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胸椎 解剖:胸椎位于脊椎的上端,由12節(jié)胸椎骨構成,上接頸椎,下連腰椎,可以支撐軀體,保持全身平衡。 定位:位于雙腳足弓內側緣,第一跖骨頭下方到第一楔骨前。 手法:用拇指推法或食指壓刮法。 由遠而近,逐次加力,推或壓刮的力度要均勻,并由輕逐次加重而達到適宜的刺激量;頸椎與胸椎反射區(qū)之間是連接的,手法操作時要銜接。 功用:舒筋,活血,通脈。 主治:胸背部病癥,如胸椎病變、肩背疼痛、肋間神經痛等,胸腔內器官疾病,如心、肺、食管、氣管的病癥。 2、腰椎 解剖:腰椎位于脊椎的中下端,由5節(jié)腰椎骨構成,上接胸椎,下連胝骨,可以保持全身平衡,軀體轉動的作用。 定位:雙腳足弓內側緣,第一楔骨至舟骨,上接胸椎反射區(qū)。 手法:用拇指推法或食指壓刮法。 由遠而近,逐次加力,推或壓刮的力度要均勻,并由輕逐次加重,使之達到適宜的刺激量;腰椎與骶骨反射區(qū)的接合部是足弓最高處,宜用力向上頂壓。 功用:活血,通絡,止痛。 主治:腰背酸痛、腰肌勞損、腰椎間盤突出癥、腰椎骨質增生、坐骨神經痛,以及腰椎其他疾患、腹腔和盆腔內的病癥等。 3、骶骨 解剖:位于脊柱的末端,由5節(jié)骶椎骨融合而成,上接腰椎,下連尾骨,保持全身平衡。 定位:雙腳足弓內側緣,起于舟狀骨后方,經距骨下方到跟骨前緣。 手法:拇指推法或食指壓刮法。 由前向后,逐次加力,推或壓刮時需用力向上壓才能獲得適宜的刺激量;力度要均勻并逐次加重。 功用:活血,通絡。 主治:骶椎挫傷、骶骨骨質增生、會陰部疾病、坐骨神經痛、頸椎病、失眠、便秘、不孕癥、性功能異常等。 4、內尾骨 解剖:內尾骨位于脊柱的尾部,由4?5塊退化的尾椎骨結合而成,上接骶骨,下端游離,具有保持全身平衡的作用。 定位:雙腳足弓內側緣,沿跟骨結節(jié)后內側呈“L”形區(qū)域。 手法:食指勾掌法。 用食指中節(jié)橈側面勾刮內尾骨反射區(qū)的后部,用食指近側指間關節(jié)背側突出部頂壓跟骨內下角處,用食指中節(jié)勾刮內尾骨反射區(qū)的前部,勾刮的力度要均勻并逐次加重,以局部酸痛為好。 功用:活血,通絡,消痔,止痛。 主治:骶尾部挫傷、骶骨軟組織損傷、坐骨神經痛、神經衰弱、失眠、頭痛、痔瘡、生殖系統(tǒng)疾病等。 5、子宮或前列腺 解剖:男性前列腺位于膀胱下方,圍繞膀胱頸和尿道起始部,被尿道和射精管貫穿。前列腺分泌乳白色的弱堿性液體,此液體是精液的主要成分。女性子宮位于盆腔中央,是受精卵發(fā)育及胎兒成長的場所。 定位:雙腳跟骨內側,內踝的后下方近似三角形區(qū)域,前列腺敏感點在三角形直角頂點附近,子宮頸敏感點在三角形斜邊的上段。 手法:拇指指腹推壓法。 雙手拇指自下而上推壓,做3~5次,逐次加重,力度以反射區(qū)產生酸痛為宜。 功用:補腎益精,活血養(yǎng)宮。 主治:子宮病變、痛經、尿路感染、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性功能低下等相關疾病。 