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二律 古代音樂律學名詞,定音方法,根據(jù)中國古代音樂史上著名的三分損益法,將一個八度分成 12個不完全相等的半音的一種律制。中國古代傳統(tǒng)的十二律與西方現(xiàn)代十二平均律最大的不同在于,中國傳統(tǒng)十二律是不完全相等的,接近差不多相等,但是西方現(xiàn)代音樂十二律是完全相等的十二個半音!
古代十二律 由低至高分別是: 黃鐘(huáng zhōng)、 大呂(dà lǚ)、太簇(tài cù) 、夾鐘(jiā zhōng)、姑冼(gū xǐan)、中呂(zhōnglǚ)、蕤賓(ruí bīn)、林鐘(lín zhōng)、夷則(yí zé)、南呂(nán lǚ)、無射(wú yì)、 應(yīng)鐘(yìng zhōng)。 十二律又分陰陽兩類,凡是奇數(shù)位置的六律稱為陽律,偶數(shù)的六律稱為陰律。 另外,奇數(shù)各律稱 “律”,偶數(shù)各律稱“呂”,故十二律又簡稱“律呂”。 陽律六:黃鐘、太簇、姑冼、蕤賓、夷則、無射; 陰律六:大呂、夾鐘、仲呂、林鐘、南呂、應(yīng)鐘。 與這種陰陽六個音音階相似的 西方音樂的音階叫做“全音階” (尤其是爵士音樂) 全音階在大量的現(xiàn)代流行音樂里面有許多應(yīng)用 如:蔡依林《愛情三十六計》的前奏等等!只是不知蔡依林這歌里用的是陽律還是陰律 呂 !! 現(xiàn)代交響音樂也有許多運用實例! 中國古人最早是何時開始有這些音樂律學研究的呢? 我認為是一萬年前左右伏羲時代,傳說琴瑟皆為伏羲所造! 但是我這種觀點沒有實證可以佐證,好吧,那么就縮短到三四千年前的商代,這個時代是可以確定無誤的,因為西周時期禮樂大興,各種樂器制造業(yè)已經(jīng)相當先進(我認為周代樂器制造業(yè)甚至遠遠超過現(xiàn)代,例如彼時的曾侯乙編鐘歷經(jīng)兩千五百多年還依然可以演奏,性能完好)! 西周除了編鐘還有琴 瑟 鼓 笙 竽 笛 簫等等許多樂器,樂律學研究是制造這些樂器的基礎(chǔ),即使是笛簫制作,要想做出精品,也需要對律學有精準研究,古琴 編鐘這些樂器王者就更加不必說了,出土的各個時代的每個編鐘上面都有這個音律的名字,比如黃鐘,大呂等等??! 周代之前的古琴是五弦,文王武王各添一根弦,其后古琴七弦,也就是說周以前商代琴雖然只有五弦,但是可確認古琴制造的樂律學已經(jīng)相當成熟! 《周禮·春官·典同》:“凡為樂器,以十有二律為之數(shù)度?!?/span> 《呂氏春秋·古樂》:“次制十二筒,以之 阮隃 之下,聽鳳皇之鳴,以別十二律。其雄鳴為六,雌鳴亦六,以比黃鐘之宮,適合?!?/span> 《資治通鑒·后周世宗顯德六年》:“昔 黃帝 吹九寸之管,得黃鐘正聲,半之為清聲,倍之為緩聲,三分損益之以生十二律。” 胡三省 注:“三分其一而損益之,上生下生而十二律備矣。”參閱《漢書·律歷志上》。 在物理學聲學中,聲音的高低(如西洋音樂中的唱名Do 1、Re 2、Mi 3、Fa 4……)指的是與物體振動的頻率。當我們?nèi)∫缓唵挝矬w用來定音高時(如竹管、絲弦),測它的頻率與其長度是成反比的關(guān)系。如果物體的材質(zhì)固定,長度愈長,聲音愈低。 此外,當長度減為一半時,頻率將變?yōu)樵鹊膬杀叮婚L度增成為原先的兩倍時,頻率成為原先的一半。我們將這種互為二倍數(shù)的特殊比例,定義為彼此互為“八度音”。(學習西方音樂的朋友可以這樣理解:標準音A 是鋼琴上小字一組的A ,振動頻率440赫茲,高一個八度的A就是880赫茲,低一個八度的A是220赫茲,再低一個八度的A是110赫茲) 所以“三分損”(長度變?yōu)樵鹊?