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羅玲:旅澳學者,兒童教育專家。國內(nèi)多家親子、健康、教育類報刊、網(wǎng)絡(luò)媒體專欄作家。她致力于將發(fā)展心理學、積極心理學、教育學等多學科研究成果與傳統(tǒng)文化相融合,系統(tǒng)地為家長們提供教養(yǎng)孩子的新理念和行之有效的策略和方法。除了推廣科學的育兒理念,羅玲老師還致力于支持家長實現(xiàn)心靈成長,被家長稱為“媽媽心靈導師”。她曾與羅大倫合著暢銷書《讓孩子不發(fā)燒、不咳嗽、不積食》,新書《媽媽強大了,孩子才優(yōu)秀》深受家長歡迎,持續(xù)熱銷。 孩子端一碗水,你說:“當心,別灑了!” 孩子寫作業(yè)慢,你說:“快點寫,再磨蹭十點之前又睡不成覺!” 這些語言幾乎構(gòu)成了我們養(yǎng)育孩子的日常。大多數(shù)家長都沒有意識到這些都是負面語言,更沒有意識到自己已經(jīng)成為負面語言的狂熱愛好者。似乎提醒即將發(fā)生的壞事就是我們的天職,我們不提醒就是沒盡責。可是有家長疑惑了,不這么說怎么說呀?大家不都是這么說的嗎? 如果我們這樣說: 孩子端一碗水,你說:“好好端,慢慢走,嗯,端的挺穩(wěn)呀!” 孩子寫作業(yè)慢,你說:“我們要抓緊嘍,提高效率,然后我們就可以去……” 孩子聽到了會不會也會很積極、興奮呢?這就是正面語言。 正面語言這個道理,我想并不難懂,但很多家長都覺得很難做到。為什么呢? 我們很多時候還分不清哪些是正面語言。 語言習慣的改變需要持續(xù)的練習,不能指望一蹴而就。有時家長看到了正面語言的說法,意識到了,可能記住一下午一晚上,但是過幾天就忘了,又滑回舊的語言習慣里。 因為我們沒看清背后的道理,所以沒有那么大的動力。 為什么正面語言這么重要? 拋開吸引力法則之類有點玄的層面,我們也還能找到很多其他理由。 幼兒對語言的接受很可能是片段的,你說“小心別灑了”,他也能聽懂“別”的意思,但他印象比較深的就是“灑了”。所有人都對負面的事情印象更深,孩子就更是如此。而當這種壞事情的景象在他腦子里漫延開來,它就會在潛意識里影響行為。 所以,正面語言和負面語言對孩子的心理暗示有很大不同。 我們常常會發(fā)現(xiàn),你剛一提醒他別灑了,馬上他就真的給端灑了。這時家長還會接著說:“你看,我說什么來的?剛說完……”當然,也不能說就是家長的提醒給搞的,但我猜想,這種消極的心理暗示在一定程度上真的影響了孩子的行為——孩子少了信心,多了顧慮,自然容易發(fā)揮失常,所以這里的因果還真是難說。 正面語言是引導孩子向前看、向好的方面看;負面語言是引導孩子向后看,鼓勵他謹慎、顧慮、瞻前顧后、擔憂、甚至懼怕。所以,我覺得這也關(guān)系到孩子的情商發(fā)展。我們都希望孩子有樂觀的思維方式,有勇于挑戰(zhàn)、堅忍不拔、面對失敗和逆境能越挫越勇的性格。語言就是外化的思維。大人的語言就是在給孩子的思維方式做典范。 所以,我們改變語言習慣,多從正面講,處處往好的方面去引導,少利用恐懼心理,少用壞事去威脅。 我們要用好事而不是壞事去管教孩子。 家長要把關(guān)注點放在積極的事情上。這個過去也講過,現(xiàn)在仔細想,這其實是教育中的一個大話題,這關(guān)系到我們怎樣去理解教育。 很多家長朋友問我,我是該管還是不管?不管,他的問題會更嚴重;管,他就煩。我勸家長,徹底改變“管”這種想法,變成“給幫助和支持”。先放下這個行為問題,站在孩子的角度想想他的困難在哪,可以怎樣幫他,可以給他哪些辦法。并且,每當他在這方面有進步時,就大力肯定。這樣堅持,他的問題行為自然就沒了。 