6、尿道 解剖:男性尿道起于膀胱,終于陰莖頭,具有排尿和排精的作用。女性尿道與膀胱連接,僅有排尿功能。女性的陰道與子宮連接,是女性的性交器官,還具有導入精液、排出月經及娩出胎兒的功能。 定位:足跟內側,自膀胱反射區(qū)斜向后上方延伸經距骨止于內踩的后下方。 手法:拇指指腹推壓法。 用拇指指腹從膀胱區(qū)向后上方推向內踝的后下方。當推至內踝后下方時,將手腕內旋,用拇指橈側峰向內踝后下方的骨縫擠壓,以出現酸脹感為度。用力逐次加重。另一手要扶持其足部,推壓的速度宜緩慢。 功用:消炎解毒,通淋利尿。 主治:泌尿系感染、排尿障礙、會陰部病癥等。 7、腹股溝 解剖:腹股溝位于下腹部兩側的三角區(qū)域。男性的精索、女性的子宮圓韌帶,通過腹股溝管,腹壁在此形成一條裂隙。 定位:雙腳內踝尖上方二橫指脛骨內側凹陷中。 手法:拇指推掌法。 用拇指指端推壓,每次均有酸痛感;推壓力度要均勻。 功用:溫腎壯陽、抗衰老等。 主治:腹股溝部疾病、疝氣、淋巴結炎、生殖系統(tǒng)疾病、性功能低下、精索靜脈曲張等。 8、髖關節(jié) 解剖:髖關節(jié)位于肢體連接部,是連接軀體與下肢的運動關節(jié)。 定位:雙腳內踝及外踝下緣,呈弧形的區(qū)域。 手法:拇指推掌法。 用拇指沿骨縫從前下方推到后下方,逐次加力,另一手扶于足背,使足稍跖屈并固定;拇指推時應使力作用于骨縫內,并要獲得酸脹感;推至后方時腕部需扭轉,使拇指盡可能推入骨縫;用力均勻并逐次加重。 功用:活血,通絡,止痛。 主治:髖關節(jié)疼痛、坐骨神經痛、股骨頸骨骨折引起疼痛、臀肌損傷、肩關節(jié)、下肢癱瘓以及膝、肘、肩、踝、腕等關節(jié)疾病。 9、直腸和肛門
解剖:直腸位于盆腔內、骶尾骨的前方,上接乙狀結腸,下端終于肛門。它是大腸的末端,起著暫時儲存、排出糞便的作用。 定位:雙腿脛骨內側,踝后溝內,從內踝后方向上延伸四橫指的帶狀區(qū)域。 手法:拇指推掌法。 從下向上。另一手扶于足背,使足固定;拇指推時應要獲得酸脹感;用力均勻并逐次加重。 功用:寬腸,通便,消痔,解毒。 主治:痔瘡、肛裂、直腸炎、便秘、腹瀉等。 10、坐骨神經
解剖:坐骨神經從盆腔經大轉子與坐骨結節(jié)之間達股后,下降至腘窩上方分為脛神經與腓總神經,支配肌肉運動及感覺。 定位:內側坐骨神經反射區(qū)位于雙足足內踝關節(jié)后方,沿脛骨內后緣上行至脛骨內側髁下,外側坐骨神經反射區(qū)位于雙足足外踝外緣沿腓骨前側上行至腓骨小頭處。 手法:拇指推法。 從下向上,逐次加力,按摩前要涂抹按摩膏,以便于操作和防止皮膚損傷;用力均勻并由輕到重逐次加力,推的速度宜緩慢。 功用:活血,通絡,止痛。 主治:坐骨神經痛、坐骨神經炎、腰椎間盤突出癥、急性腰扭傷、雙下肢末梢神經炎、膝和小腿疼痛、中風、糖尿病等。 本文摘自《每天10分鐘足底保健按摩》一書,孫呈祥主編 |
|
|
來自: 善緣隨心 > 《簡單好學的養(yǎng)生秘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