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組人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俗稱「升白針」,我們在臨床應用的時候,經常會被這幾個問題困擾。
今天,我們來試著回答以上幾個問題。 1 為什么要用「升白針」? 腫瘤患者化療后白細胞減少,打升白針是理所當然的事情,難道這還有疑問嗎? 不知道你想過沒有,化療后白細胞減少,是一個正常和必然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并不是所有患者都需要打升白針。 升白針在化療后白細胞減少中的意義,是縮短白細胞減少持續(xù)的時間,減少因「夜長夢多」而繼發(fā)感染的風險。 對于在此期間已經出現感染的患者,應用升白針則是為了盡快提升白細胞到安全水平,以利于感染的控制。 2 哪些患者需要「升白」治療? 從化療方案的角度來說,使用高強度方案的患者,化療后出現的白細胞減少,預計骨髓抑制持續(xù)的時間長(7 天或 10 天以上)、程度重(粒細胞缺乏,中性粒細胞低于 0.5×109/L),在此期間因「夜長夢多」,患者感染風險增加,則需要及時給予升白針,縮短粒細胞缺乏持續(xù)的時間,減輕骨髓抑制的程度,降低感染風險。 從患者的角度來說,一些年老體弱的患者,合并慢性心、肺、肝、腎疾病及糖尿病的患者,機體代償能力差,一旦感染很可能就「要了命」,在這種情況下,化療后白細胞減少要及早給予升白針,使患者盡快度過化療后白細胞減少這段時間,減少發(fā)生感染的風險。 但如果是中青年患者,沒有臟器合并癥,白細胞減少程度不重,預計持續(xù)的時間也不會太長,即便感染的話,你也有足夠的信心控制感染,這類患者化療后如果出現白細胞減少,給予密切觀察也是可行的。 實際上,上面所談的處理已經是比較積極的了。在大多數的指南中,對于化療后的白細胞減少乃至粒細胞缺乏,如果患者不發(fā)熱的話,并不常規(guī)推薦 G-CSF。即便患者在粒細胞缺乏期間出現發(fā)熱(即 FN,Febrile Neutropenia,指體溫大于 38.5℃ 并持續(xù) 1 小時以上,且中性粒細胞絕對值小于 0.5×109/L),首要的治療是及時給予抗菌藥物,G-CSF 也不是必須的。 在粒細胞缺乏乃至 FN 的治療中,要根據患者當時的病情及出現嚴重并發(fā)癥的風險來判斷是否需要給予 G-CSF,只有合并了膿毒癥、肺炎、真菌感染、粒細胞缺乏的程度重(<0.1×109/L)、預計 FN 持續(xù)的時間比較長(7 天以上)、患者出現低血壓、臟器功能不全時,才推薦 G-CSF。此外,65 歲以上的老年人,也推薦在 FN 中使用 G-CSF,以盡可能縮短粒細胞缺乏的持續(xù)時間、避免并發(fā)癥。 綜上可見,化療后白細胞減少,是否使用升白針,關鍵要看患者已經發(fā)生或可能發(fā)生感染及其并發(fā)癥的風險,以及你對這種風險的掌控能力。 3 「升白針」該用多久?怎么用? 有人說,白細胞要升高到正常(4×109/L)才能停藥;也有人說,停藥以后白細胞還有一個下降的過程,所以要等白細胞升到 10×109/L 以后才能停藥。實際上,這里的核心問題仍舊是白細胞減少后感染的「風險」問題。 根據白細胞增殖的特點,白細胞減少一般出現在化療后的 7~14 天,其水平變化呈「U」字形,掌握了這個規(guī)律,就可以根據白細胞減少發(fā)生的時間、程度和患者的情況,綜合判斷是否用升白針以及用到什么時候: 1. 如果白細胞減少發(fā)生在「波谷」之前,而且程度比較重,那你就要給予重視了,積極的給予升白治療,升白針的使用時間,一般要跨越上述化療后的白細胞低谷,直到白細胞恢復正常或接近正常的程度; 2. 但如果你發(fā)現白細胞減少是在「波谷」之后,患者血象呈逐漸恢復的趨勢,白細胞減少的程度又不是很重,那你「按兵不動」、密切觀察也是可行的。 給升白針的目的,就是使患者安全度過化療后 7~14 天這段危險期,應用升白針的時間,要根據患者上述情況來靈活確定。 「升白針」治療性應用的用法,一般是 5ug/Kg,皮下注射。大多數 G-CSF 的劑型是 150ug/支,所以臨床上一般是 150ug,每日皮下注射 1~2 次。皮下注射的目的,是使細胞因子能緩慢、持續(xù)釋放,以刺激骨髓粒系的增殖。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