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你了解十六國時期這段歷史,熟悉了十六國時期的各路梟雄,就會漸漸體會到人與人之間的差距有多么的大。有些人處心積慮,不惜誅殺自己的兄弟父母也要登上帝位,而有些人放著皇帝的位子都不做,一心想著歸順。 前涼國君張駿就是后面這類人,他擁有治國理政的大才,也占盡了天時地利人和的優(yōu)勢,可以說稱帝是眾望所歸。但是他偏偏極度效忠晉王朝,想盡一切辦法也要歸順于晉,一輩子為了這個目標可謂費盡周折。今天就為大家?guī)磉@段歷史。 張駿是前涼君主張寔的大兒子。短命的張寔沒當幾年國君就被叛賊閻沙殺害了,由于張駿當時年紀尚小,所以由他的叔叔張茂繼承了涼州牧這一職位。后來張茂病死,張駿就順理成章成了涼州的接班人。 這里先為大家科普一下當時的歷史形勢。張駿成為涼州的統(tǒng)治者,是在公元324年。那時候西晉早已滅亡,東晉皇室已經(jīng)南遷到建康,天下諸侯割據(jù),地處西北邊疆的涼州,名義上還是隸屬東晉,其實東晉根本管轄不了它,所以涼州實際上已經(jīng)是一個獨立的王國。 當然,這種混亂的局面在當時也鬧出不少笑話。張駿的叔叔張茂剛剛去世,原先西晉的特派大臣史淑就以朝廷的名義,封張駿為涼州牧。 與此同時,當時已經(jīng)獨立出來的前趙國君劉曜也特地派人到甘肅,冊封張駿為涼王。幾天之內(nèi)同時受到兩份封賞,真不知道當時張駿的心理是多么糾結。 幸好張駿思想比較堅定,雖然當時東晉政權非常窩囊,但是張駿心中一直有一個原則,那就是晉朝才是唯一的正統(tǒng),于是張駿開始不惜一切代價與東晉取得聯(lián)系。 這個看似簡單的想法,在當時復雜的局面下卻難于登天,張駿想來想去,還是從四川借道與東晉取得聯(lián)系相對容易一些。當時統(tǒng)治四川的是大成國國君李雄。 李雄已經(jīng)自己稱帝,對晉朝早就沒了想法,張駿就對他來了個軟硬兼施。一開始,張駿義正言辭寫信教訓了李雄,教育他要忠君愛國,趕緊去掉帝號,乖乖作東晉的臣子。然而李雄并沒有鳥他。 又過了幾年,張駿眼看這第一道坎都過不去,只好放下姿態(tài),求李雄讓他的使者借道去建康,甚至不惜向立雄稱臣,最終李雄勉強答應。 別看劉駿對李雄這么軟弱,其實這些年來在治理涼州方面,劉駿可謂是盡顯大才。他知人善任,提拔了很多名仕,又大力發(fā)展經(jīng)濟,使得百姓的生活越過越安穩(wěn)。 在那個戰(zhàn)亂紛爭的年代,張駿統(tǒng)治的涼州獨立于戰(zhàn)火之外,成為了一片少有的富足之地。張駿雖然一直沒有稱帝,一直還想著歸順東晉,當時他所做的事早已經(jīng)相當于一國之君,而百姓對他也非常愛戴,早就把他當成了賢明的君主。 公元345年,張駿自封為大都督、假涼王,受到當?shù)厮腥说膿泶?。即使自立為王,他在朝中所設的官職基本都是按照東晉的標準,可見他忠君愛國的心一直沒變過。第二年,張俊就生病去世了。在他的治理下,涼州變得國富民強,他的忠義精神堪稱后世之楷模。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