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寇準(962—1023年)是宋太宗、真宗兩朝的名相,他出身普通耕讀人家,科舉考試名次一般,卻得到太宗賞識,不到30歲進入宋朝的中央領導集體。太宗對寇準的賞識、提拔,是一段開封政壇佳話。 宋太宗雍熙二年(公元985年),也就是寇準擔任成安縣長的第二年,他離開成安,來到首都,得到了宋太宗趙光義的親切接見。按照當時的規(guī)定,一任縣長是三年,在這三年當中是不能隨隨便便離開本職崗位的。那么,寇準為何能在擔任成安知縣的第二年就見到太宗皇帝呢? 正常情況下,知縣不能離開崗位。也就是說,如果知縣離開了崗位,那一定是發(fā)生了非常事件。讓寇準離開成安知縣崗位的這個非常事件,就是北宋政權和黨項族首領李繼遷之間的戰(zhàn)爭。黨項是當時中國西北的一個少數民族,主要生活在今天的陜西北部一帶。自從宋朝建立,黨項就一直向宋朝的皇帝稱臣,名義上接受宋朝中央的領導,但實際上實行的是“區(qū)域內自治”。這種狀況持續(xù)了20多年,到了982年,也就是宋朝建立的第二十三個年頭,黨項人的首領李繼捧主動放棄自治。他親自率領族人到開封朝見宋太宗,獻上了土地和人民。太宗也在開封給李繼捧賞賜了宅邸,讓他在開封安了家。按照約定,黨項人的土地要交給宋朝政府,由政府派官員直接管理,而所有的黨項貴族都要搬到開封來。但是,在這些貴族當中,卻有一個人打死都不愿意這么做——這個人就是李繼捧的族弟李繼遷,他帶著一幫黨項人逃到了沙漠里,跟宋朝的政府軍打起了游擊戰(zhàn)。 寇準畫像 李繼遷的勢力不斷壯大,985年年初,他向宋朝邊境發(fā)動了一系列進攻。從二月到六月,戰(zhàn)事不斷升級。宋朝方面調兵遣將,向西北邊境增派了大量兵力。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應當就是在這個時候,寇準被從大名府成安縣長的位子上抽調出來,押運軍糧趕赴西北前線。押送軍糧是個苦差事,往前線送軍糧,不但苦,還有危險。但是,寇準不覺得苦,他覺得興奮。跟在大名府成安縣衙門里按部就班地審案、收稅的日子比起來,西北前線的一切都讓寇準感到興奮。這一次押送軍糧,是寇準第一次到西北前線去,也是他第一次跟軍方有接觸。他張開耳朵、瞪大眼睛,認真聽、仔細看,盡可能地收集各種有用的信息。他在思考如何解決邊境問題?;氐介_封之后,寇準把自己的思考整理成一篇書面報告,呈交給宋太宗。這篇報告今天已經不存在了,所以,它的具體內容究竟是什么,我們已經沒法知道了。 但是,就是這篇報告,為寇準帶來了人生的重要轉機。收到報告之后,太宗皇帝親自召見了寇準。太宗皇帝對這個年輕人很滿意,可以說是“一見傾心”。在親切交談之后,太宗讓人拿來紙筆,出了道題目《御戎策》,命題作文,對寇準當場考試??軠实倪@篇《御戎策》,也沒有留傳到今天,所以,具體內容是什么,我們也沒法知道??墒?,這篇《御戎策》的效果,我們是可以知道的:太宗皇帝一讀之下,頓時覺得自己果然眼力非凡——這個年輕人是五年前自己親自錄取的進士,很不錯嘛:人長得精神,有頭腦,文章也寫得漂亮……好,很好!太宗皇帝喜歡上寇準了。