/3)與“三分益”(長度變?yōu)樵鹊?/3),彼此之間正是一個“八度音”的關(guān)系(4/3 是 2/3 的兩倍)。由此,我們便可以從九九八十一的長度出發(fā),試算前述藉由“三分損益”求得的長度,所得到的十二律∶ 另外,若在定律時不斷地使用三分損益的操作,最后一定會出現(xiàn)除不盡的小數(shù),使得在實際制作時容易產(chǎn)生誤差。然而在現(xiàn)實上,準確度(Percision)與精確度(Accuracy)絕對有其極限,所以經(jīng)過十二次的三分損益之后,已經(jīng)可以構(gòu)成一個(不甚完美)的音階循環(huán)。這也是為何中西音樂理論中,都不約而同地發(fā)展出以“12音階”為主流的原因。之后才會出現(xiàn)如純律、十二平均律等不同的改進或修正方法。 另外奇數(shù)各律又稱為“律”陽律,偶數(shù)各律稱為“呂”陰律,總稱為“六律”,“六呂”,或簡稱為“正律”,乃對其半調(diào)(高八度各律)與倍律(低八度各律)而言。(半調(diào)子的由來) 五音 【宮商角徵羽】我國五聲音階中五個不同音的名稱,類似現(xiàn)在簡譜中的1、2、3、5、6。即宮等于1(Do),商等于2(Re),角等于3(Mi),徵等于5(Sol),羽等于6(La)。 但是這“宮商角徵羽”五音的名稱是何時形成的呢?它們又是從哪里來的呢?
那么,“宮商角徵羽”這五個名稱又是從哪里來的呢?這就有多種說法了。 有的研究者說:它來自古代天文學,即是從二十八星宿的名稱而來的,如“宮”來自二十八星宿環(huán)繞的中心——中宮,其他四音來自不同的星宿名稱,這是“星宿說”; 而有的研究者說:它來自古人馴養(yǎng)的畜禽,說“牛、馬、雉、豬、羊”五個字在古代的讀音和“宮、商、角、徵、羽”近似,這是“畜禽說”; 有的研究者說:它們來源于古代氏族的圖騰,這是“圖騰說”; 而在古代的音樂著作《樂記》中的說法則為:宮為君,商為臣,角為民,徵為事,羽為物。說宮音代表國君,商音角音代表萬民……這是“君臣事物說”。(我傾向于此種說法,中醫(yī)治病開的中藥方里面也是這樣講究君臣搭配)
不論是“星宿說”、“畜禽說”、“圖騰說”或“君臣說”,各種說法都有一定的道理,都給音樂涂上了一層或神秘、或樸素、或帶有倫理觀念的色彩,表達了中國古人不同的音樂觀念。
古希臘“畢氏學派”認為音樂和數(shù)學可以凈化人的靈魂,(畢氏學派 公元前五六世紀)畢氏學派的“五度相生律”的方法與中國定音律的“三分損益法”相近。但是中國遠遠早于西方。 “許多中國人認為中國古代絕大多數(shù)東西都不亞于西方,除了音樂!” 他們的理論依據(jù)就是中國古代五音律只有五個音,相比七音律和十二平均律 存在先天劣勢 ,所以我覺得有必要讓大家了解一下:我認為中國古代傳統(tǒng)文化不僅僅是不亞于西方文化,應(yīng)該說是遠遠高于西方文明,而且不僅是其他各種文化強過西方,音樂也一樣,甚至音樂更加強,因為音樂的振動其實是萬物的根本!?。?/span> 由前面文字可知,中國古代不僅有五音律也有七音律,還有十二律,還有六音律呢! 比七聲少兩個音,少了4和7兩個音, 少了小二度,三全音, 少了尖銳的傾向性,較為平和! 這并非七音不全,亦非十二音不全, 而是五音全!這是一種審美習慣,一種哲學思想! 由于音律與太陰歷的月份恰好都是十二個,于是在中國的上古時代,人們便把十二律和十二月聯(lián)系起來。 依照《禮記.月令》上的記載,它們之間的對應(yīng)關(guān)系為∶ 其實每個律的音高的由來都有自己的傳說,追溯至上古。說法不一,無從考證。若想知其由來,可以去了解一下三分損益法。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