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羲之像 米芾像 米芾想入魏晉 但筆下太狠,未得魏晉風流 這主觀上是米芾之憾,客觀上是米芾之福 畢竟不是劃時代的書法家
從這段米芾的書論中,可以說米芾把'晉人格'作為他一生書學的目標。 米芾是在他什么時候開始關注晉人的書法的呢?至少在他三十二歲之前沒有過于關注,證據就是米芾在北宋元豐五年也就是他三十二歲時'謁東坡于黃岡,承其余論,始專學晉人',之后才將晉人格作為他終生的書學追求。 米芾在入'晉魏平淡'之前全學唐人,且以楷書為多。而他的行書還沒有形成。但此時有書才而無書學的他因此集到多種唐人書的特征:歐書的險絕,柳書的挑剔,顏書的雄肆,禇書的流轉,他很聰明地把各種風格吸收在自己的筆下,同時暗合了時代的潮流,成為'集古字'的一代大家,但他的書寫習慣又成了他'入晉魏平淡','專學晉人'的最大障礙,使他最終沒能'入晉人格'。
其實這是他在隱瞞他的書學主張。 東坡評他:風檣陣馬,沉著痛快。黃庭堅評他:如快劍斫陣,強駑射千里。米芾自稱:刷字。 都是說米芾的字側鋒取勢,迅捷勁健,激厲亢奮的特點。但由于過分逞強,又不時出現了矯揉造作,極不痛快的一面。比如字腳拖沓,豎鉤左推過分,右上塌肩生硬等。 正如黃庭堅指出的:“然亦似仲由未見孔子時風氣耳。指出其書有魯莽草率的情況?!?/span> 項穆說:“米之猛放驕淫,是其短也?!?/strong> 這些也是造成他未能達到'晉魏平淡'的書學目標,于是有時就發(fā)出了:要之皆一戲,不當問拙工,意足我自足,放筆一戲空。這是他內心的追求與外在書學表現不能統(tǒng)一的一種矛盾心理的解讀。 “一洗二王惡札,照耀皇宋萬古” 這是米芾點評前人書法中可以說是最著名的一句豪言了,可是實際怎么看待這句話? 米芾由于他的挺勁恣意,放任飄灑的書寫習慣,米芾在專學晉人之后,對王獻之的書法情有獨鐘,并且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米芾對王羲之的書法則更加崇拜,心悅誠服,并且傾力追慕。傾其所有獲得了《王略帖》,有時見到王羲之的書法不能得到時,巧取豪奪的故事流傳不少。 現存十幾首米芾的詠書詩中,有四首是歌詠王羲之的。
《宣和書譜》說他:書學羲之……名其所藏為寶晉齋。他曾說《王略帖》為天下第一帖?!短m亭序》為:神助留為萬世法。并且有詩句夸自己:自任腕有羲之鬼。 其實米芾在初學晉人的時候,主要學習的是《集王圣教序》,如他壯歲之前學唐人后來再未擺脫一樣,《集王圣教序》的影子從此伴隨著他。
這段話明白告訴《蜀素帖》是學習《集王圣教序》的。雖然在形式上、結字上學有所得,但仍然不時露出米芾從前作書的刷筆和怒張之氣。有時為了蘊藏一些,用筆略就顯的猶豫不決,出現了一些滯筆。 米芾學《集王圣教序》和王羲之又從不說與人,除了不傳之秘外還是因為'專學晉人'后雖然有大的進步,但始終沒有能夠做到'入晉人格'。 米芾晚年似乎明白了這個道理,'老無他物適心目,天使殘年同筆硯',書風較中年有所收斂,有晉魏平淡的趣味了。'既老始自成家',米芾說'唐太宗學右軍不能至……故大罵子敬',而他自己呢,由于用力學習王羲之而達不到那個'入晉人格'目標,晚年也就大罵'二王'了。當然,這也為之自成一格,其'八面出鋒'正是突破'二王'之處!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