在此之前,因為押運軍糧有功,人事部門已經決定提前結束寇準的成安知縣任期,任命他做鄆州的通判。鄆州在今天的山東東平,通判是副州長——寇準提前得到晉升了。通判臨行,要當面向皇帝辭行的,這是宋朝的規(guī)矩。皇帝呢,通常情況下,也要借著這個機會,一方面進行訓示,另一方面跟臣子聯絡感情,從中發(fā)現人才。辭行讓寇準在985年夏天再次見到皇帝。再見之時,太宗竟然有些舍不得寇準了。他覺得,讓這個人去山東太可惜了,他要把寇準留下來,放在開封的中央機關,繼續(xù)就近觀察。于是,太宗“金口玉言”,取消了寇準的鄆州通判任命,把他留在了三司工作,宋朝的三司差不多相當于今天的財政部。 在三司干了四年之后,989年七月,寇準進入樞密院,擔任樞密直學士,成為皇帝的參謀、顧問,直接在太宗皇帝身邊工作。說起寇準任樞密直學士的事,有段插曲絕對值得一提。寇準在三司任職三年之后,太宗對宰相說:“我想要提拔寇準,你們看看應當給他安排個什么職位呢?”宰相們討論了一下,提出了一個方案——“開封府推官”?!伴_封府”大家都知道了,那是宋朝的都城,是包公“包龍圖”曾經“打坐在”的地方?!巴乒佟笔鞘裁锤拍钅兀块_封府有知府,這相當于市長;有判官,這相當于副市長;判官下面就是推官了,大概可以算是“市長助理”吧。這個職位還是相當重要的。宰相們的方案報上來了,說要給寇準一個開封府推官。結果太宗皇帝說:“這個職位怎么可以用來安排寇準呢!”不行,你們再想。宰相們去想了,回來說“要不就讓寇準做樞密直學士?”這個時候,但見太宗皇帝“沉思良久”,才開口說:“且使為此官可也?!笔裁匆馑寄??“行啊,那就讓他暫且做這個官吧?!睍呵易觯@意思大家都明白,那也就是說,太宗皇帝對這個提拔力度仍然不滿意,只是考慮到方方面面的因素,比如寇準資歷還淺,所以,不能一步到位。但是,方向是明確的,太宗皇帝已經向開封政界公開表示,寇準這個人,他要重用。 果然,過了不到兩年,在淳化二年(991年)的四月,寇準被任命為樞密副使。樞密院是宋朝的最高軍事機構,由皇帝直接領導,不歸宰相管。樞密院的正副長官和正副宰相一起,構成了宋朝的中央領導集體。寇準做樞密副使,就是正式進入中央領導集體了。這個時候,他連30歲生日還沒過呢。大約三年半之后,到了994年的9月,寇準剛過完33歲生日,就被任命為參知政事(也就是副宰相)。宋朝“史上最年輕的”中央領導干部寇準“閃亮登場”。 太宗皇帝為什么會對寇準如此器重呢?那肯定是由于寇準有治國安邦的能力,是當宰相的材料了。但是,僅僅這么回答,那就太簡單了。太宗皇帝之所以如此下力氣提拔寇準,應該還有以下三方面的考慮。 第一,寇準的社會關系簡單,跟當時的各種政治勢力沒有太多糾葛。一般來說,看一個人的社會關系,要看家庭出身、婚姻關系,還有其他主要社會關系。我們先來看家庭出身。寇準祖上的幾代人,都是平民老百姓,到了寇爸爸這輩,好容易考中狀元,可惜生不逢時,趕上了兵荒馬亂的年代,也沒能混上像樣的官職。而且,這還是在宋朝建立以前發(fā)生的事。總之,寇準的家世非常平凡,不能構成任何政治背景。再來看婚姻關系。古今中外,都有家庭出身一般或者較差但自身條件很好的人,通過結婚來改善自己的地位,謀求更好發(fā)展。