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王獻之比鐘繇晚出近一百年,王羲之介于二者之間。我們認為鐘繇的《薦季直表》是小楷制度化書寫中的一個特例,而王羲之則是小楷制度化中的完善者,王獻之的《玉版十三行》則是小楷制度化中的杰出者,甚至可以說是巔峰式的代表作……… 查律:理解王獻之小楷《玉版十三行》 整理編緝 |《書法當代》 文章來源 | 網(wǎng)絡 ★★★★★ 王獻之的《洛神賦十三行》與鐘繇的《薦季直表》都是魏晉小楷的重要代表,在形態(tài)上形成反差,深入認識兩者的異同才能更好地把握魏晉楷書。 《玉版十三行》即晉王獻之所書小楷《洛神賦》,抄錄曹植《洛神賦》句。是王獻之小楷的代表作品,也堪稱小楷中的神品。 一、從鐘繇到王獻之 王獻之比鐘繇晚出近一百年,王羲之介于二者之間。我們認為鐘繇的《薦季直表》是小楷制度化書寫中的一個特例,而王羲之則是小楷制度化中的完善者,王獻之的《玉版十三行》則是小楷制度化中的杰出者,甚至可以說是巔峰式的代表作。 三國 鐘繇 薦季直表(局部) 晉 王羲之 樂毅論(局部) 晉 王獻之 洛神賦(局部) 二、“漸入漸出”與“頓起頓收” 1. “漸入漸出”是指在起筆的時候筆尖觸紙后并不作明顯頓切即行筆,收筆時也不作頓切即提筆收起。 2. “頓起頓收”則相反,在起收筆時都有意停留并作頓切的起收筆形態(tài)。 3. 前者以意行筆,后者以法行筆。 三、字形呈現(xiàn)方式 由于鐘繇的筆畫較粗,“漸入漸出”的行筆呈現(xiàn)為漸漸膨脹的筆畫形態(tài)。因而,字整體呈現(xiàn)為“由隱而顯”。 由于王羲之書寫時“頓起頓收”,字形顯示了明確的外形邊界,字形邊際清晰。 王獻之的筆畫清瘦,因此其“漸入漸出”的行筆呈現(xiàn)為筆畫兩端向字外的無形延展。字整體“由顯而隱”。 四、“隱顯”與“韻” 吾所謂隱顯者,非獨為山水而言也。大凡天下之物,莫不各有隱顯。顯者,陽也;隱者,陰也。顯者,外案也,隱者,內(nèi)像 也。一陰一陽之謂道也?!宀碱亪D《畫學心法問答》 無形則人不得而見之,幽也。無形,非無形也,人之目力窮于微,遂見為無也。心量窮于大,耳目之力窮于小。——清王夫之《張子正蒙注·卷一》 王偁定觀好論書畫,嘗誦山谷之言曰:“書畫以韻為主?!庇柚^之曰:“夫書畫文章,蓋一理也。然而巧,吾知其為巧,奇,吾知其為奇;布置開合,皆有法度;高妙古淡,亦可指陳。獨韻者,果何形貌耶?”定觀曰:“不俗之謂韻?!庇柙唬骸胺蛩渍邜褐?,韻者美之極。書畫之不俗,譬如人之不為惡。自不為惡至于圣賢,其間等級固多,則不俗之去韻也遠矣?!倍ㄓ^曰:“瀟灑之謂韻?!庇柙唬骸胺驗t灑者,清也。清乃一長,安得為盡美之韻乎?”定觀曰:“古人謂氣韻生動,若吳生筆勢飛動,可以為韻乎?”予曰:“夫生動者,是得其神,曰神則盡之,不必謂之韻也?!倍ㄓ^曰:“如陸探微數(shù)筆作狻猊,可以為韻乎?”予曰:“數(shù)筆作狻猊,是簡而窮其理,曰理則盡之,亦不必謂之韻也?!蹦烁嬷唬骸坝杏嘁庵^韻。”——宋范溫《論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