我想大多數(shù)家長都有這樣的經(jīng)歷:在沒有孩子的時候,我們是怎樣想象自己當父母的角色多是美好的畫面:親子共讀、在晨霧中一起跑步、開心地一同進餐、嬉鬧、鼓掌、擁抱、 歡笑……電視廣告般的美好。等到實際當了父母,驀然回首,卻發(fā)現(xiàn)情形早已變得不妙了。我們成了監(jiān)工、有著時而愁苦時而兇神惡煞的嘴臉,孩子成了麻煩制造者,當父母似乎就是當消防員,我們整天處于警戒狀態(tài),時刻準備著去救火。糟糕的是,火災此起彼伏,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讓我們沒有喘息之機…… 怎樣才能改變消防員的角色呢? 那就是正面語言、積極教養(yǎng),改變關(guān)注點,改變管的想法,更新對教育的認識。 教育是什么?教育,就是支持、幫助、引導、啟迪、發(fā)現(xiàn)、鼓勵、滋養(yǎng)、呵護……總之,是一切能讓孩子成長的手段,而不是反面的那些事情。 對于問題行為,我們該怎么辦呢? 很多朋友熟悉中醫(yī)。中醫(yī)的理論中有這么句話“正氣存內(nèi),邪不可干”,我們看到,對于治病的高手來說,控制住局勢或許只需用三分力,而找到真正根源,去扶正氣,這大概要用七分力。我們對待孩子也是一樣,出了點問題,不必驚慌,不必太圍著問題轉(zhuǎn),要著眼于基本建設(shè),想想可以在哪方面多做點“扶正”的事情。少理睬問題,多扶持正氣。 比如,孩子寫作業(yè)磨蹭,我們要想的不是怎樣去催促威逼利誘,而是教給時間管理方法、增強學習興趣;孩子做什么都磨蹭,我們要想辦法給他有趣的事情讓他盼著,要讓他對生活有奔頭;孩子膽小不愛交往,我們要在平時樹立自信上下功夫,同時教給他交往技巧,多提供交往機會;孩子脾氣大愛哭鬧,我們了解孩子的敏感期,要改善自己和家人的說話態(tài)度,多陪伴多共情,用故事游戲等方式幫他處理情緒;孩子看電視控制不住,我們要給他提供比看電視更有趣的活動,同時自己少看做表率;孩子撒謊,我們要改善管教方式,讓孩子不害怕錯誤,同時滿足孩子合理的需求,延緩不太合理的需求;孩子任性、叛逆,我們要平時多跟孩子溝通分享共情、 少評判;孩子太黏人,我們要給他安全感,少一些不可預知的離開,平時高質(zhì)量陪伴,多給他空間;孩子不講理,我們要多關(guān)照他的情緒,同時自己變成孩子, 想想他的理是什么,慢慢讓他說出自己的感覺和想法;孩子總跟小朋友打架,我們在家是否太以他為中心?是否處處滿足?我們是否教給他社交技巧?是否培養(yǎng)過同理 心;孩子不愛學習,我們要給他學習動機、給他典范,我們做了哪些讓他看到學習的意義和價值的事情?我們是否想了辦法讓學習過程更有趣;孩子受壞朋友影響, 我們要想辦法給孩子價值感、歸屬感…… 孩子的每一個問題,我們都可以暫時忽略問題,去做正面的建設(shè)。圍著問題轉(zhuǎn),你就會越來越焦慮,就沒時間也沒心思去建設(shè)了,問題就越來越多。要堅信,教育孩子,時間和機會永遠充足,什么時候建設(shè)都不晚。 并且,此外別無他路。 教育孩子,是良性循環(huán)還是惡性循環(huán),就在你這一轉(zhuǎn)念之間! “道人善,即是善。揚人惡,即是惡?!惫耪Z“隱惡揚善”這個道理和現(xiàn)代的積極心理學以及超心理學的一些說法很有契合之處?,F(xiàn)在很多人認為這只是道德教化不能去做,歸根到底還是認識不夠深刻,沒有把它當作某種真實存在的規(guī)律。但實際上,無論是教育孩子還是日常生活,都需要我們多一些“隱惡揚善”的態(tài)度。最終,受益人將是你的孩子、你的家人,還有你自己! 文|轉(zhuǎn)自羅玲的空間 |
|
|