在宋朝,像寇準這樣進士出身的年輕官員,可以說是最理想的結婚對象,而且寇準本人還又高又帥,有多少皇親貴戚、高官、富商都巴不得把女兒連帶嫁妝“打包”送給他,跟他結親。但是,寇準的岳父許仲宣卻只是一位“埋頭實干型”的官僚,有本事,能啃硬骨頭,在政治上卻沒有多大勢力??軠矢S家結親的具體過程怎樣,今天也沒法知道了。但是,就結果來看,這門親事能給寇準帶來的政治“實惠”不大,所以說寇準選擇婚姻對象的“技術”不高。這位許氏夫人去世以后,寇準又娶了一位宋氏夫人,選擇娶這位宋氏夫人,再次證明,寇準選擇婚姻對象的“技術”不只是不高,而且是比較低的??傊?,寇準家庭出身平凡,沒有政治背景;婚姻關系一般,缺乏政治勢力。 那么,主要社會關系呢?寇準最主要的社會關系,恐怕就是太平興國五年跟他一起考中進士的那118個“同年”了。同年,也就是同一年考中科舉的人。在宋朝,這是一種非常重要的社會關系來源,后來的明、清兩代也是這樣。大家在一個考場里寫過同一篇命題作文,考中之后在一起喝過酒,賦過詩,暢談過人生理想,在同一年參加工作。這樣一種關系,往好處說,可以互相提攜、互相幫助;往壞處說,可以官官相護、結黨營私。當然了,“同年”就像現如今的“同學”關系一樣,是可以近、也可以遠的,彈性極大。不過一般而言,近的多??軠实倪@榜同年,后來出了不少的名臣,這些人對寇準的能力和作風也都有著非常準確的認識,他們和寇準一路互相扶持,直到老死??梢哉f,寇準的“同年緣”還是不錯的。 但是,寇準卻不是一個“同年意識”很強的人。怎么說呢?他不會因為對方是同年就放下是非。舉個例子,在寇準還是樞密直學士的時候,參知政事(副宰相)王沔的弟弟王淮監(jiān)守自盜,貪污巨款。按照當時法律,王淮犯的是砍頭的罪。然而,因為他哥哥是副宰相,結果王淮只是被打了二十下板子,降級處分了事。這頓板子還是在家里邊、由自家人自己打的。同時還有一位大貪官祖吉,犯罪情節(jié)跟王淮差不多,卻受到了砍頭、抄家的懲罰。祖吉、王淮,同罪不同罰,這是嚴重的官官相護、司法不公。把這件事當眾揭露出來的人,就是寇準,而王淮正是寇準的同年!當寇準在朝堂大聲喊出“司法不公”的時候,他的心里是只有法律的公正,沒有同年情誼的!這種作風,恐怕會讓很多希望通過“同年”關系來拉幫結派的人感到不舒服。至于寇準本人,就更不可能通過“同年”關系來套近乎了。 這就是寇準的社會關系情況:家庭出身平凡,沒有政治背景;婚姻關系一般,缺乏政治勢力;對于其他主要社會關系——“同年”,寇準也沒有刻意經營。所以,寇準這個人,在宋朝的官場上,可以說基本上是一個“孤臣”?!肮隆本褪遣灰栏接谌魏握蝿萘?。官員的這種“孤立”和“孤單”,正是皇帝所需要的。皇帝怕什么?怕下邊的大臣拉幫結派,結黨營私。官僚們都去忙著考慮小集團利益了,朝廷的利益、國家的利益誰來管?所以,必須得有像寇準這樣中正無私的“孤臣”在里邊監(jiān)督著其他人?!肮鲁肌奔热徊灰栏接谌魏握蝿萘Γ钦l會提拔他呢?只有皇帝?;实圩苑Q“孤家寡人”,孤單的皇帝需要孤立的臣子,所以太宗皇帝需要寇準。這是太宗下大力氣提拔寇準的原因之一。 太宗皇帝看重、提拔寇準的第二個原因,是寇準有肩膀、有擔當。當時開封的政治風氣是很有些問題的:從皇帝這方面來看,太宗皇帝特別喜歡攬事,事無巨細都喜歡自己親自動手。