人小販們逗比的眼神,然后在導游指導的“往前沖”的過馬路方式下,款款步入梵蒂岡。一路上還前前后后嘻哈著關于教皇的笑話,一抬頭,一圈碩大恢弘的柱廊矗立在眼前,我頓時收住口,輕嘆一聲:好壯觀啊。 


圣彼得廣場,284根大理石圓柱,圍成一個圓,在結構上與教堂的大圓頂相偕。在精神上,猶如彼得伸出的手臂,歡迎著來自世界各地的信徒。這種博大深厚、氣勢磅礴的動感場面,將建筑與信仰,藝術靈感與教宗旨意,融合在一起,迸發(fā)出驚世駭俗的藝術感染力和無比強大的宗教力量。
這就是意大利人貝爾尼尼的非凡之作,文藝復興時期最后一位全能型的藝術大師。


( 青銅華蓋)

( 圣彼得寶座)
圣彼得大教堂,初次來,基本上就是領略貝爾尼尼的卓越風采。
青銅華蓋和圣彼得寶座,這是他的另二件杰作。
宏大的構建、繁復的修飾、澎湃的激情、絢麗的色彩,豐富的想象力、動感而輕盈的畫面、健壯而剛毅的宗教人物……這些,就是巴洛克藝術。

《圣殤》,米開朗基羅23歲時的作品。
在技巧上,堅硬的大理石表現(xiàn)出人體的柔軟無力,更不用說諸如絲綢、皺褶、肌肉、比例等,令人無法想象。
我感動的還不是這些技術上的精湛。試想,大師當年,一個年輕的初出茅廬的小子是如何震驚人才輩出的意大利的呢?關于耶穌和圣母的題材,被無數(shù)次演繹過。那些作品中耶穌都是剛強不屈的,圣母都是悲痛欲絕的。而在米大師的眼里,耶穌也是人,被強權和邪惡迫害而死,人體一樣頹軟,不管靈魂有多少偉岸。而作為圣母的瑪利亞,是像一個平常婦人一般嚎啕悲戚,還是像圣母那般悲愴中不失平靜,愛恨中愈加意志堅定。米開朗基羅以與年齡不相襯的成熟解讀,表達了靈魂的高貴與精神的永恒,母愛的最高境界?;蛟S這才是信仰的力量,才是圣殤最好的詮釋。我想,這是對教義的深刻認識,也是米開朗基羅的真實和偉大,大師之所以為大師,從來與虛妄和流俗無緣。
但是米開朗基羅有一個遺憾,那就是在圣母胸前的綬帶上留下了自己的署名:來自佛羅倫薩的米開朗基羅。后人為看到這一行簽名而歡欣振奮,當年,大師卻深深為自己的淺薄而后悔不已,此后,所有的作品無一署名。
站在這樣的大師和這樣的作品面前,你的渺小,無處安身。



梵蒂岡還有兩件大師作品,天頂畫《創(chuàng)世紀》和大型壁畫《最后的審判》,在西斯廷教堂內(nèi)。梵蒂岡可靜觀的太多,不論是熱鬧還是門道。

( 拉斐爾去世前完成一半的作品:基督顯圣)
一個與藝術之神同在的非凡國度。
上帝按自己的方式造人,藝術家以自己的方式成就上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