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平時看到的館藏出土古玉基本都是出土后擺放在博物館里的樣子,亦或者是躺在博物館的庫房里的樣子,很少看到古玉出土時的場景。其實古玉出土的時候躺在泥土里的樣子也是非常美麗可愛的,并不是我們很多人想象的臟兮兮的樣子。下面我們就來看看一些紅山文化古玉出土時的場景和出土后的樣子的對比。 云形佩。牛河梁遺址采集,標本第1號。20世紀40年代由當?shù)卮迕袷占F(xiàn)藏于遼寧省博物館。尺寸與形狀都接近于N16M2墓1號標本。淡綠色。牛河梁遺址通過考古發(fā)掘共獲得玉器標本183件,采集標本13件。由于大都分玉器均具有明確的考古依據(jù),遂成為研究紅山文化以及中國上古文明極其珍貴的資料。到目前為止,牛河梁地區(qū)共發(fā)現(xiàn)紅山文化遺存二十余處,其中只有第二地點、第三地點、第五地點和第十六地點經(jīng)過正式而完整的考古發(fā)掘。另外第一地點(即女神廟)只經(jīng)過兩次試掘。所以,在牛河梁到底還埋藏著多少秘密以及還有多少驚喜在等待著人們,不得而知。 上圖云形佩的背面。 上圖云形佩的線描圖和剖面圖。 玉冕。于1981年4月8日征集于馬家溝村民馬龍圖處,標本第2號。且由他本人指認出于N2Z1(第二地點1號冢)。深綠色,通長16.3、平口長徑6.7、斜口最寬8.1、壁最厚0.7厘米。 上圖玉冕的斜口端視圖。 回顧牛河梁紅山文化遺N2Z1M25號墓(左)和N2Z4M1號墓(右), 上圖玉冕的線描圖。 玉冕。標本第6號。20世紀80年代于遺址區(qū)采集,白色。通長18.9、平口長徑7.8、斜口最寬10、最厚0.95厘米。 上圖玉冕的線描圖和剖面圖。 雙聯(lián)璧。1981年馬家溝村收集。標本第4號。白色蛇紋巖質(zhì),長12.8、最寬8、厚1、上孔徑1.4、下孔徑2.1厘米。 
 環(huán)形器,20世紀80年代牛河梁遺址區(qū)收集,標本第8號,征集于廟后村民王振鐸處。據(jù)王敘述,此件玉器是他童年(約20世紀30年代)牧羊時,于村南鐵路涵洞下的小河淤砂中拾得。此小河溯源經(jīng)過N2Z1的近代排水溝。黃綠色,外徑11.9、內(nèi)徑6.2、厚3.4厘米。 
 殘玉件。牛河梁遺址區(qū)采集,標本第11號。黃綠色。長4.1、寬3.4、厚2厘米。 
 句龍。20世紀70年代建平縣境內(nèi)收集。標本第5號。白色,高15.6、寬10.7、厚4.2厘米。 
 上圖句龍的正面和頂部視圖。 
 上圖句龍的線描圖和剖面圖。 
 句龍。標本第7號,1984年張福店村收集,淡綠色,寬10.2、高14.1、厚4厘米。 
 上圖句龍的正面視圖和頂視圖。 
 上圖句龍的線描圖和剖面圖。 
 系璧。牛河梁遺址采集,標本第9號。淡綠色,外徑4.5、內(nèi)徑2、厚0.3厘米。 
 殘小玉璧2件。牛河梁遺址采集,標本第10號,為同一個體之殘件。殘長3.4、寬2.8、厚0.3厘米。 
 云形佩殘件。牛河梁遺址采集,標本第12號。黃綠色,殘長6.2、豎高9、厚1厘米。 
 上圖云形佩殘件線描圖。 
 簡化雨師佩。牛河梁遺址采集,標本第13號。深綠色玉。橫長6.1、豎高2.5、最厚0.4厘米。 
 上圖雨師佩的背面。 
 上圖雨師佩的線描圖和剖面圖。 
 
 牛河梁遺址所出土陶筒形器的紋飾選集。 
 牛河梁遺址第2地點1號冢第21號墓出土玉器集合。 
 上圖玉器集合中的岫巖系玉器。 
 上圖玉器集合中的貝加爾—吉黑系玉器。這可能說明,從俄羅斯貝加爾湖至中國渤海之濱,既是一條古人類的遷徙之路,也是史前玉器文明形成和傳播的重要通道。 文創(chuàng)大師:中國古玉設計鑲嵌第一品牌 古玉鑲嵌、古董珠寶定制、文化奢侈品定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