他可以從天不亮開始上班,一直干到天擦黑兒,好容易有點兒空閑時間還用來學習文化、練習書法。那么,宰相大臣呢,也不是不辛苦、不賣力,只是普遍沒有擔當,他們習慣了早請示、晚匯報,爭當皇帝的應聲蟲兼馬屁精,一個一個都是“謙虛謹慎”、“溫潤如玉”的謙謙君子。大臣如此,在平常時候肯定會讓宋太宗感到舒服,但問題是關鍵時刻全無用處。當國家遭遇危機、需要有人站出來發(fā)表意見、承擔責任的時候,這幫人還是“謙恭有禮”地等著皇帝一個人動腦筋、拿主意,這是不行的。而在由太宗皇帝所提拔的新一代政治家當中,寇準的“有擔當”、不怕得罪人是出了名的。就像咱們前面剛說過的,祖吉和王淮同罪不同罰的事件。祖吉和王淮都是大貪官,祖吉沒背景,結果是依法懲辦,砍頭抄家;王淮是當朝副宰相王沔的親弟弟,就只是在私宅里打打屁股、批評教育了事。這樣的大新聞,怎么可能只有寇準一個人知道呢?開封政界肯定早就傳遍了。太宗那么“熱愛情報工作”的一個皇帝,也絕不會蒙在鼓里。副宰相王沔當時是太宗皇帝眼前的大紅人,他把犯了重罪的弟弟領回家去批評教育,肯定至少是得到了太宗帝默許的。照理推,這件事應該是太宗帝“睜一只眼、閉一只眼”,賣了個人情給王沔。同罪不同罰、司法不公的幕后推手,其實正是皇帝本人。祖吉、王淮同罪不同罰,法律的尊嚴遭到了踐踏,這是事實。宋朝的國家利益受到了損害,這也是事實。 說到寇準揭發(fā)司法不公,還有一個小故事。這件事發(fā)生在991年的春天。到這個時候為止,宋朝已經是連續(xù)第三年遭遇嚴重氣象災害:南方發(fā)大水,北方鬧旱災,蝗蟲滿天飛,有些地方出現了大饑荒。今天科學昌明,咱們都知道氣候異常主要是自然原因造成的。古人卻不這么想,古人相信“天人感應”,認為水災、旱災、地震等等,那都是因為人間的事辦得不好,是老天發(fā)下的警告。那么,收到這些警告的皇帝和大臣該怎么辦呢?沒別的說,趕緊自我檢查,看哪里做得不好,趕緊改。改了,老天就高興了,災難就會過去?!疤烊烁袘边@一套,宋太宗原則上是信的。連續(xù)三年鬧災荒,該拜的神都拜了,雨還是求不下來,那太宗只好相信,肯定是統(tǒng)治出了大問題。沒辦法,太宗皇帝只好召來眾位高參,請大家會商“時政得失”,看看政治上究竟出了哪些問題。結果寇準就說:“按照‘天人感應’學說,旱災對應的正是司法不公,用刑不平。最近祖吉、王淮兩個案子,都是貪贓枉法,貪污數額巨大。祖吉已經伏法,罰沒家產??墒?,王淮卻因為是副宰相王沔的親弟弟,就只是在家里打了一頓板子,還在做著官。同樣的罪,量刑輕重差別如此巨大,怨不得老天要降下大旱以示懲罰。” 祖吉、王淮同罪不同罰的幕后推手正是宋太宗。所以,寇準拿這兩個案子批評司法不公,等于是在間接指責太宗皇帝本人??軠收f完了,整個朝堂肯定安靜得可怕。那么,太宗帝的反應如何呢?史書上記載得非常簡單,只有這幾個字:“上大悟。明日見沔,切責之?!币簿褪钦f,太宗皇帝恍然大悟,第二天見了王沔——就是大貪官王淮的哥哥、副宰相王沔,狠狠地斥責了他一頓?!盎腥淮笪颉保翘诘鄱虝r間內在心里頭“千回百轉”之后得出的正確反應;這一“恍然大悟”,太宗皇帝撇清了自己,把司法不公的責任推給了副宰相王沔。而通過斥責王沔,太宗皇帝也對老天作出了回應。 