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間收藏奉天融通基地2017-08-28 “游絲工”亦稱作“游絲刻”、“游絲白描”、“游絲毛雕”,即以細若游絲的陰刻線表現(xiàn)玉器紋飾特征的琢玉技法;紋飾細膩、流暢華美、技藝精湛,令人嘆為觀止!然拘于早期文獻記載之闕疑、加之傳世、出土“游絲刻”典型器難得一見等原因,關于漢玉“游絲工”技法的精準認知,長期以來一直存在歧義而無法準確定論?!坝谓z工”治玉工具、技法等相關問題至今尚在探索研究之中。 文獻記載漢代“游絲工”,最早見于明代高濂《燕閑清賞箋·論古玉器》:“漢人琢磨,妙在雙鉤,碾法婉轉(zhuǎn)流動,細入秋毫,更無疏密不均,交接斷續(xù),儼若游絲白描,毫無滯跡。”高濂,賞玉細微、所述精準、盡知其妙,應為揣摩、把玩過精美器物后得之精準論述。 若以高濂上述“雙鉤碾法”一說為斷定“游絲工”之標準,確認一件漢玉的陰線雕琢技法為“游絲工”,則需具備以下幾個條件: 1、陰線雕琢為“雙鉤碾法”,形為“雙鉤陰刻線”即“雙陰線凸顯陽線”,沿襲商周雙陰起陽琢玉技法。 2、陰刻線細如發(fā)絲,刻線轉(zhuǎn)角處,婉轉(zhuǎn)流暢。 3、陰刻線條雕刻規(guī)整清晰、疏朗有致,無斷續(xù)或阻滯壅塞現(xiàn)象。 “游絲工”至遲可追索至春秋中晚期,高濂闡述“雙鉤陰線,游絲白描”,實則僅為漢玉眾多“游絲工”陰刻線中的一種經(jīng)典絕美琢玉技法,而非概指漢玉“游絲工”之全部。 西漢至東漢之際,“游絲工”陰線有了明顯變化,線條較前期更為淺細、規(guī)范、流暢、精致,有些精品中的“游絲工”,陰線刻劃得極為細淺,肉眼觀之時隱時現(xiàn)、若有若無,以至需要借助不同的光感角度,都難以窺其全貌; 細如毫發(fā)般陰刻線雕琢得如此規(guī)范、精準實在難于想象,微痕觀察卻又線條清晰、流暢自如、精整考究,絕少有深淺粗細不均、崩裂起毛、斷線滯跡現(xiàn)象,表明當時“游絲工”技法以臻與完美。 高濂所述的漢玉“雙鉤碾法”、“雙陰起陽”僅是漢代“游絲毛雕”琢玉精湛技法之一,在一些漢代特殊制式精美玉器中,有部分“雙陰起陽游絲刻”琢技表現(xiàn),因而不能將其作為定義、判別漢玉“游絲工”的唯一標準。
----- 中華博古基地-網(wǎng)站中華博古論談-群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