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抱石皴”:傅抱石藝術(shù)魅力之所在 ,傅抱石先生在總結(jié)前人“皴法”基礎(chǔ)上,創(chuàng)造出獨特的“抱石皴”,其泉源在于中國山水畫的各種“皴法”。所謂的“皴法”是指中國古代畫家將對山石紋理的觀察剖析研究和綜合整理后,用筆墨把感受的意象,巧妙地表達(dá)出來的一種技法。畫家把山石的紋理感受,經(jīng)由毛筆巧妙的傳達(dá)出來,使觀者亦起共鳴的藝術(shù)過程,就是山石紋理與筆墨的一種組合。 “皴法”起源于五代北宋期間,范寬的谿山行旅圖和燕文貴的溪山樓觀圖,其雨點“皴法”已經(jīng)成熟。趙孟頫在鵲華秋色上用解索皴,黃公望在富春山居卷上把披麻皴發(fā)展成為正宗模式,高克云在云橫秀嶺上用米點皴,王蒙在秋山草堂、深林疊章上用牛毛皴,在具區(qū)林屋上用骷髏皴,倪云林在小山竹樹、紫芝山房上用折帶皴。北宋韓拙山水全集上皴法只有五種,到了元代已有十種之多。其主要種類有大斧劈皴、小斧劈皴、牛毛皴、米點皴、卷云皴、折帶皴、長披麻皴、短披麻皴、雨點皴、點子皴、鬼面皴、馬牙皴、荷葉皴和解索皴。 大斧劈皴 折帶皴 長披麻皴 點子皴
荷葉皴
解索皴 傅抱石《大滌草堂圖》、《萬竿煙雨》、《瀟瀟暮雨》及金剛坡時期作品選
萬竿煙雨1944年
攜琴訪友圖 1942年作
東坡詩意圖 1943年作
大滌草堂圖1942年
林泉高逸 1943年
白岳黃山兩逸
巴山夜雨 1943年
林泉高逸 1943年
杜甫詩意圖 1944
青天明月圖 1944年
觀瀑圖 1945年
夏山聽瀑1944
山水
松溪拂琴圖 1945年
廬峰秋夕1943
赤壁泛舟 1944年
山水
山水
瀟瀟暮雨 1945年作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