宋太宗畫像 接下來發(fā)生的事情就更有意思了。過了幾天,太宗皇帝寫了一封親筆信給當時的宰相呂蒙正、副宰相王沔等人。信是這么說的:“老百姓有什么錯呢?老天竟然會降下這樣的責罰,肯定都是因為我德行不夠。你們去,在文德殿的前頭壘一個臺子,我要在上面接受風吹日曬,要是過了三天還不下雨,你們就把我燒死,來答復老天?!被实鄱颊f這話了,宰相還能怎么樣???只好把信藏起來,跪在地上磕頭。幸好,第二天就下了雨,把蝗蟲都澆死了。 這件事情,今天看起來就像是一場鬧劇。但在當時,它卻是一場嚴肅的正劇。在這場天人互動的政治演出當中,寇準可以說是扮演了最關鍵的角色,就是那個勇于說出真相的人??軠实母艺f話、敢揭弊是出了名的。當時開封政壇上有句話,叫做“寇準上殿,百僚股栗”。也就是說,“寇準上了殿,文武百官的大腿都在哆嗦”。大腿哆嗦的肯定不是文武百官的全部,而只是其中那些有問題怕人揭發(fā)的官員。這樣一個勇敢、正直,有肩膀、有擔當的官員,正是太宗皇帝所需要的。 太宗皇帝不遺余力地提拔寇準的原因,除了寇準是“孤臣”、有擔當之外,還一點非常有趣的原因。那就是宋太宗很喜歡扮演唐太宗。現在我們提到宋朝的第二個皇帝趙光義的時候,都說“宋太宗”,但是,“太宗”其實是這個皇帝的廟號,是他死了以后由他的兒子——宋朝的第三個皇帝追加給他的。當他真正坐在皇位上統(tǒng)治國家的時候,是沒有“宋太宗”這個名號的,我們今天直接說“宋太宗”,都是為了說話方便。然而,我想,如果宋太宗泉下有知,一定會非常喜歡兒子給自己加的這個廟號。因為宋太宗的偶像正是唐太宗,他自從當上皇帝,就時時事事以唐太宗為典范,夢想自己也會成為后人心中的偉大皇帝。 宋太宗常常沉浸在唐太宗的角色扮演之中,而寇準的存在則讓他的演出變得逼真。為什么呢?咱們來看這樣一幕:宰相們奏事,寇準不同意太宗的意見,而且話說得很直。太宗火了,站起來就要走。結果,寇準竟然上前拉住太宗的衣裳,把他拽住,拉回到座位上,繼續(xù)討論,直到達成一致。太宗后來跟身邊的人說:“朕得寇準,猶唐太宗之得魏鄭公也?!蔽亨嵐钦l呀?大名鼎鼎的魏征??!魏征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忠臣、直臣,而唐太宗呢,那是中歷史上最善于接受批評意見、名聲最好的皇帝!宋太宗把寇準比成魏征,就等于把自己比成了唐太宗。當然,話又說回來,仿品仿得再好也不是真品,宋太宗終歸不是唐太宗,就本心而言,宋太宗還是更喜歡那些溫和、聽話的臣子??軠实挠袚斒撬枰模?,寇準的硬度卻常常讓他覺得不舒服、硌得慌。而且,更糟糕的,是寇準的“孤立”太徹底了,太宗需要的“孤立”是不依附于其他政治勢力,換句話說,只依附于他自己;但是,寇準的孤立卻是徹底的,他不依附于任何政治勢力,如果說寇準依附于誰的話,那不是哪個具體的人和政治勢力,而是道理。 唯孤臣有大忠之節(jié),可以利國家,挽狂瀾,起頽興衰;然而周圍的人——皇帝與同僚卻未必能忍受孤臣大忠的硬度。于孤臣而言,利國易,保身難。寇準的一生,大起大落,所有的貢獻與委屈,全在這一片孤忠赤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