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匱要略之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脈證并治篇中有兩個經方脈證相似: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五苓散主之;脈浮,發(fā)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豬苓湯主之。由此看出,五苓散與豬苓湯均有脈浮,發(fā)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的脈證。那么,在實際運用中又如何辨證呢? 我們首先來看看脈浮,五苓散之脈浮是病在足太陽膀胱經,即病在表,因此脈浮;豬苓湯之脈浮是病在手太陰肺經,應肺主皮毛之義,因此脈浮。 再看看發(fā)熱,五苓散之發(fā)熱是以足太陽膀胱之氣不得出于皮毛,因此發(fā)熱無汗;豬苓湯之發(fā)熱是以肺有熱也,因此發(fā)熱汗出。 再看看渴欲飲水,五苓散之渴欲飲水,雖渴卻喝不多或飲水即吐,為水停引起的渴欲飲水;豬苓湯之渴欲飲水,渴且喝水多或喝水也不解渴,為水少引起的渴欲飲水。 最后看看小便不利,五苓散之小便不利,足太陽膀胱之寒水不氣化,小便清;豬苓湯之小便不利,肺熱不能通調水道,因而水道不利,小便黃。 總之,五苓散證與豬苓湯證,發(fā)作之臟腑不同,故寒熱亦不同。 五苓散證,發(fā)于膀胱,膀胱之陽不能化水,故先小便不利,次乃隨太陽經,而見于表為熱,水既停則津不升,故最后乃見消渴之證,是先病膀胱之水而后見熱渴,但當溫膀胱之寒水為主,故用桂枝也。 豬苓湯證,是證發(fā)于肺經,肺主皮毛而先見發(fā)熱,是肺有熱也。肺熱津不布,故渴欲飲也。外熱上渴,肺既受傷,不能通調水道,因而水道不利,是先病肺之虛熱也。但當滋肺經之虛熱為主,故用阿膠與滑石。 二證之發(fā)見先后不同,臟腑遂異,脈雖同而見證有先后,因此在實際運用中大不相同,希望大家慎重!
|
|
|
來自: xcaq > 《中醫(yī)治療(醫(yī)案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