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蔣氏宗親研究會公眾號只為世界蔣氏家族人服務(wù),收集并推送蔣氏家族信息,為日后撰寫出蔣氏通譜提供依據(jù),為舉辦蔣氏聯(lián)誼提供方便,為實(shí)現(xiàn)蔣氏共榮做出貢獻(xiàn),也真誠歡迎每一位家族宗親為此提出信息、線索、寶貴意見。 宜興望族之一宜興蔣氏陽羨崛起 “望族”亦稱“地望”,即“以地望明賤貴”。“地望”源于古籍中常出現(xiàn)的“郡望”,“郡望”意思是世居某郡,為當(dāng)?shù)厝怂鐾?,如范陽盧氏、清河崔氏、滎陽鄭氏、太原王氏。“郡望”是“郡”與“望”的合稱,“郡”只表示地理概念,“郡”,“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分為百縣,縣有四郡,故春秋傳曰,上大夫受縣,下大夫受郡是也。至秦初置三十六郡,以監(jiān)其縣?!笨は喈?dāng)于我們現(xiàn)在的縣市的概念?!巴笔恰懊T望族”,由于“郡”這個行政區(qū)劃被淘汰,取而以“望族”代稱。而我們現(xiàn)習(xí)慣稱為“名門望族”或“名門大族”,由于中國歷朝歷代推行“重農(nóng)抑商”政策,在古代評判的尺度就看政治勢力。隨著時(shí)代的進(jìn)步,衡量的標(biāo)準(zhǔn)已由單一的政治勢力向經(jīng)濟(jì)實(shí)力傾斜,從“豪門”一詞可見一斑;同時(shí)也不再局限于某郡,而是按照以國家劃分,如杜邦家族、洛克菲勒家族、布什家族等,稱之為美國的望族,而不是某某州的望族。 宜興較之中原雖被稱為南蠻之地,但歷史悠久,在靈谷洞內(nèi)發(fā)現(xiàn)的古人類化石距今已有一萬多年,新石器時(shí)代至青銅時(shí)代的遺址達(dá)20余處。秀麗的風(fēng)光,富饒的物產(chǎn),得天獨(dú)厚的環(huán)境留住了多少人的步伐,成為很多姓氏的江南源頭,是許多家族的昌盛之地,造就了諸多江南望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即蔣氏。 按北宋大學(xué)士蔣之奇的《蔣氏姓源辯說》載“蔣之為氏,自伯齡始。”伯齡為周公之子。依《元和姓纂》“周公第三子伯齡封蔣,子孫氏焉,國在汝南,宋改為樂安?!蔽髦艹跄?,周公平定管蔡之亂后,周成王封伯齡于蔣地建一小國,即蔣國,伯齡即為蔣氏始祖。 最早來到宜興的是蔣氏蔣澄、蔣默兄弟,由于兄弟倆的父親蔣橫遭奸人誣陷致死,他倆為避殺身之禍,逃到江南陽羨(即今宜興),隱居在 山腳下(楊巷西邊的湖墅里),蔣默在山興家不久,便把新家讓給弟弟,遷居于南新柯山橋云陽村定居。這樣,宜興蔣氏便形成為以蔣默為始遷祖的“湖東系”(以滆湖為界)和以蔣澄為始遷祖的“湖西系”,一湖之隔,東西呼應(yīng),瀕水相依。蔣橫昭雪后,其子全部就地封侯,蔣澄被封亭鄉(xiāng)侯、蔣默被封云陽亭侯。從此蔣氏就在江南生根繁衍、開枝撒葉。 蔣默、蔣澄開宜興蔣氏之先河,其家族人才之源,由此愈開愈涌,愈演愈烈,一發(fā)而不可收,東漢興起,唐宋走向極盛,明清延續(xù),近代達(dá)到高峰?,F(xiàn)敷文于下: 蔣澄長子孟,冀州刺史;次子直,南陽刺史;三子休,丹陽刺史;四子政,荊南刺史;五子元,兗州刺史。