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明朝初期先民在歸善縣(今惠東縣)鹽洲島上結廬而居始,至明末清初已形成了一個村落群體了,史稱“十八寮”。即:寮仔(新進鄉(xiāng))、馬厝寮、大麥墩、李甲寮、東計墩、翁甲寮、沙楂墩、唐甲寮、薛墩仔、梅子墩、新墩仔、黃厝寮、好安墩、丁厝寮、施甲寮、前寮及白沙,加上中心集市貿易點(市仔),就是十八寮了。 大約在康(熙)雍(正)年間,薛墩仔(位于望斗王氏宗祠對面約150米處)因遷徙而散鄉(xiāng),而梅子墩、新墩仔與黃厝寮合并為望斗村;后來唐甲村分支辟建下寮港村。咸豐同治年間,沙楂墩(距翁甲村大廟對面約500米處)也因遷徙而散鄉(xiāng)。這樣,島內最后定格為十五個自然村,但人們還是習慣地稱之為十八寮。 與此同時,島外散布著一個漁村(史稱疍家船,慣稱后船,曾稱吉水,現(xiàn)稱新漁)及三洲、老園、霞坑、盤沿、東沖七鄉(xiāng)(沙埔、山下村、龍子村、上太平、下太平、東頭和大坑口),田坑、任厝田、橫石、西沖七鄉(xiāng)(楊厝寨、李厝寨、鹽倉、灣仔、渡頭、招魁嶺、九村嶺)。其中,老園、任厝田、橫石、九村嶺(位于鹽倉觀音廟南面約1000米處)因遷徙散鄉(xiāng)而湮沒。 霞坑、盤沿及東沖七鄉(xiāng)有史以來就隸屬大洲約,新中國成立初期仍歸鹽洲鄉(xiāng)管轄。
附:鹽洲古今姓氏
林、黃、王、陳、楊、李、鄒、翁、孫、麥、戴、程、蔡、鐘、蘇、潘、歐、曹、余、徐、羅、張、范、鄭、何、樊、賴、盧、溫、韓、方、郭、劉、洪、曾、呂、紀、陶、丁、梁、卓、黎、吳、魏、施、柯、譚、葉、姚、馬、尤、蔣、任、薛、許、謝等。 姓氏排名不論多寡,不分先后,如有錯漏,望乞原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