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印度有這么一個地方,叫“塔壩村聚居區(qū)”,住著來自廣東客家人的后裔,之前印度對中國城是不管的,由客家人自治,印度地圖上也刻意忽略了這里。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印度的華人開始大量遷徙,剩下來的只有廣東梅縣的客家子弟,讓印度在地圖上標注了“中國城”! 這個地方就是印度中國城,起初叫塔壩村,居住在這里的華人有廣東人,還有少數(shù)的湖北人。在清朝入關之后,滿清曾大肆的屠殺百姓,屠城,圈地,搞的民不聊生。廣東沿海地區(qū)為了躲避戰(zhàn)亂和災荒選擇了下南洋。1772年到1911年英屬印度政府的首府曾設在加爾各答,而從廣東過去的華人也集聚在這里,主要從事為三類行業(yè):廣東梅縣的人一開始主要是制鞋,后來進軍皮革業(yè),其他地方的廣東人做木匠,從印度尼西亞輾轉而來的湖北人從事鑲牙。 一直到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中期,廣東的木匠因為常在碼頭工作,被印度視為安全隱患,許多人被遣送回國或經(jīng)由難民組織的安排前往加拿大等國。而湖北人的離開則是由于印度加強對牙醫(yī)行業(yè)的管理,無照鑲牙的醫(yī)館無法再繼續(xù)營業(yè)。只有梅縣的客家子弟留了下來。 說起客家子弟,或許是基因問題?當年因躲避戰(zhàn)亂下南洋的人不算少,可客家子弟到哪都能闖出一片新天地。比如廣東梅州的羅芳伯和陳蘭伯,1776年帶領一幫客家子弟到了婆羅洲,建立了亞洲第一個共和國:蘭芳大統(tǒng)制共和國。之后曾上奏當時的乾隆皇帝,希望歸屬大清,可這位心氣過高的“十全老人”認為這群人是難民,沒有這個資格。最后,蘭芳共和國被荷蘭侵略占領。 話歸正題,留下來的客家子弟集居在印度加爾各答的塔壩村,不知道什么原因,印度對塔壩村刻意忽略,幾十年來幾乎是處于自治、不管的狀態(tài),這些客家人保留了兩百年以前廣東梅縣客家人的生活方式和純正的客家語言,沒受時代影響,純正的客家文化在此完整的保存了下來。 后來印度開始整治污染,皮革業(yè)首當其沖,一直處于無人管的塔壩村皮革業(yè)也受到了很大的影響,許多人都關閉了皮革廠,艱苦條件下如何生存成了難題,這些客家人利用客家文化,開始做餐飲業(yè),客家釀豆腐、酸菜炆豬肚、客家梅菜扣肉等一系列客家菜系征服了當?shù)厝说奈队X,再次站穩(wěn)了腳跟。曾經(jīng)在印度地圖上被刻意忽略的塔壩村改成了中國城塔壩村聚居區(qū),如今已是知名的景點和美食城。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