由于蔣澄五子,皆為州牧,故有居地“五牧村”之稱,便是今宜興“五賢鄉(xiāng)”。五牧之興,光耀無比,前無古人,后無來者,江南一絕,可以大書特書,冠炳我國氏族史之首,無有倫比者。 蔣儼(610–687),字魯敬,唐代義興(即今宜興)人,官至右衛(wèi)大將軍,被封為義興縣子爵。 蔣防,文學(xué)家,《霍小玉傳》是其代表作。 蔣冽,等進(jìn)士第,開元中,歷侍御史、司封考功二員外郎。天寶中,歷禮、吏、戶三部侍郎,尚書左丞。 蔣渙,冽之弟,擢進(jìn)士天寶末,為給事中。永泰初,歷鴻臚卿。 蔣乂(747–821),字德源,唐代義興(即今宜興)人,官遷至右諫議大夫,封義興縣公。 蔣系,蔣乂長子,歷任工部、禮部、兵部郎中,同兼史職,懿宇時(shí)官兵部尚書,東都留守。 蔣伸,蔣乂次子,字太直,進(jìn)士。歷任翰林學(xué)士、戶部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即為宰相)。卒后贈太尉。 蔣偕,蔣乂三子,以父蔭歷任右拾遺、史館修撰,調(diào)任補(bǔ)闌主客郎中,后累任大長少卿、州官等。 蔣仙,蔣乂四子,曾任刺史并以上官員。 蔣佶,蔣乂五子,曾任刺史并以上官員。因?yàn)槭Y乂的5個兒子的職位都在牧官以上,所以后來人們將他們居住的村莊稱為“五牧村”。 蔣堂,字希魯,北宋宜興人,進(jìn)士。歷任眉州、許州、吉州、楚州通判,泗州知州,監(jiān)察御史,侍御史。后調(diào)任江淮發(fā)運(yùn)使、洪州知州、杭州知州等職。 蔣之奇(1031–1104),字穎叔,北宋宜興人,進(jìn)士。建中靖國元年(1101),除知樞密院事,卒后被封為魏國公,謚號文忠。 蔣興祖(1085–1129),卻因忠義著稱,并留名于《宋史》。 蔣燦(1085–1159),字宣卿,幼年喪父,由伯父蔣之奇培育成才。歷任承務(wù)郎、平江知府、臨安知府、右大中大夫等職。 蔣芾(1117–1188),字子禮,南宋紹興二十一年(1151)高中榜眼。乾道四年二月,蔣芾由參知政事升為左正議大夫、右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樞密使(宰相)。 蔣重珍(1188–1249),字良貴,號一梅,蔣澄第四十七代孫,于宋寧宗嘉定十六年(1223)高中狀元,后隨父移居無錫胡埭。 蔣允儀(?–1642),字聞韶,明代宜興人,進(jìn)士,官至湖北鄖陽巡撫。 蔣如奇(?–1643),字一先,號盤初,明代宜興人,進(jìn)士,書法家,與董其昌齊名。 蔣永修(1646–1695),字紀(jì)友,清代宜興人,進(jìn)士,官至陜西參政。 蔣景祁(1646–1695),字次京,蔣永修之子,清初“陽羨詞派”詞人。 蔣介石(1887–1975),中華民國總統(tǒng)。蔣介石是浙江省奉化溪口鎮(zhèn)人,溪口蔣氏系蔣澄的遷支,蔣氏子孫傳到晉代蔣極遷臺州,五代蔣顯定居寧波,元末遷奉化,明代蔣仕杰遷往溪口。蔣仕杰為蔣介石一族始遷祖。 宜興蔣氏名人輩出,其中宰相2人,狀元1人,榜眼1人,舉人40人,諸貢57人,“一門五侯”等等,鑄造人才高峰,鼎定江南望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