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導致孕婦發(fā)生早產的八大“元兇”! 作者 | 劉睿 來源 | 醫(yī)學界婦產科頻道 常言道“十月懷胎,一朝分娩”。由此看來,正常分娩的發(fā)動是符合一定自然規(guī)律的,正常足月(孕滿40周)出生的寶寶才算是真正長“熟”了。胎兒過早或過晚的娩出,要么就是“生”的,要么就是“老”了,過“生”或過“老”的胎兒大多存在較多并發(fā)癥,尤以“生”寶寶的問題較為突出。 醫(yī)學上把妊娠滿28周(我國定義),不足37周分娩者稱“早產”。早產兒的死亡率和其他疾病的患病率明顯高于足月兒,早產兒成長至青少年期的發(fā)育障礙和成人期疾病的發(fā)生率也均高于足月兒。 懷娃路上,有效識別早產高危因素則顯得十分重要,到底哪些孕婦更易發(fā)生早產?且看筆者在本文中向各位準媽媽剖析可能導致發(fā)生早產的八大“元兇”。 
 元兇一:下生殖道感染 感染是導致孕婦發(fā)生早產的一個重要原因。細菌性陰道病、滴蟲陰道炎、霉菌性陰道炎及沙眼衣原體感染等陰道及宮頸微生物的亞臨床的感染均會導致早產的發(fā)生。主要是因為上述病原體造成的生殖道感染可致使巨噬細胞、中性粒細胞和其他潛在炎性因子共同誘發(fā)宮縮。另外這些細胞中含有大量膠原酶和蛋白酶,可促進宮頸軟化導致早產。所以對于備孕期或孕期發(fā)現的陰道或宮頸感染一定要記得治療。 元兇二:宮頸功能不全 宮頸功能不全是指由于宮頸內口形態(tài)、結構和功能異常而引起的非分娩狀態(tài)下宮頸病理性松弛和擴張。多表現為孕中期無宮縮的情況下宮頸過早地縮短甚至擴張,伴有孕囊膨出,繼而出現胎膜破裂、不成熟的胎兒過早娩出。常見于先天性宮頸發(fā)育不良、縱隔子宮、宮頸錐切術后的女性。對于已明確宮頸功能不全者,應于孕中期行宮頸環(huán)扎術。 元兇三:頻繁人流 人流對對子宮內膜的損害和受精卵的著床位置有影響,人工流產次數越多,對子宮內膜損害程度就越大,影響受精卵在宮底著床,且容易引起胎盤的位置伸展到子宮下段,導致著床部位下移,前置胎盤發(fā)生率增加,引起妊娠早期陰道出血從而出現早產。 元兇四:妊娠間隔過短 兩次妊娠之間的間隔時間少于6個月早產風險將增加2倍,通過延長兩次妊娠之間的間隔到18-23個月,可大大降低早產發(fā)生的風險。妊娠間期過短發(fā)生早產的機制可能與子宮功能恢復有關,子宮在妊娠后需要經過一段時間的修復過程,而過短的妊娠間隔期會削弱這一過程子宮功能的修復效果,未經完全復原的子宮功能可能引發(fā)早產的發(fā)生。所以,對于計劃要“二寶”的媽媽們,要把握好妊娠間隔以降低早產發(fā)生風險。 元兇五:雙胎或多胎 雙胎或多胎妊娠最常見并發(fā)癥為早產,并且胎兒數量越多,妊娠周數越短。雙胎妊娠分娩的平均孕周為36周左右,三胎分娩的平均孕周大約是33周,四胎的平均孕周一般是31周左右,有一半以上的多胎孕婦均在37周前分娩。雙(多)胎誘發(fā)早產的原因多考慮與胎膜及蛻膜產生前列腺素有關。另外,多胎妊娠中,隨著孕周增大,子宮膨脹過度,又容易出現并發(fā)胎膜早破等并發(fā)癥,提前終止妊娠。 元兇六:懷孕年齡過低或過高 國內外諸多研究提示,孕婦年齡過低或過高都是早產發(fā)生的危險因素。有研究發(fā)現,與21~24歲的孕婦比較,16歲及以下的孕婦發(fā)生≤孕32周早產的風險高近2倍。國內大樣本研究發(fā)現,<20歲的孕婦發(fā)生早產的風險為25~29歲孕婦的2.1倍,>35歲孕婦早產的風險為25~29歲孕婦的1.8倍,而40歲以上孕婦早產的風險達到了25~29歲孕婦的2.4倍??赡艿脑驗椋?lt;20歲的低齡孕婦生理及心理尚未成熟,而高齡孕婦發(fā)生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等妊娠合并癥或并發(fā)癥的概率增加,導致醫(yī)源性早產增加。 元兇七:吸煙&被動吸煙 吸煙已經被證實與早產有關,煙草中的尼古丁及其他成分可能會引發(fā)血管收縮,導致體內CO水平升高從而引起早產。研究發(fā)現,每日吸煙10~20支,發(fā)生早產的風險增加1.2~1.5倍,每日吸煙超過20支,早產發(fā)生的風險增加1.5~2.0倍。盡早停止吸煙或遠離“二手煙”才能最大程度地減少早產的發(fā)生。 元兇八:妊娠合并癥和并發(fā)癥 妊娠合并癥或并發(fā)癥是導致早產的主要因素之一,尤其是治療性早產。國內大樣本流行病學研究發(fā)現,孕婦妊娠期發(fā)生任一并發(fā)癥或合并癥時,發(fā)生早產的風險明顯增加。當孕婦患有一些嚴重的妊娠合并癥或并發(fā)癥,如前置胎盤、胎盤早剝,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等,孕婦需要及時終止妊娠,造成早產的發(fā)生率提高。而羊水過多或過少會引起胎膜早破或胎兒窘迫而導致早產。妊娠期糖尿病或妊娠合并糖尿病會增加嚴重并發(fā)癥的危險,如子癇前期等,從而導致醫(yī)源性早產。 
 參考文獻 1.Silvers A, Francis LP. Metaphors in the Management of Extremely Preterm Birth. Am J Bioeth. 2017 Aug;17(8):37-39. 2.Odibo AO. Screening and prevention of preterm birth: what is a clinician to do? Acta Obstet Gynecol Scand. 2017 Aug;96(8):905-906. 3.Phillips C, Velji Z, Hanly C, Metcalfe A. Risk of recurrent spontaneous preterm birth: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BMJ Open. 2017 Jul 5;7(6):e015402. 4.張小松,楊慧霞. 早產發(fā)生的影響因素及其流行病學研究進展[J]. 中華婦產科雜志 2017,5(52):344-345. 5.王婷婷, 陳超. 早產的病因及危險因素研究進展[J].中華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14,29 (7):548-550. 
 版權申明 | 本文原創(chuàng) 歡迎留言區(qū)分享觀點 投稿郵箱 | yxj-fck@yxj.org.cn 商務合作 | 021-58545118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